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天告别持续高温 今夏极端酷热还会再现吗?
马丹
“灭火”的冷空气终于来“驰援”了!今天一早,受北方弱冷空气的扩散影响,上海以27℃左右的“低温”开场,明显能感受到一丝凉意,白天最高气温也没了前段时期的气势,爬升到32℃上下就有点“泄气”了——备受极端酷热炙烤的申城,今天终于告别持续性高温热浪天气,未来的七八天气温会逐渐回归舒适区。截至昨天,上海今年夏天35℃及以上的高温天数已达49天,位列历史第二,并创下了多个“热”纪录。
尽管天气终于凉了些,但是人们已热得心有余悸。不少网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今年高温会不会杀回马枪,秋老虎何时会发作?
今夏刷新“史上最热”纪录?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目前南方正在经历的大范围持久高温天气,是1961年以来我国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高温天气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强,都是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8月23日,已是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的第34天,也是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的第12天。虽然未来一周,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整体上呈现缓和趋势,但不会马上结束或马上转为凉爽状态,尤其是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将继续“领跑”高温,持续极易中暑的等级。
今天刚退出“高烧”团队的上海,今年夏天的炎热程度历史罕见:7月10日出现了“史上最早40℃”的高温天;7月13日最高气温达40.9℃,追平有气象记录以来(1873年以来)的最高气温纪录;出现了7个≥40℃的高温天;史上唯一的8月上中旬高温大“满贯”;昨天又成为最热的“处暑”日。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说:“气象统计来看,今年40℃及以上的天气‘只有’7天,但实际上,今年还有很多个39.9℃、39.7℃、39.6℃这样的高温天,对人体来说都是非常酷热难耐的。因此,尽管今年的高温日、酷暑日天数还没有超过1934年成为‘史上最多’,但是今夏的炎热程度从综合排名来看,成为史上最热已没有太大的争议。”
未来极端酷热还会出现吗?
昨天成功“潜”入副热带高压包围圈的冷空气,今天终于给上海送来清凉。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25日到26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本市会出现雷电和短时强降水,主要降水时段会出现在25日午后到26日,雨量分布不均,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气温和今天类似,预计在27~34℃间。26日起,上海气温会回到舒适区,天气以多云到阴为主,有时有阵雨或雷雨,最低气温预计在25~26℃,早晚体感舒适,白天最高温“只”有30~31℃,体感明显凉爽。
但是,不少市民担心,夏天的尾声会不会再次出现极端酷热天气?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梁萍博士说,从气候学角度分析,夏季炎热的缓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现在已经逐步进入夏季的后半程,大气环流也会重新调整和变化,未来一两个月出现8月上中旬这样持续性强高温天气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出现零星高温的可能,建议关注后期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信息。”
已经进入“处暑”节气,上海天气慢慢由热转凉,早晚可现凉意,但未必会彻底告别高温天。徐家汇观测站近150年的观测数据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年份在“处暑”节气仍有高温出现,高温天数多寡差别较大,有些年份仅出现1到2天,有些年份则多达10天以上。上海近10年的气象灾害预警统计显示,在“处暑”节气中,上海常见气象灾害预警依次为:雷电、暴雨、高温、大风和台风,重点需要防范雷电、短时强降水这样的强对流天气。
今年是未来10年里最凉快?
8月22日,#今年或许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词条话题受到网友广泛关注,话题阅读量达52.7万,并由多个“自媒体大V”转发,引发网友对未来高温天气的担忧。部分自媒体为印证“今后的夏天会越来越热”这一观点,援引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2020年6月刊发在《自然·通讯》杂志论文中的观点。不过,22日晚,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布了关于有关微博公号曲解研究结论的说明,对网传“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进行回应,指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说明里提到,该所学者202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关注的是极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8.5),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变化,与近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和预测没有任何联系。
“网友关于‘今年是未来10年里最凉快的一年’说法,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气候变化的调侃。”梁萍说,受限于人类对超长尺度的地球气候观测资料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月、季气候预测相比,针对“未来10年气候预测”的可预测性更低。“长期来看,全球确实处于升温的变化趋势之中,但并不代表未来10年的温度是逐年递增的,气候学上气温呈现波动式上升,其中,会有年际变率,也就是在不同年份有不同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海洋等内部变率的影响。”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深圳铜鼓航道实现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夜航试运行
- 以“链”为媒 向新而行
- 特朗普拟提名戴维·珀杜担任美驻华大使
- 京津冀高铁总里程增至2576公里
- 北京市二级建造师、二级造价工程师可随企在雄安新区注册
- 财政部将开展11月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 广东移动5G全程覆盖黄茅海跨海通道
- 铁路工程定价新规出台!国家铁路局发布18项铁路工程造价标准
- (新春走基层)杭州大马弄里的“中国年”
- 沈阳: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
- 畅游西藏 体验升级
- 北京度过“最冷12月中旬” 最高气温将在本周日回到0℃以上
- 中国海油在南海超深水超浅层探获千亿方大气田
- 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
- 我国数据领域相关企业超19万家
- 同济大学:赏樱期间校园有限开放 设立校友返校专属通道
- 华西地区至黄淮一带将有强降雨
- 天津港新增至美国东海岸直航新航线
- 高市早苗宣布参选日本自民党总裁 系第二次挑战
- 技能提升补贴是发给企业还是个人?人社部解答
- 热门推荐
-
- “以竹代塑”产业需提高附加值 推进工业化生产
- 乡村旅游富美乡村
- 断碳水、吃益生菌有用吗?权威指南教你减肥→
- 海上名家泼墨送福 五湖四海共迎新春
- 五花山遇秋雪 “中国最冷小镇”一季双景醉游人
- “浙江是怎样的,亲自来过才知道”, 30多位台湾青年在“浙”里找答案
- 云南昭通“90后”乡村振兴CEO助乡村换新装、走新路
- 【医学的温度】家长们注意!校门口这个行为可能让孩子致癌
- 富途Q1财报:全球用户数突破2000万,多元投资品类凸显
- 业界嘉宾相聚山东青岛探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 近150家博物馆参与 2024北京博物馆月落幕
- 西藏阿里移民管理警察化身“牧羊人” 护航牧民转场
- 两部门: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
- 重庆:“两路”精神育人园开园
- 北京发布直播带货合规指引 反对“饭圈”乱象等不良现象
- 40余名海外青年学者走进南京高校共话发展
- 商务部谈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磋商:望欧方正视事实作出决定
- 山西紧急部署防汛工作 防范应对近期强降水天气
- 切莫迷信“网红处方”,儿童用药安全第一
- 2024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开幕 AI赋能尽显夜“潮”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