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也这么认为
激昂的锣鼓声中,广东醒狮时而跳跃、时而攀高,动作矫健有力,仿佛真正的狮子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把南海之滨象征召唤吉祥与好运的信号,传递到新疆大地。现场观众或驻足观看,或跟随队伍前行,第一次观看醒狮表演的小朋友们兴奋不已,上前尝试触摸狮头。这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狮舞(广东醒狮)第四年参加对口援疆非遗展。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举办。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其他21个省份的3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4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
非遗展作为“文化润疆”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4年。今年非遗展延续“文化的瑰宝,人民的非遗”主题,通过“多彩非遗”“指尖非遗”“乐舞非遗”“非遗集市”“非遗研学”等板块,集中展现新疆和援疆省市非遗保护交流合作成果。分会场设在巴州三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库尔勒民俗文化博物馆、天鹅河景区,举办文博探馆、专场演出、非遗夜游等系列活动,打造富有烟火气息的文化体验场景。
皮雕技艺带动农牧民致富
本届非遗展的参展传承人中,中青年传承人数量过半,成为“主力军”,90后、00后传承人接力创新,扛起了非遗传承的大旗。36岁的孟璐璐是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雕的传承人,也是通过皮雕艺术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志愿者。
孟璐璐介绍,皮雕艺术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新疆地区的游牧民族,如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在长期的迁徙和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皮雕所使用的皮主要是“植鞣皮”(经过植物鞣制的皮革,其中最常见的是牛皮和羊皮)和“奶熟皮”(奶制品去熟的皮革)。
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皮革不仅是生活必需品,如皮鞭、马鞍、靴子等,还是重要的装饰品。这一来源于草原的工艺,是牧民生产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念结合的产物。
从小在皮雕制品环境中长大的孟璐璐,对皮雕情有独钟。大学学习平面设计专业时溯源皮雕文化,她发现新疆从事皮雕艺术的人有很多,然而他们的岁数基本是60岁以上,并且在现代化生活之下,皮雕制品也逐渐被塑料和铁制品代替了。于是,孟璐璐决定拜师学艺,传承这一门民族传统手艺。
10多年来,孟璐璐致力于挖掘和弘扬新疆地区的生态文化,连续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艺术作品。孟璐璐的灵感,扎根于新疆广袤的草原与多样的民族文化之中,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为她提供了创作素材和动力。她在皮雕作品中融入新疆特色的石榴花图案,以及鹿角、玛瑙、牛角等装饰元素,还有龟兹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孟璐璐表示,希望通过皮雕传统手工艺,制作在牧区见到的野生动物和身边的牛羊;用非遗产品去讲述牧区故事和游牧文化,让更多人知道新疆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此外,孟璐璐用皮雕项目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4年前,她带领当地农牧民创立了公益品牌“荒野手作”,目前该项目学员已有300多人,“我们免费教学和提供材料,让农牧民在冬天农闲时进行加工,到了夏天可以在线上线下3家店和一些景区售卖产品”。
剪纸研学吸引青少年学生
本次非遗展专设“非遗研学”活动单元,开展剪纸、芦苇画、木板年画、刺绣、面人等互动教学环节,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积极关注、亲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
在剪纸研学现场,小学生们握着手中的剪刀,在老师的演示和引导下,逐渐找到感觉,每完成一个步骤,同伴之间就相互展示,一张张红纸在他们的小手中变成了作品。
66岁的杨爱凤是巴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以精湛的剪纸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剪纸艺术领域中的佼佼者。剪纸手艺人的剪刀穿梭于纸张之间,丝路山水壮美巴州、塞外明珠山水梨城、博斯腾湖的野生睡莲、库尔勒孔雀河里过冬的天鹅……独具本地特色的元素,跃然剪纸作品上。
