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一颗中国心,最爱是唐诗
封面新闻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
一颗中国心,最爱是唐诗
三次来成都,三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再次来蓉参加文学活动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畅聊他的文学之路以及成都之旅。
携妻抵蓉收到大熊猫玩偶很开心
“这个念喵吗?哦,念猫,熊猫一词由两种动物组成,一种是猫cat,另一种是……”12月4日晚,勒克莱齐奥携夫人抵达成都,收到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送上的大熊猫玩偶时,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83岁老人愉快地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我第三次来成都。首次是来旅游,当时坐的是火车,那是十五六年前。第二次是几年前来成都参加了一所大学的活动。”那一次来成都,勒克莱齐奥还与作家阿来有过交流,讨论过很多关于文学创作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在成都这个地方,首先,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里交汇。此外,这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在各个民族的交汇下,文学气息很浓。”
勒克莱齐奥本人跟中国作家的交流很多,他在南京大学任客座教授十多年,每年都会来上几个月的课。“我有法国和毛里求斯双重国籍,有一点像法国的少数民族作家。在中国这种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觉得环境很好,我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法国的少数民族老师。”
在杜甫草堂感受到文学在场
勒克莱齐奥有着一颗中国心,他曾说,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他最愿意向读者推荐的是包括李白、杜甫作品在内的唐诗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他回忆说:“我几年前曾经来过成都杜甫草堂,对那里印象深刻,非常期待这一次的成都之行。”
2022年,勒克莱齐奥与北京大学教授董强共同创作了《唐诗之路》一书,并在法国成为畅销书,荣获法国2021年首届吉·贝杜埃尔奖。在他看来,唐诗是人类文学创作史上的巅峰;在他的笔端,唐诗的意境深远悠长,如同法语书名“奔流不息的诗歌之河”。
那一次来成都,勒克莱齐奥有了别样的感受:“杜甫草堂虽然是后来重建的,不是真正唐代的,但是我感觉到了文学在场,感觉到当时人们生活的痕迹。”
对话
12月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勒克莱齐奥,谈文学,谈诗歌,还聊了聊他的“老友”老舍。
“小时候读《西游记》,不恐怖,很幽默”
记者:您20多岁的时候就想来中国,申请来中国的项目,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感兴趣?
勒克莱齐奥: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中国的文化很熟悉了,特别是那些传奇,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我小时候就开始读这些书了。所以我对中国文化中的那一些幻想、想象和幽默都很熟悉。对我来说这些想象天马行空,我非常喜欢。有的欧洲儿童作品实际上非常恐怖,但《西游记》一点也不恐怖,而且很幽默。一条龙可以变成一匹马,帮助和尚取经,这诠释了中国传奇的世界,非常吸引我。
记者:另一位法国作家安妮·阿尔诺去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您对法国文学的未来怎么看?
勒克莱齐奥:法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都有多样化的特点。安妮·埃尔诺的作品设定于一个小地方,贫穷的父母、他们所居住的乡村等等,很具体的一种文学,很现实主义。可能我没有办法写这样的作品,但是我很欣赏她的作品。
“喜欢老舍,是因为我们有共通性”
记者:您写了一本《唐诗之路》,为什么会写这本书?
勒克莱齐奥:这是我与北京大学教授董强一起合作的。他是一个很好的学者,而且书法也写得很好。这是一个很大胆也很让人惊讶的作品,因为我不懂中文,所以我需要依靠翻译。我非常信任董强教授的翻译,他翻译的诗歌非常贴合原作。
实际上写作这样的作品,还是很困难的。
记者:为什么您很喜欢老舍?
勒克莱齐奥:我觉得我们两个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他是满族,当时生活在一个从强势文化走向衰落的时代。我也是,我的生活里,一边是英国的世界,一边是逐渐消失的毛里求斯文化。我一方面生活在过去的世界,一方面又很欣赏如今的世界。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跟老舍是共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很欣赏他。我,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中国的满族人有共通性,很奇妙,不是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张杰 吴德玉 摄影报道
人物名片
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坛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现已出版小说、随笔、翻译等作品五十余部。1963年,他的首部作品获雷诺多文学奖;1980年获得保罗·莫朗文学奖;1994年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当代最伟大的法语作家”;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跨雄商高铁唯一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完成迁改
- “京北声谷”承德县:字正腔圆“客服”全国
- 第二十一届中国住博会开幕 展示“好房子”如何造
- “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巡回展演在西安举办
- 银川客运段端午假期运送旅客量同比增长36%
- 延续恢复态势 中国经济积聚向上动能
- 人工智能最新研究:朝人类-AI互动开放式文化演变迈出第一步
- 受强降雨影响 安徽黄山、宣城等地51万人受灾
- 在情绪共振中触摸法条的温度——评电影《第二十条》
- 见证60年丨一脉相承:皮埃尔戴高乐
- 重庆启幕夏季旅游 “清凉”玩法达200余项
- 贵州省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REITs及资产证券化培训
- 全国青少年舞者来渝集训 拼搏“顶尖舞者”资格
- 12月15日北京中小学生继续居家学习
- 改编自马伯庸小说,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有何特点?
- 黎巴嫩东南部遭以军袭击 造成1死9伤
- 女装退货率达历史高峰:商家上演闭店潮,有卖家还在处理双11退货
- 我国外贸活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海外订单数量增长
- 助学16载 浙江“月光”照亮高原孩子逐梦之路
- (乡村行·看振兴)大荒地村备耕充满科技味:农忙不再凭力气
- 热门推荐
-
- “出发吧·西宁”短视频大赛进行中:用影像传递美好
- 无痛分娩十个认知误区
- 自然资源部:大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 七成受访青年感觉太多虚拟社交让人更孤独
- 渝昆高铁渝宜段开通运营 川渝间再添高铁大通道
- 山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
- 签约超300亿元 天津携手多地共推文旅高质量发展
- 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发布多项成果
- 多城二手房交易,为何小阳春后又降温
- 5人遇害 呼和浩特市命案嫌疑人霍文常山林落网
- 王志庚:好作品不该被湮没在故纸堆
-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
- “京台会·新时代两岸融合讲坛”在北京举办
- 突发!洪水致两人死亡 美国康涅狄格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 新疆上半年外送电量600多亿千瓦时 新能源占比超三成
- 海内外专家齐聚长沙探讨智慧城市建设
- 辽宁自贸区运营七年累计使用外资49.9亿美元
- 金融监管总局:继续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 中国境内最大规模犍陀罗艺术展亮相故宫博物院
- 前三季度中国商品房销售等多项指标降幅略有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