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包亚明:电视剧《繁花》“港风”绽放,沪港双城如何“双星辉映”?
中新社上海1月22日电 题:电视剧《繁花》“港风”绽放,沪港双城如何“双星辉映”?
——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亚明
中新社记者 王笈
2024年开年,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繁花》掀起追剧热潮,相关话题持续发酵。这部聚焦20世纪90年代上海群像的影视作品,除了扑面而来的“上海风味”,霓虹灯招牌、港式名菜等“港风”元素的竞相绽放,也让观众倍感耀眼。
上海与香港有何文化渊源?沪港“双城记”为何备受名著名剧“青睐”?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亚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电视剧《繁花》交织着沪人的记忆与港人的乡愁。阿宝通过在香港工作的哥哥的帮助,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雪芝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寻梦”;剧中不时响起香港经典老歌……20世纪90年代,香港文化对上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时的香港对于上海人来说有何吸引力?
包亚明:正如电视剧《繁花》所描述的,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正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汪小姐”在“外滩27号”工作时能在黄河路上发挥不可小觑的影响力,“爷叔”对梅萍前后迥异的态度,不是因为她们个人能力的变化,而是隐藏在背后的体制力量使然。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外贸活动和商战内幕,成了观众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桥段。
而当时的香港是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自由港,在经济活动、社会发展、城市生活、时尚潮流、流行文化、国际氛围等方面领先于上海。故此,香港对于雪芝来说,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对于阿宝来说,是能够引入新模式、找到新财富的机遇之地。
香港的资本和文化潮流对上海产生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例如上海人会通过香港流行歌曲学习粤语,领略香港澎湃的经济活力、丰裕的物质生活和汪洋恣肆的生命追求;对于一些想要“再出发”的上海人而言,香港既是值得学习的“老师”,也是寻觅资源的宝地。
电视剧《繁花》的结尾还留下伏笔,阿宝保住了浦东川沙的一块地,似乎也暗示着日后上海通过房地产再创辉煌。事实上,今天上海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某种意义上也受到了香港资本进入上海房地产市场“余波”影响,轨道交通的城市网络、“点到点”的出行方式、一站式购物的消费习惯,改变了上海旧有的沿街漫游式购物喜好。四川北路的衰落、淮海路中段的发展迟滞,其实都和城市空间的认知、生活空间的重构紧密相关。
中新社记者:由此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上海诸多文化界、工商界人士“南下”香港,他们对香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沪港文化关系在20世纪经历了哪些阶段?
包亚明: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沪港双城存在着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
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是一个非常国际化、具有开放性的城市。在此阶段,上海的城市发展是领先于香港的,两者的文化关系主要是上海影响香港。特别是20世纪40、50年代之交,上海诸多实业家、文化人移居香港,同时带去了大量的资金、资源、技术等,对香港的经济、文化、城市景观、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包括香港人对大闸蟹的喜爱,可能也与这些“南下”的上海人有关。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香港因向世界开放取得巨大飞跃。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香港在经济资本、社会发展、城市更新、流行文化等方面领先,反过来成了上海的“老师”。这一时期,从流行歌曲、通俗小说、影视作品,到服装服饰、娱乐形式等,香港文化对上海文化的复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对老上海的关注与回望也体现出浓浓的乡愁。
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的总结可谓深刻而独到:“当香港把上海远远地抛在后面时,这个新的大都会并没有忘记老的。事实上,你能发觉香港对老上海怀着越来越强烈的乡愁,并在很大程度上由大众传媒使之巩固,使之不被遗忘。香港需要一个‘她者’来定义‘自己’”。
《繁花》是电影导演王家卫的电视剧首秀,生动呈现了“上海摩登”在20世纪90年代的复兴。王家卫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香港,他的许多亲属一直在上海生活,上海情结与上海乡愁可以说是《花样年华》等王家卫代表作的特色之一。在《繁花》惊艳的画面感和迷离的风格中,王家卫是否呈现了原汁原味的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王家卫透过“香港滤镜”所勾勒的上海生活质感与城市调性,能否穿越30年直抵人心,才是问题关键。王家卫镜头下“阿宝们”的流金岁月,完美演绎了李欧梵所说的上海这座城市的“Art Deco”精神,即“又新又不同的,激动人心又背离正统,以‘享受生活’为特色”。
中新社记者:沪港两地的“双城记”,是张爱玲等作家笔下“偏爱”的叙事背景。上海和香港的城市文化为何能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
包亚明:从城市气质来看,上海和香港非常接近,都很有包容性,同时又对自己基底的一些文化元素比较坚持。相较于其他内地城市,上海与香港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和香港都是外国人常住人口数量较大的城市,在国际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一些内地城市不同的城市景象、生活方式、交往规则。上海和香港都是高度重视工商伦理的城市,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有点冷漠、不近人情,但边界感强的社会规则催生了守时、守契约、讲规则、重声誉的人际关系。《繁花》也精彩演绎了上海人这种“不响”的日常生活和有“腔调”的社会空间。
沪港两地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张爱玲等文人也曾穿梭于两地生活,这与沪港双城对外来人士友好、交通具有便捷性、谋生相对容易有关。汇丰银行创立之初就在香港和上海同时展业,英文名包含了香港和上海两个地名;文化艺术界的名人们也不断地通过文学著作、影视艺术的形式,将沪港双城串联在一起。
中新社记者:沪港两地文化交流的现状如何,如何在交流共鸣中“双星辉映”?
