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龙,一直在陪伴我们
2024年12月29日,即将结束的《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部分文物及智慧屏设计。不少观众选择在闭展前“打卡”观赏。任哲曦/摄
龙原本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龙”是亦正亦邪的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在电影《花木兰》中,“龙”是身兼守护之责、古灵精怪的木须;在小说《西游记》中,“龙”是忠心耿耿、沉着机敏的白龙马……
其实,最早“龙”的形态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这是科学考古发掘的最古老的龙的形象。
2024年12月31日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特展《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展出的最后一天,参观者络绎不绝。本次展览包含了红山、二里头、殷墟、三星堆等30余个重要遗址发掘出土的龙主题文物,展现了中华文化八千年中“龙”形象的历史流变和发展脉络。本次展览以科学考古挖掘品为主,联合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考古文博单位,展出了1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各单位的“镇馆之宝”。
中国八千年龙文化之“最”的特展
“原来我们现在熟知的龙是这样一步一步演化过来的。”看完展览后,参观者王然感叹道。
就像流行文化中龙的形象丰富多样,8000年的龙形态演变中呈现了多种面貌的龙。这次特展有几个“最”——中国八千年龙文化年代序列“最”完整,中国龙文物的种类和形态“最”具代表性等。
比如其中一件身形舒展的文物“蚌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由蚌壳拼成龙的形态,头部朝向彩陶坡坡顶,本次展览是这件文物第一次对公众展出。
而另一件龙文物,顶着一个“猪脑袋”,龙的首尾分开,呈现“C”形——被称作玉猪龙,同样是随葬器物。
后来,龙的形态由“C”形演变为流行“S”形。展出的玉龙形佩是西汉时期的龙文物,有着圆圆的眼睛、卷卷的鬣毛、上卷的龙尾。
而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元代文物“青花龙纹盘”,已经具备今日大众所熟知的龙的特征: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如此丰富的龙形态文物大量聚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来自郑州的宋功带着他所组织的文博学社的孩子们特地到北京参观龙文化特展:“能够看到七八千年前,几乎是最早的龙形象的文物,我和孩子们都很激动。”
由于家乡濮阳被称作“中华龙乡”,参观者郝怀宁对龙文化非常感兴趣,“我想了解龙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展现形式,不同的龙纹对应的不同时代人的生活方式”。
而跨越几千年的龙形态文物,让参观者杨芳真正感受到了文化自信,“我在国家博物馆看到希腊距今5000年左右的文物,当时非常羡慕。今天的我非常自豪,看到中国还有七八千年前的文物。”
参观结束后,观众对龙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中国人来说,龙是根植在我们基因中的一种图腾。”参观者胡爱梅这样理解龙文化。
宋功所理解的龙的基因,就像《易经》里面所说“飞龙在天”“潜龙在渊”,“我们在不同的时期能够适应天时、地利,并以此作为我们对生活和生存的理解”。
如果用3个字来形容龙文化,郝怀宁会用“集大成”,“龙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它是一个很有代表价值的中华民族的图腾”。
从龙文化展览,杨芳想到了中华文化推崇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谦和。“对于玉玦总是有一个缺口,我有一点小小的感慨。”杨芳说,“就像‘C’形龙玉玦的寓意一样,人生未必是闭环的,总是会留出一个空隙,这是我们可以生长再创造的空间。”
小学三年级学生杨皓月非常喜欢“龙”。“龙对我来说就像是祖先一样。”她说,“感觉它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
考古揭开“龙”的真面目
龙究竟从何而来?今日的我们仍旧在探寻。
展览的起点是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沧海桑田,兴衰更替,“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点燃了文明曙光。辽西大地上,距今6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延续着人们对龙的崇拜。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长期从事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他说:“红山文化玉龙的出现与辽西地区旱作农业和祈雨活动紧密相关。龙图腾崇拜是红山文化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显著精神文明标志之一,红山文化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
本次展览中,有两件来自红山文化的标志性龙形玉器。
一件是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东拐棒沟遗址的玉“C”形龙,昂首、弯背、卷尾,整体呈“C”形;另一件是出土于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的玉猪龙,身体如环,头部双耳竖立,吻部前凸,形似猪首。
特展中还有良渚文化镌刻“龙首纹”的玉龙首镯,凌家滩文化头尾相接、脊角分明的玉龙,陶寺遗址“鳄首蛇身”的陶彩绘龙纹盘等。这些龙虽形态各异,但和红山文化的“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国祥解释:“龙形象的来源主要是各种动物,如熊、野猪、鳄、蛇、鹿等;以及动物胚胎,象征生命流转、物阜民康、子孙繁盛;还有自然现象,包括风云闪电、彩虹和星象等。”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常设的“宅兹中国”展览中,陈列着传说中夏王朝的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文物——一件被称为“超级国宝”的绿松石龙形器。
它头部呈方形,双目嵌玉晶,身体细长,尾部蜷曲,脊背密布代表阳性的菱形格纹,身畔一枚玉舌铜铃,恰好映衬《诗经》中“龙旗阳阳,和铃央央”之景。
