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上海将调整部分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7月1日起上海将调整部分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资料图 许婧 摄
中新网上海6月24日电(记者 许婧)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4日发布消息称,上海将从7月1日起调整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据介绍,上海自2022年7月1日起,对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进行调整,具体为:第1-12个月支付标准为2055元/月;第13-24个月支付标准为1644元/月;延长领取支付标准为1420元/月。
同时,调整工伤保险三项待遇标准。上海自2022年1月1日开始,对2021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致残或因工死亡人员的工伤保险三项待遇标准进行调整。
2021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且致残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的伤残津贴在2021年享受的标准基础上调整,其中:致残一级增加532元/月,致残二级增加489元/月,致残三级增加462元/月,致残四级增加426元/月。调整后的伤残津贴最低标准为:致残一级8824元/月,致残二级8226元/月,致残三级7730元/月,致残四级7230元/月。
2021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且经确认生活不能自理工伤人员的生活护理费在2021年享受的标准基础上调整,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工伤人员增加529元/月,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工伤人员增加423元/月,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工伤人员增加317元/月。调整后的生活护理费标准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5698元/月,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4559元/月,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419元/月。
2021年12月31日前因工死亡人员供养亲属的抚恤金在2021年享受的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8元。(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福州市文化产业商会会长郑斌彪:让福建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 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天都峰“轮休”5年半后开放
- 特朗普集团前CFO出狱:曾犯15项税务欺诈罪 认罪后遭东家斥责
- 抗震安居房为新疆民众幸福“加码”
- 【中国网评】党争:“停摆闹剧”背后的美国民主真相
- 北京最低气温创入冬以来新低
- 山西开通首条全货机定期国际货运航线
- 日本,造孽!
- 九旬书法家沈定庵辞世,推崇与古为徒,师古能化
- 英国机场电子门故障导致大量入境旅客延误
- 上海启用后备医疗机构 扩增集中隔离收治床位
- 谨防“房贷置换”陷阱
- 浙江法治观察:网络时代如何守护“少年的你”?
- 八宿县旺比村:盐碱地变身植物工厂
- 青年画家吴霜绘画作品展再现“又一年花开”绽放春意
- 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比赛期间70条公交线路采取临时措施
- 第六届进博会澳大利亚推介会在悉尼举办
- 山西晋城“90后”小伙抗癌的1891天:一边“破碎”一边重建
- 12K技术沉浸式数字展开幕 感受“近在咫尺”的三星堆文化
- (新春走基层)南非外教邓肯的新年心愿:入乡随俗、学汉语
- 热门推荐
-
- 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运营基地在沪启用
- 强冷空气继续影响长江流域 青藏高原等地将有较强雨雪天气
- 5类50个项目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央企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 老手艺与新技术齐驱 中国香榧之乡“炒”出增收路
- 秦刚:倡导平等合作法治 反对搞霸权霸凌霸道
- 春节聚餐多 怎样吃更健康?专家建议→
- 南非总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R女士”货船曾运输武器至俄罗斯
- 武汉绿色驿站进社区 居民共享生态家园
- 全球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龙头企业竞相布局安徽
- 山东校园内外满“书香” 以阅读增智慧、育人格
- 印尼庆祝独立78周年
- 元谋猿人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工作启动
- 山东潍坊以科技人才涵养为要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去世 享年90岁
- 安徽首场“村晚”大戏开演 共制文化年味觅乡愁
- 10万人次打卡、40万种图书、1亿馆采,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落幕
- 浙江“00后”武警新兵回忆“第一次”:兵之初最是难忘
- 美媒炒作中国起重机“威胁美国安全” 中方驳斥:无稽之谈!
- 叙利亚一国际机场遭以色列空袭,伊朗外长强烈谴责
- 年内多家上市公司跨界新能源 专家提醒需量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