包亚明:今天的沪港两地都有非常强烈的深入交流的愿望和动力,希望从对方身上汲取到力量,并且投射到未来的发展中。
上海正优化“一江一河一带”(指黄浦江、苏州河、环城生态公园带)生态空间布局,其中的生态环保理念就有从香港获得的启发。香港是一个紧凑甚至拥挤的城市,但却保留了很多未开发的郊野土地,亲近自然因而成了香港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麦理浩径、卫奕信径、港岛径等多条有名的徒步路线吸引了内地人士专程前往打卡,而上海郊野公园中的“郊野”两字也有香港语言习惯的影踪。在城市文脉保护方面,香港对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也是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建筑可阅读”可资借鉴的思路。
上海经验对香港同样有启发。“长三角龙头”上海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有助于香港深入思考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地位、角色和担当,全方位地谋划与内地之间的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共赢,更好地理顺产业链与消费链,更好地推动两地人员流动,更好地发现香港发展的机遇。
无论是过去、当下,还是未来,上海与香港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联,深度互通交流将帮助沪港双城找到各自更好的面向未来的答案。(完)
受访者简介:
包亚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英国学术院访问学者、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访问教授。主编有《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等,著有《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与文化理论》《在语言与现实之间》等。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十周年主题活动在天津举行
- 博物馆展览的结语,缘何让人怦然心动?
- 上千人“三伏天”中医晒背: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
- 纪录片《走进新疆》播出 展现新疆发展和民众生活
- 青海省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
- 中国科研新突破: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发病概率可实现个体精准预测
- (走进中国乡村)浙江龙泉高山乡镇“冷”气候带热避暑经济
- 湖南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局部地区将达37℃以上
-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香飘深圳
- “流浪汉”在小镇教英语 学生多了 主播更多
- 湾区速评丨“又老又潮”的英歌舞为何能“二次出圈”?
- 第四届亚热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长沙举行
- 浙江乡村观察:沿“路”寻“鲜” 解码共富
- 专家:年轻人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和治疗与老年人不完全相同
- 《人世间》热播引热议 “最没出息”的孩子或许才是“好孩子”?
- 中外师生上海同台演出 发起儿童友好倡议
- 水利部:加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 业界厦门聚力创新共探零碳未来
- 没有蚊香,古人怎么驱蚊
- 2024抖音创作者大会:持续打造多元优质内容生态,升级原创识别体系
- 热门推荐
-
- 助推“人产城”全面融合 天津打造城市更新片区新标杆
- 今年前9月中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3万个 开工率约97%
- 中国激光显示技术发展步入快车道 产品应用领先世界
- 欧盟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650万欧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海南自贸港活力迸发 青年追梦人“逐浪”天涯
- 夏季避暑“候鸟式”旅居 渐成中国民众旅游新方式
- 在一座超大城市,什么样的“日托班”更受老人欢迎
- 8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经济运行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三次受命“改行” 毕生报国“追光”
- “广绣郎”王新元:以针线为笔墨 绣出青铜器之美
- 黄磊:人到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痕迹,我挺接受
- 小长假守护兰新线的“车辆大夫”
- 音乐剧《江姐》在重庆首演 红梅赞歌颂英魂
- 辽宁上半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25.4万人
- 供电、通信抢通!一夜过去 定日县震区最新救援情况→
- 机票也可买来攒起 “双11”流行“囤票游”
- 关掉“高端水”滤镜 靠科普也要靠监管
- 辽宁省“5·15政务公开日”专家接热线解难题
- 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公园“屿见时光”体验区亮相厦门
- 140支队伍山东日照竞技 探索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