以绿松石龙形器为代表的二里头龙文化对商文化有重要影响。此时期,四川地区的三星堆文化走向繁荣。此次特展首次公开展出的铜顶璋龙头是三星堆遗址最新发掘成果,龙首张口露齿,眼睛形似“臣”字,龙角与龙耳向后弯曲。它的造型,同样继承了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传统,凸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文明长河奔流不息,容纳百川。龙的形象,由传承而延续,因融合而创新。
“龙从充满神秘色彩的神灵崇拜,到寓意风调雨顺的吉祥象征,文化内涵也从相对单一到多元一体。龙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此次特展的最后,展示了从汉朝到清朝的龙文物,材质丰富,形态多样,用途广泛。
喜欢博物馆的年轻人爱上“考古”
2024年,《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是中国考古博物馆很受年轻人欢迎的展览。
刘国祥表示,筛选不同时期龙文物的标准主要有三点。“展品的选择精益求精,一要能够反映所处时代的文化特质,二是可以体现龙形象、龙文化的传承发展,三是具有工艺美术审美价值。”
在特展的现场,有许多充满科技感的设计亮点,如利用投影、智慧屏介绍文物考古发掘历程,增设透明触控互动屏向观众多角度展示文物细部特征。杨皓月站在商代晚期的铜盘龙纹盘前,点击屏幕,玻璃展柜上浮现出对应的细节。她借助智慧屏,向记者介绍了“龙纹”的内涵。
近年来,博物馆的热度屡创新高。2024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全国备案博物馆6833家,截至8月底,博物馆接待游客达9.4亿次。《2024年抖音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显示,00后相比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观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偏好度更高。
“看展的年轻人非常多。”刘国祥表示,“中国考古博物馆每周六上午举办的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会吸引很多孩子。我们还会制作专题纪录片,请一些学者讲述他们挖掘出某个文物的故事。”
龙文化特展于2024年12月31日闭幕。中国考古博物馆今年将举办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特展,分别讲述陶器、玉器、青铜器、纺织品和实验室考古中的文物科技与保护研究,让考古从“手铲释天书”转变为“慧眼览古幽”。
读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何丹,每隔两周会去一次博物馆看展览。
2023年9月,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每日预约爆满,一度被称为“最难约”的博物馆。博物馆中“仓储式陈列”的珍贵文物,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的文字说明,以及高度适配的环境带来的历史感和时空感,深深地打动了她。
“每一个博物馆,都能遇到那么一件文物,让你震撼且心潮起伏。”何丹说,“站在那里,就仿佛经历了一次时空穿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晔 实习生 任哲曦 冯乐妍 记者 徐丹阳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蚂蚁集团井贤栋:探索下一代隐私计算技术,让数据价值像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
- 全长2878米 西康高铁李家山隧道贯通
- “关税炸弹”,炸的是美国自己?| 国际识局
- 长三角铁路11月1日启动“双11”网购高峰期快件运输服务
- 力拓集团与进博局签订五年长约
- 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步伐不妨再快些
- 长江中下游最大“桥群”实现主动防撞预警全覆盖
- 孩子频繁眨眼睛只是因为调皮吗?当心“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 陈凤英:2024年世界经济有望“软着陆”
- 1月27日全国铁路发售大年初一车票1627.8万张
- 浙江建德众人徒手挖沙石 强降雨天紧急救援七旬老人
-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中国给拉美和加勒比带来发展新动能
- 广西医科大学举行庆祝建校90周年系列活动
- 美交通部长布蒂吉格呼吁进行货运铁路改革
- From Chuandong Cave!贵州普定穿洞发布新出土文物双语海报
- 脑卒中治疗新进展:北京天坛医院研究显示取栓前脑细胞保护可进一步减残
- 浙江温州启动台风“格美”防台Ⅲ级应急响应
- 央行新设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 专家解读→
- 西藏日喀则面向援藏省市游客施行旅游促销优惠措施
- 塔克拉玛干沙漠迎来旅游热 “沙海”风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 热门推荐
-
- 香港才子黄霑歌词展亮相山西太原
- 杭州“高架花廊”靓丽 探访浪漫花路“后花园”
- 联合国安理会加沙决议再遭美国一票否决
- 专访: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将适得其反——访俄罗斯新社会研究所所长科尔塔绍夫
- 抖音生活服务发出整改通知,“低质高产”机构或被清退
- “带男童进女厕被骂”不只是当事人的尴尬
- 渝昆高铁两座特大桥连续梁同时成功转体 跨越沪昆铁路
- 长沙村民自办夜校三周年 打造乡村振兴精神“加油站”
- 新漫评:“去风险”掩不住美国遏华嘴脸
- 2024合拍电影(泉州)推介会将于10月开幕
- 前三季度中国重特大事故大幅下降
- 当方舱变身保租房:拎包入住,月租1200
- 广东:5月31日至6月2日早晨有暴雨到大暴雨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年俗文物展开幕 海派年俗“花样多”
- 青海:多部门推动野牦牛等野生动物公益司法保护
- 菲律宾1月外国直接投资净额增至9.07亿美元
- 国家移民管理局:依法防范打击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
- 中国正能量|为网络强国凝心聚力
-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去年进出境邮轮403航次
- 英国诺丁汉连续发生恶性事件 苏纳克: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