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老油田变身“碳减新星”
中新社盘锦6月19日电 题:老油田变身“碳减新星”
作者 李晛 韩宏
主机轰鸣作响,巨大的熔岩储罐高耸挺立,输气管道错综复杂……“这是世界上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它创新将熔岩储能技术应用于油田注汽领域。”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设计院院长孙雁伯告诉记者,该试验站自2023年11月运行以来,已累计注汽1.82万吨,替代天然气120万方,碳减排近2600吨。
今年一季度,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形势时指出,中国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涵盖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中国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和多场景应用。
作为中国最大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连续37年保持油气千万吨规模稳产。但高耗能、高碳排现状严重制约油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为此,辽河油田创新研发出全新的电热熔盐储能注汽工艺流程。孙雁伯称,熔岩储能技术在油田领域的应用,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提升绿电消纳能力,未来可实现绿色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力争每年减耗天然气10.4亿方,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
“目前,新疆油田熔盐储能项目已经立项。”孙雁伯说,此项目的推广为中国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事实上,熔盐储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只是辽河油田走低碳转型之路的案例之一。
5月底,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等重点任务。未来,中国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们争当能源能效领跑者和碳中和先行者。”辽河油田公司总经理王希友表示,近年来,辽河油田在产量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节耗、天然气上产增效和燃油燃煤归零等方面,着力推动全过程节能减碳。
“我们在采油系统,集中推广智能、节能技术;在集输系统,大力实施关停并转减等集约化改造。”王希友说,今年前五个月,辽河油田能耗总量同比下降5.53%。
王希友表示,辽河油田还将加快地热、光伏、氢能、风电、光热、余热利用等系列新能源替代工程,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
例如在氢能利用方面,辽河油田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油区内,深入开展氢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油田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应用实效;油区外,积极推进大连长兴岛、通辽市、赤峰市绿电制氢项目,拓展炼化用氢、加氢站等上下游一体化应用。
“目前我们已摸排风光资源895万千瓦,正积极统筹多地风光电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推进‘炼化+新能源’协同发展。”王希友如是说。(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哈马斯坚持以撤军换人质 21家组织声援近东救济工程处
- 《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新书发布
- 北美票房:《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首映夺魁
- 《202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全年优良天数242天
- 对话导演张睿:如何让医疗剧不“悬浮”?
- 中国大使率团出席《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29届缔约国大会
- 山西深化矿业权市场改革 预计新增煤炭产能2400万吨
- “三千孤儿入内蒙”上银幕 诠释草原大爱
- 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 谢谢“糖丸爷爷”顾方舟
- 高铁婴儿哭闹,对骂是缺乏温情的应对方式
- 西藏普兰迎新年 信众科迦寺朝佛忙
- 《贺友直全集》在沪首发
-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古籍卷》付梓面世
- 报告:中国共有275家大数据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
- 柬埔寨官员称已做好准备欢迎中国游客和投资者到来
- 青海西宁:“税费管家”精细服务让高原“特产”走向全国
- 北京四中院:“蚂蚁搬家”式代购走私案件增多
- 【寻味中华 | 戏曲】演绎莫里哀喜剧 京剧舞台中西融会开“洋腔”
- 女孩们:不忘初心,你行的!
- 河南旅游注重文创融合
- 热门推荐
-
- 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 第二届“中国之治·基层治理创新论坛”举办
- 山东锡雕传承人守正创新为传统工艺注入现代活力
- 端午节拉动餐饮消费 小龙虾价格延续上行趋势
- 春晚搭档再出发!中国“年酒”致敬蛇年春节
- 广西苍梧一店面发生火灾致5人死亡
- 中国央行谈M2破300万亿元:支持实体力度不减
- 官方: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 外汇管理局: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发布“丝路心相通”共同倡议
- 丰富视听产品供给 加快影院多元发展
- 16个名额近500人报名 这个唢呐班火了!
- 宁夏推出2项出入境领域便民利企措施
- 外媒:斯里兰卡首都发生枪击事件 致2死6伤
- 中医药“牵手”餐饮 跨界创新未来几何
- 财政部:10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3385亿元
- 广州化妆品年产值1000亿元 在全国居首位
- 合理饮食补心气(中医养生)
- 多所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政策灵活度更高、可选择次数更多
- 消费者不再为了凑单过度消费 网友吐槽“6·18”、“双11”等大促套路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