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荔波县瑶山村——青山相依 瑶歌相伴
贵州黔南荔波县瑶山村——
青山相依 瑶歌相伴(走进传统村落)
伴随着一声牛角号、一曲铜鼓乐、一杯糯米酒,古村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这里是贵州黔南荔波县瑶山乡瑶山村。瑶山村于2022年由拉片村和姑类村合并而来,其中拉片村一、二组于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青山相依,瑶歌相伴,如今的瑶山村风光秀丽,迸发出更加充沛的发展活力。
——编 者
距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小七孔景区不远处,有一条崭新的旅游公路,沿着柏油路行驶约15分钟,便到了瑶山村。
记者顺着一条曲折的石板路前行,不多时就看到一道低矮的土墙门,两侧爬满藤蔓;继续深入,伴着牛角号声,第二道门映入眼帘,这是瑶寨的防御门,过去用来保卫家园,现在用来欢迎八方宾客;行至寨前,第三道门似乎早已等候多时,身着瑶族服饰的村民们,踩着鼓点列队歌唱,再倒一碗醇香拦门酒,让客人一饮而尽,这是瑶寨隆重的欢迎仪式。
禾仓土墙 修旧如旧
进入瑶山村,沿着石板路漫步,土墙面、茅草顶、花格窗,风格统一的民居在绿树掩映下错落有致,在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中,村里不时飘出袅袅炊烟。
“我们接手时,三道寨门没有实物,只存在于老一辈村民的记忆里。后来我们开展走访调研,梳理老人们的口头讲述,才弄清寨门是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决定最大程度修建还原。”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华盛介绍,不仅是寨门,为了厘清瑶族文化脉络,保护传承瑶族文化,开发团队查资料、请专家、寻古迹,以“民间出思想,专家出蓝图,工匠出作品”的方式,寻求瑶山村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瑶族最初的房屋多是人字房,用杉木支撑屋架,屋顶盖有茅草。”村民王小业是瑶族人,听闻古寨要发展乡村旅游业,同不少村民一样,内心也直打鼓,担心破坏村落风貌,影响日常生活。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与担忧,荔波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县文旅局先从保护工作入手,对村中代表瑶族建筑工艺的粮仓下大力气修缮。
粮仓也叫禾仓,外观像圆锥,仓顶盖着茅草,用四根木柱支撑,木柱与禾仓的连接处用瓦罐隔开。家家户户的禾仓在绿水青山间矗立,成为古寨的一道风景。
“禾仓一般由木柱、茅草、竹子搭建,能通风防潮,但防朽能力不足,需要定期维护。”荔波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莫贵学介绍,为做好保护工作,当地政府组织专家到瑶山古寨调研,在详细记录村民口述基础上,结合实物制作设计图,再找专业建筑工匠前来修缮、修建。
除了保护禾仓建筑,村民居住的土墙房也被逐一修缮,古寨还建起以铜鼓元素为代表的中央广场。对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通过实施改善性风貌抢救,替换屋面、立面材料等,确保村落风貌统一。
近年来,荔波县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基础,瑶族文化传承为底色,用文旅融合提质,产业振兴助力,成功冲破发展瓶颈。2019年,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分两期工程对村落重要景点进行提质升级。“近年来,景区每年营收超千万元,其中门票收入的20%用于村民分红,再加上公司解决就业、购买服务等,村集体年收入超300万元,既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又能调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白华盛说。
常态展示 释放潜能
夜幕降临,瑶山古寨的广场上,火把如龙,鼓声铿锵。王小业同其他村民一起,早早搭起数十米长的鼓架,20多面铜鼓依次悬挂其上。随着主鼓手在场地中央敲打铜鼓,鼓手们弯腰站在铜鼓侧面,左手握鼓槌,敲击鼓面,右手执竹竿,轻打鼓身。右后方有人用木制的风筒接音,按一定的节奏前后晃动,使铜鼓产生低沉的共鸣,在山中回荡,其他村民踩着鼓点翩翩起舞。这是瑶族传统舞蹈铜鼓舞,也是古寨的热门演出项目。
铜鼓舞场面宏大,节奏感强,常在重要节庆时演出。文化资源是村落的不可再生资源,留住文化根脉,就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9年,为丰富文艺演出,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结合前期摸排调研,筹划组建若干表演队伍,带动民族文化传承,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当演员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2019年,王小业和其他20多名村民一起,当起瑶族铜鼓舞演员。他们一般每天演出两场,到了旅游旺季,在增加演出场次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提成,大伙儿的积极性被逐渐调动起来。“镇里还引进公司发展蔬菜、中药材等产业,乡亲们获得土地流转费,这样既增加村民收入,又能保护耕地。”王小业说。
“瑶山村的发展模式,保护是内核,传承是根本。通过呈现一个真实的瑶寨,延续原汁原味的生活,让游客对瑶族文化有最真切的感受。”令荔波县文旅局副局长覃晓康欣喜的是,伴随对古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梳理,铜鼓、陀螺等一系列瑶族文化拥有常态化展示、创新性表达,寨子的人气也越来越旺。2023年,瑶山古寨累计接待游客38万人次。目前古寨还推出沉浸式演出、非遗研学、非遗工坊等新内容,进一步释放旅游潜能。
多元体验 文旅融合
