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一颗中国心,最爱是唐诗
封面新闻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
一颗中国心,最爱是唐诗
三次来成都,三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再次来蓉参加文学活动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畅聊他的文学之路以及成都之旅。
携妻抵蓉收到大熊猫玩偶很开心
“这个念喵吗?哦,念猫,熊猫一词由两种动物组成,一种是猫cat,另一种是……”12月4日晚,勒克莱齐奥携夫人抵达成都,收到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送上的大熊猫玩偶时,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83岁老人愉快地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我第三次来成都。首次是来旅游,当时坐的是火车,那是十五六年前。第二次是几年前来成都参加了一所大学的活动。”那一次来成都,勒克莱齐奥还与作家阿来有过交流,讨论过很多关于文学创作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在成都这个地方,首先,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里交汇。此外,这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在各个民族的交汇下,文学气息很浓。”
勒克莱齐奥本人跟中国作家的交流很多,他在南京大学任客座教授十多年,每年都会来上几个月的课。“我有法国和毛里求斯双重国籍,有一点像法国的少数民族作家。在中国这种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觉得环境很好,我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法国的少数民族老师。”
在杜甫草堂感受到文学在场
勒克莱齐奥有着一颗中国心,他曾说,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他最愿意向读者推荐的是包括李白、杜甫作品在内的唐诗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他回忆说:“我几年前曾经来过成都杜甫草堂,对那里印象深刻,非常期待这一次的成都之行。”
2022年,勒克莱齐奥与北京大学教授董强共同创作了《唐诗之路》一书,并在法国成为畅销书,荣获法国2021年首届吉·贝杜埃尔奖。在他看来,唐诗是人类文学创作史上的巅峰;在他的笔端,唐诗的意境深远悠长,如同法语书名“奔流不息的诗歌之河”。
那一次来成都,勒克莱齐奥有了别样的感受:“杜甫草堂虽然是后来重建的,不是真正唐代的,但是我感觉到了文学在场,感觉到当时人们生活的痕迹。”
对话
12月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勒克莱齐奥,谈文学,谈诗歌,还聊了聊他的“老友”老舍。
“小时候读《西游记》,不恐怖,很幽默”
记者:您20多岁的时候就想来中国,申请来中国的项目,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感兴趣?
勒克莱齐奥: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中国的文化很熟悉了,特别是那些传奇,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我小时候就开始读这些书了。所以我对中国文化中的那一些幻想、想象和幽默都很熟悉。对我来说这些想象天马行空,我非常喜欢。有的欧洲儿童作品实际上非常恐怖,但《西游记》一点也不恐怖,而且很幽默。一条龙可以变成一匹马,帮助和尚取经,这诠释了中国传奇的世界,非常吸引我。
记者:另一位法国作家安妮·阿尔诺去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您对法国文学的未来怎么看?
勒克莱齐奥:法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都有多样化的特点。安妮·埃尔诺的作品设定于一个小地方,贫穷的父母、他们所居住的乡村等等,很具体的一种文学,很现实主义。可能我没有办法写这样的作品,但是我很欣赏她的作品。
“喜欢老舍,是因为我们有共通性”
记者:您写了一本《唐诗之路》,为什么会写这本书?
勒克莱齐奥:这是我与北京大学教授董强一起合作的。他是一个很好的学者,而且书法也写得很好。这是一个很大胆也很让人惊讶的作品,因为我不懂中文,所以我需要依靠翻译。我非常信任董强教授的翻译,他翻译的诗歌非常贴合原作。
实际上写作这样的作品,还是很困难的。
记者:为什么您很喜欢老舍?
勒克莱齐奥:我觉得我们两个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他是满族,当时生活在一个从强势文化走向衰落的时代。我也是,我的生活里,一边是英国的世界,一边是逐渐消失的毛里求斯文化。我一方面生活在过去的世界,一方面又很欣赏如今的世界。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跟老舍是共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很欣赏他。我,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中国的满族人有共通性,很奇妙,不是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张杰 吴德玉 摄影报道
人物名片
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坛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现已出版小说、随笔、翻译等作品五十余部。1963年,他的首部作品获雷诺多文学奖;1980年获得保罗·莫朗文学奖;1994年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当代最伟大的法语作家”;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从城市出发,开着房车解锁户外旅行“任意门”
- 出现阳性感染者楼栋如何消杀?“十问十答”告诉你→
- 重庆、湖北两地开展“扫黄打非”区域联防协作
- 希腊前总理西米蒂斯去世 享年88岁
- 正当季的小龙虾,重金属含量超标吗
- 工信部:2024年前两个月工业经济回升向好
- 安踏集团发布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多品牌协同与价值再升级
- 贵州水城百幅农民画展出 勾勒多彩民族生活
- 美国科罗拉多州选民起诉 要求剥夺特朗普选举资格
- 千万人口城市变局:长沙增量第一,石家庄“逆转”
- 特写:一位涿州图书出版业者的96小时
- 银川市第七届农业嘉年华活动举行
- 广东多举措做好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灭火
- 合肥地铁8号线完成首列列车上线热滑
- 探访赣鄱大地:多民族共居共乐何以实现?
- 36万亿元!今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2%
- 黄群慧:从优秀到卓越,现代新国企如何走向世界一流?
- 新西兰商界人士:愿新中两国“同舟共济” 探索深化经贸合作丨世界观
- 中国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本月开始发行
- 东西部协作“三项工程”订单班累计招收学生超3000人
- 热门推荐
-
- 《阿凡达:水之道》持续领先 电影贺岁档票房破12亿
- 滇港台三地茶企共敬欧洲一杯云南茶
- 广西22条河流30个水文站超警 水位仍在上涨
- 再度释放流动性 央行加码千亿元逆回购
- 服务不打烊 延时暖人心(暖闻热评)
- 7月全球制造业PMI降至48.9% 经济复苏动力趋弱
- 真实还原历史细节 尔冬升再现“三千孤儿入内蒙”
- 中国央行发文:优化中央银行账户服务职能 提升防范资金结算风险能力
- 文博会展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文化产业向新而兴
- 电商促销别“卷”错方向
- 数据看春运|铁路出行客流量继续高位运行 一起感受“流动的中国”
- 贵州茅台: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路径
- 浙江“8+4”政策体系迭代升级 促经济“稳、进、立”
- 挂在车外的“雪人” :咽下风雪,守住安全
- 朝中社:朝鲜成功试射中远程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 武警福建省总队三明支队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
- 模拟7.6级地震、设置43个科目,这场演习投入应急力量4300人
- 曼谷随笔:百年华南蓬火车站 “解锁”焕发新活力
- 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西藏西南部有强降雪
- 网飞版《三体》一个披着刘慈欣小说外衣的美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