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夏粮早稻丰收到手,秋粮增产已成定局,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牛羊禽肉全面增产,‘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帮扶产业发展分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10月23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全力抓好稳产保供,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2922.6亿斤,比上年略减25.5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早稻产量566.7亿斤、增加4.3亿斤,连续四年增产。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81.3%。
“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从专家田间测产和各地实打实收的情况看,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增产,个别省份因灾减产,有增有减,增的明显比减的多,算大账今年秋粮是增产年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透露。
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秋粮面积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连续第4年增加,奠定了增产基础。其中,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预计增加1300多万亩,相应的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的面积减少,两类作物亩产相差500斤左右。
“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初显,这是今年秋粮增产的关键。年初,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今年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从耕种管收、地种药肥全环节找差距,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今年重点抓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问题,专家调查,这些重点县大豆密度每亩增加800~1000株、每亩可增产30~50斤,玉米密度增加500~800株,每亩增产150~300斤。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73%,有效对冲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潘文博分析,此外,今年的天气总体是帮忙的,虽然局部灾害较重,但多数主产区雨水调和、光热充足,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潘文博表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秋粮增产可以实现“以秋补夏”,夏粮、早稻、秋粮这3季算下来,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可以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三春不如一秋忙,收到家里才算粮。目前,北方秋收在扫尾,南方晚稻、晚秋作物还没有大面积收获,近期冷空气频繁,南方还有台风影响,抗灾抢收夺丰收的任务还比较重,我们要指导各地根据作物成熟时间调度好机具,抢时抢晴收获,及时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潘文博说。
“菜篮子”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平稳
前三季度,我国猪肉产量4301万吨,同比增长3.6%,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40万头,产能较为充裕,后期市场供应有保障。牛羊禽肉产量2673万吨、增长4.4%,禽蛋产量2552万吨、增长2.1%,牛奶产量2904万吨、增长7.2%,国内水产品产量4733.6万吨、增长4.8%。蔬菜水果供给增加。总体看,“菜篮子”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平稳。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介绍,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以来全国“菜篮子”重点品种供应总量充足,市场运行基本正常,当前价格水平低于去年同期。中秋国庆长假,肉蛋奶、果蔬鱼等量足价稳,节后“菜篮子”产品价格整体稳中走低。展望后期,第四季度全国肉蛋奶产能充裕,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菜篮子”市场保供稳价基础扎实,完全能满足老百姓生活所需。但冬春季节设施蔬菜占比较高,加上雨雪冰冻天气多发,“菜篮子”产品在生产、物流等方面的成本相应增加,部分品种价格将季节性上涨。
“我们将持续抓好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生猪等畜禽产能总体稳定。落实落细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守好老百姓的‘菜篮子’和‘果盘子’。加强产销对接,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做好鲜活农产品的储藏保鲜,促进‘菜篮子’产品均衡有序上市。强化责任落实,开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督促指导大中城市做好极端天气稳产保供预案,确保重点品种不脱销、不断档。”刘涵说。
多措并举巩固农民收入增长好形势
曾衍德介绍,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谈及接下来如何持续加力、多措并举巩固农民收入增长好形势,曾衍德从四方面进行了阐释。
一是促进产销衔接畅销增收。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粮食等部门,落实好秋粮收购政策,增加收购网点,让农民便利销售、顺畅销售,卖得出、卖得好。同时,做好秋季水果等产销衔接,让农民既有好收成又有好收入。
二是发展乡村产业就业增收。利用四季度农产品消费旺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秋季果品保鲜储藏及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收、错峰销售增收。同时,抓住旅游消费回暖时机,推介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拓展功能价值增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外出农民工稳岗就业。
三是抓好项目建设拓岗增收。指导各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公益性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赋能增收。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4日 04版)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多图预警!抢先体验首艘中国大邮轮爱达·魔都号
- 总台报道有反馈丨针对“硫超标”枸杞 甘肃靖远通报:成立调查组彻查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 广西横州“世界茉莉花都”亮相东博会
-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走访昆士兰大学
- 传统酿醋技艺新生机:小米醋酿出“幸福味”
- 加拿大最高法院裁定《环境影响评估法》违宪
- 广东珠海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全市停课
- 本地游也可以“深度游”
- 乐见直播间成演艺团体新舞台新机遇
- 5G全息直播昆剧《浣纱记》全国首秀 传统戏曲拉满“科幻感”
- 中国电商物流指数连续8个月回升
- 百家媒体聚焦佳木斯摄影采访活动开幕
- 陕西推进文旅强省建设 今年1月至8月接待国内游客超5亿人次
- 抖音联合科普中国等发起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 共建青少年模式内容池
- (第七届进博会)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始终将中国视为重要战略市场
- 第五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23(癸卯)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在四川北川举行
- 大型展览“请勿见外”让北京时代美术馆秒变奇幻乐园
- 重磅!世卫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 国际锐评|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 欧洲需校正对华认知
- 热门推荐
-
- 低空经济蓄势腾飞 抵达“天空之城”还有多远?
- 我国东北虎豹、海南长臂猿等濒危物种种群实现稳步增长
- 5G普及率折射数字经济活力
- 经济主题记者会|今年财政政策的基调和特点是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 红土地上振兴路:“稻蛙共生”唱响丰收之歌
- “旺丁又旺财” 新疆促进旅游消费升级
- 如何与自己、孩子和解?专家智慧助家长找到适宜养育策略
- 一度绿电是如何产生的?一起来逛链博会清洁能源链展区
- 宁夏聚焦银发经济 培育拓展旅居养老等产业
- 冷冷冷!今年首场寒潮将携暴雪来袭
- 德国业界吁谈判解决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问题
- 2023年我国最冷、最热纪录均被刷新
- 全球军费连续第八年保持增长—— 世界安全局势更加严峻
- 第九届“创客中国”医疗装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落幕
- 第七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武汉开幕
- 奥运来了,义乌火了
- 日本对外净资产连续33年居全球第一
- 聚焦企业群众所需所盼 辽宁公安推出17条便民利企新举措
- 河北临漳县一村民家中发生燃气爆炸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 市场监管总局: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贡献率跃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