为了传承剪纸艺术,杨爱凤与团队积极走进校园、街道、社区,举办剪纸讲座和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剪纸爱好者。她不仅免费教学,还免费提供材料,带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剪纸这一非遗项目。她深知,剪纸艺术唯有触达更多人,并赢得喜爱,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杨爱凤的女儿何银平同样是剪纸传承人,她告诉记者,在剪纸之前,孩子们都以为剪纸很难,当他们真正开始接触剪纸时,却惊喜地发现,原来剪纸充满乐趣,一张普通的彩纸,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他们的手中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
今年6月,为庆祝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70周年,杨爱凤剪纸团队在库尔勒市文化馆举办了剪纸展,作品就来自库尔勒市第一小学、梨香小学、华山中学、梨华中学、新疆科技学院的学生们。
民族乐器奏出非遗新乐章
在江苏展厅,汉韵二胡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安敏介绍,汉韵二胡制作技艺起源于清顺治年间,历经三代传人,传承于镇江汉韵民族乐器厂。汉韵二胡琴体采用黑檀、老红木、紫檀木等名贵木料,皮膜采用越南、缅甸金花蟒皮,制作的二胡具有音量大、声音通透、无噪声、爆发力强等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承,尤其是传统工艺类的项目要注重和市场的结合。”姚安敏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2017年,公司就申请了官方网络直播间,邀请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免费传授二胡知识和演奏技艺;之后开通了网络直播带货平台,通过新的营销手法,让传统企业和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此外,汉韵二胡建立了非遗馆,“让年轻人、小朋友在非遗馆里,通过图文并茂、实地体验的方式,认识二胡的前世今生,感受到二胡的独特魅力,希望能够潜移默化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24岁的李佳妮是汉韵二胡厂的一名乐师,此次在展会中演奏二胡,吸引了游客驻足倾听。将爱好变成职业,李佳妮用了20年,“每天上班的时候可以跟很多好琴打交道,我觉得非常幸福。”李佳妮认为,现在学习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小孩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也更加受到重视。
除了非遗馆,汉韵二胡还积极走进中小学开设兴趣班,吸引更多学生对民族音乐等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纳 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联结五洲四海 首届世界南少林咏春拳大赛总决赛于福清闭幕
- 北京老年人活动场所还缺适老座椅
- 陕浙民进会员共办书画作品邀请展:翰墨溢彩 秦婺相辉
- 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
-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倡议建设“创意银行”
- 法治如何为“千万工程”赋能?专家学者建言落脚共同富裕
- 独特基因让频繁患癌女性康复
- 加拿大空军一直升机坠河致两人失踪
- 中国的称谓始于西周?周人何以史诗级逆袭?
- 多车次火车票已售罄!中秋假期“2小时高铁圈”短途游火爆
- 德总理朔尔茨与乌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 就乌军事和人道主义局势交流
- 芬兰税务局宣布将裁减200个工作岗位
- 霍林河露天煤矿变形记:为老矿区添新绿
- 长江中下游多省份现大雾天气 部分高速公路封闭
- 海上风电大跨越
- 2023浙江农业博览会在杭州开幕
- 北京警方多措护航高考 揭秘试卷如何押运至各考点
- 深化法学理论研究 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 2023中国(沈阳)韩国周开幕 更宽领域搭建中韩友好交流合作平台
- 民航业稳健复苏提振市场信心
- 热门推荐
-
- 积极进取实现合理增长
- 草原“冬日限定”:马背上的荣誉之战
- 金与正痛批:盲目跟风美国谴责朝鲜的国家,丑态毕露
- 中外摄影家在山东青岛展出200余幅作品 倡导人海和谐
- 广东台山柴火豆沙月饼:江门中秋的“非遗”味道
- 12月30日央行开展891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重庆石柱启动土家文化旅游季 助推文旅发展
- 福建泉州首单高标准农田设施保险落地
- 中经评论:织密养老服务网络,托起晚年幸福时光
- 西藏可提供21种外币现钞兑换
- 献给孩子的话剧 《诗仙李白》再现伟大诗人传奇人生
- 营养创新吃法 陈李济迁岁推出新品响螺瑶柱鱼胶汤
- 12月17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前一天上升0.05个点
- “清凉消费”再升级 新业态点燃夏日经济生机活力
- 阿云嘎:出演“草原”电影是骄傲
- 上半年赴马来西亚中国游客同比增长1.9倍
- 四川小伙因“不限量收李子”成小镇红人
- 被“西瓜刺客”吓了一跳 今年的瓜价贵了吗?
- 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提升国产品牌竞争力 培育更多“国货潮牌”
- 2023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将在汕头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