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最冷、最热纪录均被刷新
2023年我国最冷、最热纪录均被刷新
全国平均气温为有气象观测史以来最高,12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为有气象观测史以来最高。另外,我国的实测最冷和最热纪录也被打破。
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10.7℃,较常年(9.9℃)偏高0.8℃,为1961年以来最高,打破2021年10.5℃纪录。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0.5-1℃。山东、辽宁、新疆、贵州、云南、天津、湖南、河北、四川、河南、北京、内蒙古、广西等13个省区市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全国共12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另据统计,2023年1月22日黑龙江漠河劲涛最低零下53℃,7月16日新疆吐鲁番三堡乡最高52.2℃,分别打破了我国实测最冷和最热纪录。
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毫米,较常年偏少3.9%。全国共55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据统计,2023年降水最多的站点是广西北海,累计为3233.6毫米,也是当地降雨最多的一年。此外,江苏昆山、重庆北碚、湖北宜城、黑龙江五常和牡丹江等地的年降水总量均打破当地纪录。
追问 1
气象数据破纪录是否会越来越常见?
据中国天气网统计,2023年我国经历了4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6月22日,北京汤河口出现41.8℃高温,打破该站观测史最高纪录。2023年7月至8月1日,河北、北京1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2023年11月,黑龙江和吉林的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2023年12月,7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跌破12月历史极值。
众多气象数据打破纪录的背后,是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地“现身”。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趋势。极端天气早已不罕见,频发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介绍,从我国来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其实每年都会有很多,这是由我国面积广阔、地理复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特点共同决定的。张涛认为,在2024年,高温、暴雨、干旱、台风、强对流、寒潮、沙尘暴、大雾等天气一个都不会缺失。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象高级工程师尹炤寅告诉记者,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气候变暖快速缓解的情况下,极端天气事件在未来必然会更为频发,“气象数据破纪录”也肯定会越来越多。
我国气象监测水平越来越高,气象数据“破纪录”是否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尹炤寅解释,近年来气象观测点确实越来越密集,但纳入气候统计的气象站点,增幅并不多。“因为纳入气候统计的气象站点,至少在我国,都是有人工参与的、24小时不间断观测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以此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尹炤寅说,新增的气象站点,大多数是全自动的气象观测站,只会在固定时间进行设备维护,它们主要用于增加天气事件的观测密度,并不会纳入长期统计。
以北京为例,如果说“打破了某年以来的纪录”,这里基本用的是观象台的记录结果;如果说到某个区,则会用该区气象局的长期观测结果。因为中心城区没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所以就没出现过“天坛/故宫破纪录”的描述。
追问 2
为何“最热一年”还出现了极端寒潮?
2023年12月中下旬,我国集中出现了寒潮、雨雪、低温、冰冻等各类冬季灾害性天气,中央气象台用“天气形势异常复杂”来总结。据气象部门介绍,2023年12月13日至16日,我国遭遇了一轮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12月最强的寒潮。
在全球变暖、“史上最热一年”背景下,为何2023年还会出现强寒潮?周兵解释称,此次寒潮和近期的冷空气活动是全球变暖或暖冬的一个“小插曲”。
谈及某年或某个月份偏暖,不是通过单次天气事件来定的,而是通过对比整段时间的气温平均值,是否显著高于或低于历史同期来确定。例如2023年11月3日至7日,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这个时段内气温断崖式降低,但如果计算整个秋季的平均气温,则发现是1961年以来最高,所以是“最暖的秋季”。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增温、西风急流减弱,一系列相互影响后,导致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寒潮等冷事件频发。也就是说,整体气温是偏暖的,但冷暖起伏更加明显,冷和热都很极端。因此,全球变暖和极端寒潮的出现并不冲突。
2023年,我国实测最冷和最热的纪录双双被打破,这充分体现了气温在变暖背景下的分布特征——平均值更高,极端冷、暖事件也更容易出现。
- 相关新闻
华北黄淮等地霾天气周末起逐步减弱消散
近期,一场“今冬以来最强”雾、霾过程“跨年”影响我国华北、黄淮、江淮等地。2023年12月27日至2024年1月3日,大雾预警连发8天。
