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一族爱在家中种芦荟 专家:存在一定风险
食话实说 | 园艺一族爱在家中种芦荟 专家:存在一定风险
中国经济网5月16日讯(记者 刘潇潇 石兰) 芦荟胶很多姑娘都用过。作为“美容养颜”的芦荟逐渐成为家里窗台上绿植里的宠儿,越来越多的人养起了芦荟。平时看,偶尔还拿来吃。芦荟是比较典型的多肉植物,全世界共有数百种之多,但除了少数用于园艺景观,大多数芦荟不为人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说,在家自己种芦荟供食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古时候芦荟主要是作为传统药物,上世纪末随着经济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兴起,芦荟开始大量进入食品、保健食品领域。目前可以入药或作为食品的芦荟仅有几种,其中库拉索芦荟(俗称美国芦荟)最为常见。”钟凯介绍说,芦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都有应用,主要是利用叶肉或其分泌物治疗皮肤或消化系统疾病。古埃及记载芦荟作为泻药;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中,库拉索芦荟可以外敷也可以内服;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曾经用库拉索芦荟治疗外伤;中世纪的人们用芦荟叶通便;中国宋代医书记载了芦荟明目、祛毒、驱虫、治痔疮等用途。
那么,家中种植芦荟食用,会中毒吗?钟凯表示,芦荟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最多的是蒽醌类物质,主要存在于芦荟的表皮及皮下的黄色乳胶中。其中最典型的是芦荟素,又称芦荟苷或芦荟大黄素。芦荟素呈淡黄色、微苦,能刺激肠道排泄,因此芦荟可以作为泻药。
“不过芦荟素也是芦荟毒性的主要来源,过量服用可产生腹痛(绞痛)、腹泻等严重毒性反应;个别研究还发现它与孕妇流产有关,尽管证据不太确凿但足以引起重视。此外蒽醌类物质还被怀疑可以导致肝脏损伤,比较典型的是中药何首乌。”钟凯提醒大家,虽然加工可以去除大部分蒽醌类物质,但大量食用库拉索芦荟依然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在家自己种芦荟吃是不太安全的,即使是芦荟保健品其实也有一定毒性,不要过度迷信。
(责任编辑:李冬阳)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无感互认”新举措 群众事项一次办
- 第三届乡村产业、文化振兴展在厦门举办 多方携手绘就乡村新图景
- 青春版《牡丹亭》,20年生生不息的青春
- 长篇小说《宝水》读者见面会举办 乔叶分享创作历程
- 中蒙友城33年佳话:双向奔赴结硕果
- 直击2023高考:花式祝福送考生 志愿服务暖人心
- 广西多措并举推进卫生健康工作 倡导民众合理搭配日常饮食
- 农民唱主角“农味”十足 广西开展逾百场庆丰收活动
- 中国大学生微纳大赛:309支队伍“论剑”总决赛
- 琉球群岛发生5.9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你是我的冠军》北京首映礼举行
- 向“新”而行精准赋能 年内超半数IPO为专精特新企业
- 从工业老城到双碳新城 湖南湘潭积极探索“绿色良方”
- 擦亮“金字招牌” 浙江“长洽会”收获超400亿元投资
- 国际识局:“被捕时间”已过,特朗普还会“戴上手铐”吗?
- 什么才是学生期待的一流本科课程
- 安徽变更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黄山受损干线公路全部恢复通行
- 新一轮强降雨侵袭黄山 公安机关紧急救援
- 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启2023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
- RSV传染性强、季节性明显 专家教你如何预防与监测病情
- 热门推荐
-
- 泽连斯基发布与拜登合影,乌英双语欢迎拜登访乌
- 成都金融周活动启幕 发布跨境投融资数字平台
- 个体工商户年报开通微信填报通道
- 外媒:以色列同意于8月15日恢复加沙停火谈判
- 深挖销售渠道 银行理财积极拓展同业“朋友圈”
- “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
-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问题突出
- 马来西亚前部长:10年亲诚惠容外交,共建亚洲和谐家园
- 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低空经济如何影响未来生活?
- 两岸山东乡亲中秋联谊会举行 共叙两岸乡情
- 青春不老,书写华章
- 中国印刷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中国暑期出境游已现首波预订小高峰
- 湖南健全自然资源领域督察执法联动协作机制
- 希腊将提高“黄金签证”门槛
- 研究显示中国城市老龄社会就绪度平均水平达51.7%
- 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发布多项成果
- 李莉:仁心四十载,把每一台眼科手术当成艺术品精雕细琢
- 中新健康丨上海专家借助机器人完成高难度手术
- 五旬大叔突发耳聋眩晕病根你可能没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