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认识中华文明历史底蕴,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部署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对近代以来“中西古今”之争的科学回答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开启了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如贺麟先生所言:“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在步履维艰、振幅巨大的艰辛探索中,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关系,亦即如何评估和定位我们的文化传统,成为事关“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或固守传统,提倡“中体西用”;或拒绝调和,主张“全盘西化”。实际上,无论是保守还是激进,这两种态度都机械地将文化传统视作不变的固化存在,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西方”割裂对立起来,忽视或否定了文化传统的发展、创新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雄辩地证明了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又不能照搬传统。对待文化传统,应是“温故知新”“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了我们一定要从历史积淀中汲取养分,从传统文化中开拓创新,走一条持中秉正、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
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深刻总结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我们党能够领导人民先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一基本结论伴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得到了新的发展。在20年前,费孝通先生就提出:“我们常常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变成了毛泽东思想,后来又发展成了邓小平理论。这背后一定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在起作用,可是这些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在起作用,我们都说不清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阐述,全面总结、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突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
极大拓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我们逐渐意识到一个民族要有“文化自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并将之放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和“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地位上加以界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并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华文明经过现代化转型,即将迎来历史性的里程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成,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经济基础的变化,迟早会导致整个巨大的上层建筑的转变。新的时代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培育和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首要的就是建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的文化形态。
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要秉承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经由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梳理、评估、扬弃和重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对从世界其他文明传播来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进行本土化的融会与贯通。回顾文化源头,传承文化命脉,融通古今精粹,包容中外英华,只有经过这样一番升华和处理,我们才能创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王学典,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首席专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宁夏迎降雨大风降温“套餐” 局地有暴雨
- 浙江以制度开放 建设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 中国大市场为世界提供大机遇(国际论坛)
- 以次充好、以旧代新,汽车维修陷阱怎么这么多?
- AI科技助力广西“新农人”:让田间地头“稻香鱼肥”
- 美国无家可归者问题加剧(深度观察)
- 新职业涌现折射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 日本11月米价同比涨63.6% 创下自1971年以来最大涨幅
- “北京新视听之夜”在荷兰举办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科学院揭牌 将组织大规模联合科研攻关
- 业界话中德经济合作未来:聚焦新兴领域 放大互补效应
- 首张人类细胞微管形成高清图绘出 有助癌症治疗研究
- 2023年全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65%
- 财政部拟第二次续发行2024年记账式附息(二十期)国债(5年期)
- 中美专家共话高等教育:亲身体验异国文化很重要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新产业新业态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瓦克化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贺达
- 甘肃康县:小小食用菌焕发绿色农业发展新“蘑”力
- 湖北通山:“四好农村路”串联“山水林田”
- 重庆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2027年新建1个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
- 热门推荐
-
- 广铁7月25日加开广东省内短途列车80列
- “中国板栗之乡”河北宽城:板栗栽植面积超80万亩
- 甘肃推“云”逛博物馆“好物集锦”
- 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
- 北京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 “两区”建设三年落地近50项全国突破性政策
- 上海两会观察:如何激活民营总部经济发展?
- 暑假你还敢“葛优躺”吗?
- 安徽省投入4.1亿元用于学校食堂硬件提升
- 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专利权人遭遇专利侵权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 云南鲁甸发生4.9级地震 暂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 乡村体验游、城市考古游……出游方式改变 本地游玩法翻新
-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暖春接羔图”
- 俄发视频展示缴获的美战车 美称无法证实
- “催收巨头”突然停业 创始人曾放话年入10亿
- 2023年11月香港商品进出口货量均同比上升
- 贵州:“村超”流量带来拉动效应 “村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 8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日均业务量下旬增至4.8亿件
- 巴以释放第七批被扣押人员 以色列恢复对加沙军事打击
- 俄乌局势进展:土俄总统将在索契会面 乌称已大幅增加国内武器产量
- 山东利用亚行贷款治理漏斗区达预期目标 启动完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