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警惕有些商家拿“无糖”做营销噱头引发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含糖饮料的消费被认为是可引发死亡最大行为风险因素之一。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在《欧洲公共卫生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导致的疾病负担显著增加。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调查
网红酸奶、饮料标“无蔗糖”
商家拒绝解释是否含糖
所谓糖,因其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也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含糖饮料的定义为,在制造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任何形式的糖,如红糖、玉米糖、玉米糖浆、果糖、葡萄糖等),且含糖量超过5%的饮料。市面上常见的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运动饮料、功能饮料、加糖咖啡或奶茶等等。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近年来,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而“无糖”也不见得是真的不含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饮料。
孟女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家中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她平日购物挑选酸奶、饮料等特别注意看包装上配料表糖含量。看到某平台一款网红饮料标注“无蔗糖”,虽然价格比普通饮料贵两三倍,但因为网红推荐、营养价值高、不含糖,她还是下单购买了几盒。孩子非常喜欢喝,她就不断下单购买。结果仅几周时间,孩子明显胖一圈。直到她发现“无蔗糖”饮料中不含蔗糖,但加入了果葡萄糖浆,这种吸引孩子爱喝的饮料,并不像想象的含糖量为“零”。
北青报记者向商家询问“这款无蔗糖的产品,含有别的糖吗?”之后,商家的客服回复称:“这个不确定呢,建议亲收藏再购买。”在主页上北青报记者找到该产品的配料表截图,明确写着“与糖和脂肪战斗的酸奶”,配料表中显示该产品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4.5%,虽然比一般产品要低一些,但并不是不含糖。
专家
“0蔗糖”“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无糖”也不是100%不含糖
“无糖”也不是真的100%不含糖。以网售的一款粽子产品写明“0蔗糖”为例,有些消费者看到这个标签理解为这款产品不含糖,大快朵颐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实际上,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100克的糯米含糖量达到了15%。糯米中还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进入人体之后会转化成糖类,升糖指数也是非常的高。
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李燕菊、 周林桦撰文称,所谓“无糖”没有一般人想得那么完美,例如,无糖饮料、无糖食品并不是100%无糖,喝多、吃多了一样可能长胖。如果看到饮料或食物外包装上写着无糖、低糖、无蔗糖的字样,根据GB28050-2011的标准,它们是这些意思——糖含量≤0.5g/100ml,可称无糖;糖含量≤5g/100ml,可称低糖。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无蔗糖是指不额外添加蔗糖,如白糖、红糖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在社交媒体中指出:“甜饮料的麻烦,就是让人不知不觉喝进去大量的糖(或各种糖浆)。近年来糖的使用变化尤其令人担心,因为饮料、甜食、糕点,甚至有的所谓的健康食物,都喜欢用果糖或果葡糖浆来增甜了。为什么呢?一是它们更清甜,二是可以贴上‘无蔗糖’的标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商家打擦边球偷换概念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郭晓蕙认为,我国的糖控制工作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食品营养标签明确标注各种糖的种类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还是果糖,含多少克,而不仅仅在配料表中模糊标注。对于无糖饮料的甜味剂成分和含量,也要标注清楚。
关注
木糖醇等代糖类“无糖”食品
不能忽略食材本身含糖
事实上,除了一些“无蔗糖”食品和饮料,还有一类“代糖”类食品和饮料也备受关注。市场上有一些针对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无糖”食品,使用木糖醇等作为甜味剂的产品。相关医学人士指出,这类“无糖食品”指的是添加糖分,但也不是真的无糖。
木糖醇是五碳糖,能够补充能量,改善糖代谢。在体内的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不增加血糖浓度。如果将木糖醇加入到饼干、糕点之类的食物中制作成“无糖食品”,仍然需要警惕。因为糕点、饼干等食物本身含大量淀粉、油脂,升糖指数会很高,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相关
过度饮用含糖饮料易增加疾病负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饮料销售量从2010年的9791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17165万吨。
研究人员表示,过量摄入含糖饮料是一项重要的危害健康因素,与高BMI(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红肉摄入、饮酒和吸烟一样有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饮食转变为减少谷物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高肉类等。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建议应关注中国人群摄入过量含糖饮料的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美国田纳西州一学校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
- 金观平:坚定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
- 中国大使代表“捍卫联合国宪章之友小组”阐述在人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 四川乐山市井研县发生3.3级地震 震源深度8千米
- 2024年德国武术国际精英大赛举行
- 超级”充电宝”调节电力不简单
- 乡约福建:让乡村文旅“流量”变“留量”
- 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召开 披露多项最新成果
- 先进制造业: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钢筋铁骨”
- 俄国防部:控制顿涅茨克地区一居民点
- 今年前三季度超572万人次经福建口岸出入境 同比增长60.2%
- 大美新疆受热捧 特色旅游成品牌人气爆棚
- (走进中国乡村)萝卜销海外 菜农变身“萝卜经纪人”
- “鲁迅的艺术世界”在成都开展 展现鲁迅“温和”一面
-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西迁首站研学中心对外开放
- 一首闽语唱童谣,唱遍泉州世遗点
- 超强台风“摩羯”在广东徐闻二次登陆
- 行业调查报告建议推进再生塑料在食品领域应用
- 德国宣布关闭所有伊朗驻德领事馆 伊朗抗议
- 北美票房:《银河护卫队3》稳居北美周末票房榜首
- 热门推荐
-
- “诗画江南·和风共赏”浙江(日本)文旅推介会在东京举办
- 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活动在京举行 弘扬传统文化体验精雅生活
- 山东构建独具特色乡村“风景线” 持续推动近郊游发展
- 第三届“反诈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抖音、腾讯、阿里等企业呼吁联合反诈
- 两院院士建言工业软件发展:建平台、筑生态、多方合作
- 多领域发展蒸蒸日上 彰显中国经济“根深叶茂”欣欣向荣
- 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西藏西南部有强降雪
- 美法官取消特朗普涉嫌干预2020年选举案的法庭期限
- 浙江第99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同卵双胞胎匹配同一患者
- 中国改革热度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上升
- 新“沪九条”施行首个周末 楼市表现如何?
- 轻点手机,乐享“一圈两场三道”服务
- 京津冀豫等地全力应对强降雨
- 00后的情感自白
- 积极因素集聚 北向资金持续净买入
- 山东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船企主动求变:出坞!向着清洁能源转型
- 记录《长津湖》幕后的纪录片热映 “个十百千万”包含每个电影人的名字
- 郑州推行“一码看耕地”举措 科技赋能耕地保护
- 中国城市考古专家建言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研究
- 闽台水保专家在榕携手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