据监测,大雾最严重时段为2023年12月28日至30日的上午时段,中央气象台一度发布级别最高的大雾红色预警,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和南部、江苏、安徽中部、重庆中部等地现强浓雾,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50米的特强浓雾。同时,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遭重度霾天气。
元旦假期后期,大雾天气有所减弱,1月1日下午大雾预警降级为黄色。不过,华北、黄淮、江淮及四川盆地等地部分地区大气扩散条件依旧不佳。
3日早晨,河北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和南部、苏皖、湖北中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四川盆地及辽宁中部等地出现大雾或霾天气,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江苏西北部、湖北中部、四川盆地中部等地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上述部分地区出现轻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3日6时的最低能见度为24米,发生在河北临西。
为何雾、霾天气如此“顽固”?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分析,近期华北、黄淮到江汉、江淮等地受均压场控制,大气比较静稳,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其中,华北南部等地低层有偏南风辐合,加上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地形阻挡,导致部分时段霾天气更明显。其间尽管会有冷空气活动暂时“压制”,但是冷空气强度较弱,不仅无法彻底清除空气污染,还会导致污染物向下游传输,冷空气间歇期污染物又会北上,来来回回形成“拉锯战”。
“同时,上述地区近地面湿度较大,尤其是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靠近海洋,海风起到了加湿作用,高湿、小风、静稳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大雾天气的出现和维持。”王伟跃补充。
中央气象台于昨日18时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另据天气公报,预计3日至5日,华北南部、黄淮中东部、江淮等地扩散条件较差,有轻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6日起,华北黄淮等地霾天气自北向南逐步减弱消散。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三位年轻人与古老长城的新故事
- 这场20年来最艰难的选举战,埃尔多安是如何打赢的?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云端上”到“泥土里” 江西南昌元宇宙赋能未来数字农业
- “他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将滋养我终生”——余佩珊追忆父亲余光中
- “封口费”案宣判!特朗普将成首位戴罪上岗的总统?
- “火柴大王”刘鸿生“照亮”了什么?
- 第五届津台青年职业技能竞赛颁奖典礼在天津举办
- 国产新冠口服药价格再降
- 21.5吨进口冻虾仁被退运
- 比亚迪亮相2024日内瓦车展 全球化进程再加速
- 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自适应机器人将带来独特价值
-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加快推动出台促进数字贸易发展的顶层设计
- 与梦想同行 伊利以实际行动推动奥运精神在中国落地生花
- 塞尔维亚前总统:过去人们觉得美国是希望之国,现在中国是希望
- 四川雅安境内一油罐车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已致2死2伤
- 福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陆续开展 学子走村入户服务乡村振兴
- 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和音)
- 不负春光开好局 “龙虾之都”江苏盱眙跑出“加速度”
- 电气化助力新疆特色产业发展
- 新一代国产超算系统发布
- 热门推荐
-
- 未来健康项目“沪上论剑”绘就“产业图景”
- 北京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约3.2万人 搭建平台强化校企合作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方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不针对任何特定欧盟成员国
- 特斯拉第二季度全球交付46.6万辆 同比增长83%
- 中新健康丨甲流刚好又中乙流?9个问答看懂这波流感
- 全国各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齐发力 假期期间“菜篮子”供应充足
- 暑期结束,出游价格仅为高峰期间五至六成
- 美国加州发生校园枪击事件致1死2伤
- 甘肃甘南发生泥石流灾害 已致2人死亡7人受伤2人失联
- 华夏航空正式复航重庆至万象往返航线
- 九寨沟大雪致上千游客返程遇阻
- 终于找到了!马斯克称已为推特聘请到接替他的新CEO
- 两部门调运生活类救灾物资支持湖南平江做好安置救助工作
- 美联储副主席:硅谷银行关闭说明了美国监管体系的失败
- 喧嚣过后云健身热陷入冷思考 不是谁都能跳《本草纲目》
- 优酷发布行业首款影视制作车 为剧组提供一站式现场制作解决方案
- 山西推动汽车、家装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 组建抢修队伍、加强巡视检查……铁路部门多措并举保障安全畅通
- 北京力争到2025年底北斗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