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肤色,美国高等教育会有什么变化
哈佛大学招生考量种族因素被判违宪
不看肤色,美国高等教育会有什么变化
当地时间6月2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做出裁决,认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将种族因素作为招生标准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包括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内的6名保守派大法官都对此投出赞成票。
这一历史性裁决推翻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几十年来的判例。未来,全美大部分高校在招生时,不能再将种族作为考量因素。保守派大法官约翰·罗伯茨指出,长期以来,美国高校在招生时错误地认定,一个人身份的核心是其肤色,而不是成长过程中所克服的挑战、培养的技能或吸取的经验教训,“美国的宪法历史不会容忍这种选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孙碧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此前,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佛罗里达州和华盛顿州等在内的9个州,已经禁止高校在招生中考虑种族因素,这使得亚裔等族群的入学率上升,但新裁决生效后美国高校的招生录取制度将会发生何种改变,仍有待观察。
裁决将带来何种改变
这次诉讼由非营利组织“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提起,指控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把种族列为录取标准之一,低估了亚裔的学术成就和绩点高分,涉嫌歧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平权行动。多年来,许多高校借助有关政策,提高了少数族裔的入学率。
据孙碧介绍,此前多起涉及美国高校招生的知名案件中,法院均认定大学招生时考虑种族多元化是正当的,其中包括2003年针对密歇根大学的“格鲁特尔诉博林杰案”。
此次裁决中,约翰·罗伯茨正是援引了联邦最高法院2003年“格鲁特尔诉博林杰案”的裁决结果,承认了平权行动的合宪性,但同样援引了当时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的话,奥康纳曾希望“以种族为考虑因素的招生”必须在“25年内”被推翻。如今,这个时间点被提前了5年。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杰·凯斯宾·康指出,此次案件中,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明显有对亚裔学生的刻板印象,把他们视为“勤奋但缺乏个性的人”。
“现在就是结束的时间。”约翰·罗伯茨说,申请人仍然可以透露他们的种族,并讨论种族如何“影响了他或她的生活”。大学可以找到种族因素的替代品——比如经济劣势或地理出身——来建立多元化的学生群体。
美国自由派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则对裁决结果提出异议。索托马约尔反驳说:“种族在学生生活中至关重要,联邦最高法院无法逃避这一事实,还宣布了一个‘虚假的承诺’。”她认为,如今的裁决将使“平权运动”取得的重大进展出现倒退,这将使高校在招生时实际上不会再考虑种族因素。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分析,全美大多数高校招生政策中均纳入种族因素,因此他们将不得不重新设计招生方案。反对者担心,这会使美国少数族裔的利益受损,接下来,校园里白人和亚裔美国学生将增多,非裔和西班牙裔学生将减少。
孙碧补充说,1996年,加利福尼亚州公投通过州宪法修正案“209法案”,旨在禁止种族和性别歧视,公立大学不得在招生时考量种族因素。但从事实结果来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22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中,非裔学生只占3.4%。
如今,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佛罗里达州和华盛顿州等9个州已经禁止高校依据《平权法案》、将种族作为考量学生入学的标准。他们同时在采取其他方式确保入学公平性,例如尝试招收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或者启动“百分比”计划,本州内参与计划的公立大学,将向成绩排在各自高中规定比例之列的学生给予录取保证。
6月30日,数十所大学的招生负责人表示,他们对教育多元受到的打击感到失望。其中一些负责人补充说,会找到新的方法来招收更多的非裔和拉美裔的学生。
美国一些高校开始改革招生流程
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此次裁决,美国国会两党的反应呈现出极端反差。共和党人普遍对最高法院的裁决表示赞许,民主党人则批评这一裁决是“平权运动”的倒退。
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凯文·麦卡锡表示,新裁定将使学生能够“基于平等标准和个人优点进行竞争”。共和党众议员、韩裔美国人杨·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基于种族的教育政策分裂了我们的国家,破坏了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并阻碍学生充分发挥潜力。”
判决发布当日,美国总统拜登发表讲话,表示“强烈不同意”裁决结果。拜登称,“种族多元的大学会更强大”,“歧视在美国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一个适合所有人的高等教育体系”。拜登还宣布了几项计划,包括发布一份报告,指导美国高校增加多样性和教育机会,并向学校提供招生行为合规性的指导等。他还称正考虑采取行政措施,要求教育部门研究保持大学生群体多样性的方法。拜登还认为,“逆境”应该成为大学招生的“新标准”,应奖励那些战胜与收入、种族或其他因素相关挑战的人。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对招生流程进行改革。
“现在,学生们在申请学校的个人陈述里写足球训练,写祖母去世……但不写自己受过的考验和磨难。”马里兰大学本科招生主任香农·甘迪在美国教育委员会4月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未来,他们会要求学生申请文书的内容要包含种族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陈述自己对“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的理解。类似上述的做法在美国高校教师招聘中很常见。
