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夏粮早稻丰收到手,秋粮增产已成定局,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牛羊禽肉全面增产,‘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帮扶产业发展分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10月23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全力抓好稳产保供,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2922.6亿斤,比上年略减25.5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早稻产量566.7亿斤、增加4.3亿斤,连续四年增产。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81.3%。
“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从专家田间测产和各地实打实收的情况看,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增产,个别省份因灾减产,有增有减,增的明显比减的多,算大账今年秋粮是增产年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透露。
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秋粮面积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连续第4年增加,奠定了增产基础。其中,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预计增加1300多万亩,相应的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的面积减少,两类作物亩产相差500斤左右。
“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初显,这是今年秋粮增产的关键。年初,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今年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从耕种管收、地种药肥全环节找差距,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今年重点抓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问题,专家调查,这些重点县大豆密度每亩增加800~1000株、每亩可增产30~50斤,玉米密度增加500~800株,每亩增产150~300斤。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73%,有效对冲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潘文博分析,此外,今年的天气总体是帮忙的,虽然局部灾害较重,但多数主产区雨水调和、光热充足,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潘文博表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秋粮增产可以实现“以秋补夏”,夏粮、早稻、秋粮这3季算下来,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可以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三春不如一秋忙,收到家里才算粮。目前,北方秋收在扫尾,南方晚稻、晚秋作物还没有大面积收获,近期冷空气频繁,南方还有台风影响,抗灾抢收夺丰收的任务还比较重,我们要指导各地根据作物成熟时间调度好机具,抢时抢晴收获,及时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潘文博说。
“菜篮子”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平稳
前三季度,我国猪肉产量4301万吨,同比增长3.6%,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40万头,产能较为充裕,后期市场供应有保障。牛羊禽肉产量2673万吨、增长4.4%,禽蛋产量2552万吨、增长2.1%,牛奶产量2904万吨、增长7.2%,国内水产品产量4733.6万吨、增长4.8%。蔬菜水果供给增加。总体看,“菜篮子”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平稳。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介绍,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以来全国“菜篮子”重点品种供应总量充足,市场运行基本正常,当前价格水平低于去年同期。中秋国庆长假,肉蛋奶、果蔬鱼等量足价稳,节后“菜篮子”产品价格整体稳中走低。展望后期,第四季度全国肉蛋奶产能充裕,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菜篮子”市场保供稳价基础扎实,完全能满足老百姓生活所需。但冬春季节设施蔬菜占比较高,加上雨雪冰冻天气多发,“菜篮子”产品在生产、物流等方面的成本相应增加,部分品种价格将季节性上涨。
“我们将持续抓好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生猪等畜禽产能总体稳定。落实落细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守好老百姓的‘菜篮子’和‘果盘子’。加强产销对接,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做好鲜活农产品的储藏保鲜,促进‘菜篮子’产品均衡有序上市。强化责任落实,开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督促指导大中城市做好极端天气稳产保供预案,确保重点品种不脱销、不断档。”刘涵说。
多措并举巩固农民收入增长好形势
曾衍德介绍,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谈及接下来如何持续加力、多措并举巩固农民收入增长好形势,曾衍德从四方面进行了阐释。
一是促进产销衔接畅销增收。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粮食等部门,落实好秋粮收购政策,增加收购网点,让农民便利销售、顺畅销售,卖得出、卖得好。同时,做好秋季水果等产销衔接,让农民既有好收成又有好收入。
二是发展乡村产业就业增收。利用四季度农产品消费旺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秋季果品保鲜储藏及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收、错峰销售增收。同时,抓住旅游消费回暖时机,推介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拓展功能价值增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外出农民工稳岗就业。
三是抓好项目建设拓岗增收。指导各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公益性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赋能增收。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4日 04版)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休哥”书法作品杭州展出 中日艺术家作品共呈“唐诗之路”
- 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发生4.6级地震
- 多吃榛子,能治疗痛风?丨中新真探
- 马克龙:美国和中国都不会雇外国公民做这种工作
- 近20家港企组团赴渝考察 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
- (两会速递)陈军:未来一两年要让电车充一次电能跑上千公里
- 农业银行举办“投缘同行 合力共赢”投行智能撮合平台上线暨品牌发布会
- 该不该给孩子当“陪读”?
- 2023年中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 创历史新高
- 金甬铁路正线架梁全部完成
- “世界航标遗产”泖塔将启动修缮
- 新疆图木舒克市达坂山铁路专用线项目路基工程全线贯通
- 线上线下相融合,实体书店未来如何发展?
- 商务部:愿加速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
- 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局工作人员马某某网上反映相关问题 苏州通报核查情况
- 天津早餐好 处处“西北角”——市井烟火气中的天津美食文化
- “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 浙江丽水擘画革命老区共富新篇
- 华裔数学家张益唐:青年“创业正当时”
- 青海试点医保移动支付
- 今天北京将有雷雨天气最高温29℃ 地质灾害橙色预警生效中需防范
- 热门推荐
-
- “为推动全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 亚运“薪火相传”背后:何以保障“天有可测风云”?
- “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进入盾构掘进施工阶段
- “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
- 武田制药总裁、首席执行官卫博科:应该继续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预算
- 第四届推进沈阳打造抗战历史文化名城论坛召开
- 福州港江阴港区汽车出口突破2万辆
- 中央气象台:今年第16号台风“西马仑”未来对我国海域无影响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丨一区多园、产学研融合 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聚焦世界文化遗产 两岸共创舞台剧《遗失的第24个白键》
- 留学期间 筑牢安全防线
- 中国红基会等举办校医培训班 增强当地医师守护师生健康信心
- 消协组织测试36款热销冰品,脂肪含量最大相差10倍多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碳中和并非低碳转型终点
- 国际识局:韩国总统访美前,首次暗示这件事!
- 2.12万亿元、7.25万亿元……多组数据展现中国“舌尖上的大市场”蓬勃兴旺
- 宁夏遭遇“炙烤”模式 5月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 链接文化新动能 浙江乡村化身“自由生长”栖息地
- 日均14吨水蜜桃空运全国 时令美味借由“空中桥梁”实现当日达
-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以更大担当作为谱写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