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非遗传播有“新”路
全媒体融合+数字化赋能
黄河流域非遗传播有“新”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形成和发展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文化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蕴藏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深厚底蕴及精髓。在此前举办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上,陕西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科技大学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林梅以黄河流域非遗传播为题,分享全媒体融合数字化赋能黄河流域非遗传播的路径与方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胡倩倩
非遗传播数字“添翼”
黄河流域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秦岭、东临渤海,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强调,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技术介入黄河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林梅认为,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方法相融合,建立起非遗传承与发扬的新模式,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数字技术的介入可以为黄河非遗资源的保护提供更高效、更准确的技术支持。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已有4年。在当下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正在帮助黄河流域非遗更响亮地“发声”。“借助数字化技术,我们能够将黄河流域的独特非遗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建立起详细的数字化档案,从而实现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传承。此外,通过深度挖掘数字技术,我们还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黄河非遗的独特魅力,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资料。”林梅表示。
当下,非遗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成熟。“利用数字技术的多样化形式,黄河非遗被更加生动、更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大众。通过构建虚拟展览、在线互动体验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并接触到黄河非遗的独特魅力。”林梅介绍。数字化方式不仅为非遗传播弘扬提供更切合时代发展的思路,也为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不断“添翼”,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发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
数字技术的介入为黄河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此同时,林梅也看到,黄河流域非遗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目前,黄河非遗传播的形式以及传播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黄河非遗的传播形式、传播效果,传承人才建设培养,非遗行业的行业成熟度、规模化水平,‘互联网+’智慧科技融合程度等有待加强。”
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创新发展。随着传播途径的增广和传播形式的不断创新,不仅非遗传播内容不断创新,一些具备开放、通融特点的传播平台也被建立,实现非遗传播力度、范围、声量的最大化。单靠传统媒体实现非遗“发声”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更具时效性、便捷性的途径,形象生动地展现黄河的壮阔及精神文化内涵。
非遗传播弘扬传承依托于人而存在,由了解掌握非遗制作技艺与地方知识的群体来完成活态传承。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非遗产业发展中依旧急需人才。其中,青年人才数字化接受程度较好,更善于运用传播手段促进非遗传承。
如今,短视频平台内容丰富,诸多黄河沿岸美食、网红打卡地等内容广泛传播。然而,关于黄河的人文历史、非遗、自然地理等较为深刻的内容却很难成为长久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林梅认为,黄河非遗传播也要抓住年轻人的心,“一些国潮风的成功也进一步说明了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面。”
对于黄河流域非遗传播而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种机遇。“黄河流域地区也应思考如何去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VR 等技术融合创新发展黄河文化传播,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黄河非遗传播真正达到高质量发展。”林梅建议。
积极探索传播新路径
一面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一面是沉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努力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有效传承和多元传承机制与智慧,实现非遗传播全民参与,才能共同激发全民非遗保护传承活力。林梅从全媒体融合、拓宽参与途径、数字化赋能助力、建立非遗数据库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非遗传播路径建议。
“为丰富黄河流域非遗传播形式,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比如,建立相关的社交媒体账号等,摒弃刻板严肃印象,利用活泼、亲民、接地气的方式传播给受众。”林梅表示。此外,以影视为核心讲述非遗故事,积极利用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也可以成为黄河流域非遗传播的新形式。例如,动画片《仓颉传奇》、渭南市百集非遗电视系列片等推出后取得良好效果。
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使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与路径发生了改变。林梅认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关键还是在人,而非遗传承人则是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可以鼓励民间艺人在社交平台开设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方式来进行讲解授课,既可以对黄河流域非遗名家的高效宣传,又能使黄河流域非遗借助新媒体平台进入大众视野实现黄河流域的对外传播,增加其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曝光率,提高受众认知。”林梅表示。
此外,在数字化潮流发展下,大众对于体验感的要求也不断在增加。林梅认为,数字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充分运用VR、AR、AI、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处理技术,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实现对黄河流域的非遗的跨时空延续。”积极主动拥抱数字技术,运用虚拟技术建立仿真黄河非遗体验馆,可以利于更好挖掘黄河故事,并真实地演绎、讲述、展示出来。借助这种方式,群众不仅可以沉浸式了解黄河文化,还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感。
“通过数字平台的建设,推动非遗向在线娱乐、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转变,比如,一些游戏与非遗进行跨界合作在游戏中出现越剧、古琴、云锦、苏绣等非遗项目的身影。”林梅表示。
黄河流域非遗世代相传,历久弥新,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在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沿着黄河的流淌方向,非遗传播的更好方式也在不断被探寻,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黄河非遗传播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山东商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港中大研究指肠道微生态失衡为帕金森病早期风险因素
- 管住AI“魔改”视频,让“科技向善”落地有声
- 有演员被疑似诈骗组织骗至境外 中国广联演员委员会发声
- 《本色: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学术交流展在英国开幕
- 香港青年畅谈和合文化:求同存异彰显中华智慧
- 中国敦煌学领域首本学术期刊《敦煌研究》创刊四十载:影响波及亚欧美
- 三伏天趁“热”打“贴”“冬病夏治”正当时
- 徽州晒秋留乡愁 乡村振兴旅游旺
- 重庆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保持中国西部地区第一
- 安徽网络普法“庐小包”与您e路同行
- “国潮”崛起下,传统汉服与“新中式”何以“花开并蒂”?
- “双十一”购物节临近 新疆本土美妆如何“出圈”?
- 白俄罗斯国防部:瓦格纳军人在白俄罗斯担任教官
- 工银理财连续四年获评“金牛奖”
- 老年人如何防治呼吸道疾病?这些知识点您可能用得上!
- 2019中国最有价值的500大品牌出炉 茅台上升至第14位
- 宁夏首家中欧班列进口商品(保税)店开业
- 谨防上当!“江苏省中小学教育学会”被取缔
- 呵护“一老一小”,把暖心服务做到家门口
- 凝聚“新”力量 云南首家旅居联谊会在弥勒成立
- 热门推荐
-
- 通向岩浆的隧道将“喷薄”无限可能
- 中国气象局启动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
-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说起来重视,做起来漠视”
- 团圆过春节 探探认真恋爱版把爱带回家
- 1至4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9亿元 同比增长10.5%
- “桃芝”强度逐渐减弱 南海北部海面仍有大风天气
- 家电市场供销两旺
- 幼儿园“半日班”的喜与忧
-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将采取什么措施?专家解读→
- 广西梧州岭南美食节举行 民众尽享舌尖盛宴
- 保险业半年唤醒“睡眠保单”七百三十余万件
- 早秋螃蟹上市身价不菲论只卖
- 甘肃临泽:一粒种子的“逆袭”之路
-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成第三次彩排
- 广州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助企惠民提升办税体验
- 华东空管局首次为地方中小机场提供进近管制服务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三生(中国)研发大楼正式启用,再度重磅加码研发
- 上海政校企合力促进产教融合 致力培养贴近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 中国首个海洋油气全生命周期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奠基
- 22岁小伙通宵打游戏后补觉半日 醒来瘫了半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