不公平已成为美国社会系统性弊病
根据美国《纽约时报》6月30日援引多家专业机构的一份民调结果,大多数美国人不支持将种族作为高校学生录取的一个因素。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则指出,种族对于美国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容易处理的话题,在裁决生效后,相关问题的解决将会变得更加棘手。
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2022年9月21日发布的关于审议美国履行《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情况的结论性报告指出,美国历史上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留下的阴影至今仍挥之不去,并助长了美国社会流行的种族主义。近几年来,美国仇恨犯罪和仇恨言论事件层出不穷,与种族有关的枪支死伤人数大幅增加,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在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持续面临系统性歧视。
“今天对亚裔美国人和所有美国人来说都是美好的一天。”6月29日,在联邦最高法院现场,亚裔美国人教育联盟主席赵宇空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这一裁决维护了“任人唯贤”的原则,那是“美国梦的基石”。
“谁在长期主导美国教育界的‘任人唯贤’”?英国《卫报》评论员泰约·贝罗援引2021年一项研究数据给出了答案——“美国有权势的人”。研究数据显示,哈佛大学近一半白人学生要么是运动员,要么是校友或者员工的孩子,或者其父母为学校捐赠了一大笔钱。事实上,只有57%的白人学生最终成功地被录取是因为其成绩优异。
近年来,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阿默斯特学院在内的一小部分著名院校已经废除了传承偏好政策,但包括哈佛大学和其他常春藤盟校在内的许多学校仍在继续这种做法。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杰·凯斯宾·康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像哈佛大学这样的精英学校或多或少会继续履行其多元化使命,不过透明度会比以前更低。随着这些高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提交如SAT或ACT(均被称为“美国高考”)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亚洲学生的录取人数可能会被进一步限制。“虽然这些亚裔学生在联邦最高法院赢得了一场持续多年的诉讼,但他们的支持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比以前更加不透明的招生氛围中。”
本报北京7月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在建高铁无砟轨道最高墩封顶
- 三星堆的“外星文物”之谜:神秘巴蜀王国缘何消失
- 西方秘密调查“北溪”爆炸 真正破坏者却从未被曝光
- 浙江宁波首次开通往返日本福冈航线
- 麦夸里岛地区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 立秋不代表酷热终结!全国盼秋凉地图看哪里暑热将消
- 广东: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超2.1万个,农村覆盖率超七成
- 长沙经开区发布“满天星计划” 20条措施助大学生创新创业
- 俄罗斯伊尔-96-400M远程宽体客机完成首飞
- 交通运输部:国家公路网全面覆盖5A级景区
- 春运路上的“列车大厨”:让旅客邂逅味蕾上的乡愁
- 法媒:芬兰首次以北约成员国身份完成军演
- 前2月广州外贸进出口总值逾1600亿元 同比增9.2%
- 新漫评:南海不是“游猎园”,耀武扬威当休矣
- 传承手艺 在有温度之前 应该先有态度
- 旅游订单量暴增!东北又一城火了 主打一个“听劝”→
- 广西警方创新形式宣传交规 警营魔术师自创道具展示文明出行
-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中东地区有关各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 美点几件悠哉露营 应节食材平添鲜味
- “信用+”惠民应用场景频上新
- 热门推荐
-
- 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出水文物首展 实证明代海上贸易盛景
- 俄乌局势进展:乌高官承认反攻进展慢于预期 G20称将努力消除战争对全球经济负面影响
- “极严重灾害”!日本能登地区地震已致213人遇难
- 浙江金华非遗亮相北京 以“润物细无声”式增强文化认同
- 黄河流域非遗传播有“新”路
- 数字化如何赋能非遗传承?专家:须理性构建文化为“内核”的专业体系
- 广西探索推动生态优势“变现”
- 男子在成都大熊猫基地参观时向场内投掷物品 被终身禁入
- 叙利亚外长时隔十余年后首访埃及
- 一等功老兵的“最后心愿”:器官捐献帮助有需要的人
- 野鸭湖迎来今冬首只黑鹳
-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通过决议 废除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等对南机构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成全部五次彩排
- 因驾驶车辆变道发生剐蹭,男子砸破他人车辆挡风玻璃,警方:已行拘
- 看腿就能判断血糖高不高?专家:皮肤变化成因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 辽宁大连一架直升机撞地起火致2人受伤
- 2024年辽宁省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3166亿元
- 城市管理添“空中视角” 上海浦东率先开启无人机城市监管新阶段
- 中外嘉宾相聚山东青岛探讨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方案
- 甘肃聚焦黄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一批生态环境问题“获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