睡竹床,坐竹椅,背竹篓,摇竹扇……在瑶山古寨,不少日常生活用具是用竹子制作,由此延伸的竹编技艺,在一饭一蔬间绵延传承。2020年初,36岁的村民姚优凤在家门口创办非遗竹编工坊,将竹制品打造成工艺品。
“编一张凉席,需要一根3米长的竹子,两个人加工5天,能卖500元;要是制作一幅竹编画,只用一节竹子,一个人加工一天,保底200元,越精美越值钱。”为做好竹编工艺品,创业初期,姚优凤多次外出调研,学习相关设计理念和制作技艺,再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力方向,“工坊必须依靠古寨,古寨客流就是广阔市场,还要发动村民一起做,毕竟是纯手工技能,单打独斗做不成规模。”近几年,姚优凤陆续培训200余名村民,生产的竹编工艺品逐渐丰富,包括水杯、茶具、灯罩以及其他装饰品,目前超过100种。
在瑶山古寨的粘膏染工坊,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昱手拿画刀,蘸着汁液,一笔一画间,精细繁杂的线条跃然布上。最近,他与同学一起来到古寨,感受瑶族传统文化。
“粘膏染所用的粘膏来自粘膏树分泌的树脂,经过工艺处理成防染剂。画出纹样后,利用植物染液染色,得到的就是粘膏画,这是制作瑶族服饰必不可少的步骤。”粘膏染工坊负责人莫燕子介绍,粘膏树主要生长在瑶族群众生活的地方,能够就地取材,除了制作服饰,如今还能做成玩偶、箱包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了密切结合。
如今,粘膏染工坊平均一年开展30余期研学活动,每年收入超30万元。与此同时,为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结合自然人文、民族文化等要素,瑶山古寨先后建起瑶陶、陀螺、竹编、粘膏染等工坊,开辟小七孔景区—瑶山古寨等精品旅游线路,助推当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夜幕降临,古寨的广场上,一场展现瑶族文化的实景演出《瑶山·瑶人》拉开序幕。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民族舞蹈、地方山歌等特色节目逐一呈现,尽情展现瑶族群众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人民日报 记者 马跃峰 苏滨)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贸促会:一季度受访外资企业对多项营商环境指标满意度超80%
- 民航华东地区2023年上半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64亿人次
- “最高可贷30万,利率低至3.0%!” 银行拼起消费贷
- 如何防范冻雨天气带来的影响?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国际人士热议“一带一路”倡议:包容普惠 广受欢迎 未来可期
- 前十个月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达1297.2亿件
- 著名武术家及演员于海去世 演员吴京发文悼念
- 支持墨西哥,玻利维亚宣布召回驻厄瓜多尔大使
- 春节“不打烊” 中国外贸新春跑出“加速度”
- 广州港今年前三季度商品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6%
- 一次兼职名下多出28个手机号 记者暗访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实名产业链
- 热带气旋“弗雷迪”在马拉维已致507人死亡
- 天津早餐好 处处“西北角”
- 国家统计局:2024年CPI同比上涨0.2%
- 哈马斯称若以色列停攻加沙愿与其达成“全面协议”
- 重要一步!一线城市首张房票落地
- 工信部许可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展频率重耕
- 凭“实力”上热搜的苹果蕉好吃吗?
- 台风“卡努”将给东北带来明显降雨 如何防范?
- 新疆推动南部地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
- 热门推荐
-
- 中国证监会:从严打击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
- 著名钢琴家孔祥东悼念恩师:向死而生、拥抱有限的生命
- 马克龙:法国官方将继续推动退休制度改革
- 首届“童声唱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蓉举行
- 以数字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5第二届南亚国际书展(尼泊尔)在加德满都开幕
- 盖茨基金会:七项低成本创新到2030年可挽救200万母婴生命
- 突发!英国老牌演员汤姆·威尔金森去世
- 北京房山水毁乡村公路第一批恢复工程开工
- 瓜子二手车新能源保值率数据报告:10%的车系首年价格即“腰斩”
- 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诞生135块金牌
- 重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授信超8200亿元
- 新疆何以实现夜经济繁荣、释放新活力?一场现场推进会答疑解惑
- 2023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10.2% 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
- 【中国焦点面对面】陈文玲:中国“产能过剩”完全是伪命题
- 科考游并非高门槛,有热爱就可奔赴
- 国家能源局:上半年国内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 央行:2023年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61.09万亿元
-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宁德:“海上枫桥”让沿海群众享受更多幸福感和安全感
- 飞行器摇身变成“千里眼” 电力高空作业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