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20年生生不息的青春
400年的《牡丹亭》,20年的“青春版”,迄今演出近500场,80万观众。《牡丹花开二十年》详细记录了青春版《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至今的20年历程。
——————————
抗战胜利后,白先勇在上海,随家人到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俞振飞演出《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昆曲,冥冥之中,好像有一条情索把他和昆曲绑在一起,分不开了。那一年,白先勇9岁。
1966年,29岁的白先勇开始写《游园惊梦》的小说,一边写,一边听梅兰芳的唱片。唱到《皂罗袍》那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得他整个心都浮了起来。
1987年,白先勇受邀到复旦大学做访问教授,他至今难忘当时看到的一场上海昆剧院推出的全本《长生殿》,“没想到‘百戏之祖’昆曲居然重返舞台,大放光芒”。
这几个片段,都为后来“青春版《牡丹亭》”的诞生作了“前情提要”。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近日出版,详细记录了青春版《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至今的20年历程。
“文革”后,昆曲逐渐复苏,但进入21世纪后,又有式微的危机:观众老化,演员断层,表演方式、舞台美学都过于陈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白先勇曾和有心推广昆曲的朋友们讨论,如何纾解昆曲危机。他们认为,演员传承是当务之急,要制作一出经典大戏,培养一批年轻演员接班;其次,以青年演员吸引青年观众,尤其是高校学生,“没有青年观众,一种表演艺术不会有前途”。
白先勇说,之所以选中《牡丹亭》,是因为这出戏本身就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容易被青年观众接受。“我们把这出戏定名为青春版《牡丹亭》,象征着昆曲生命,青春永存。”
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成员俞玖林、沈丰英,成为柳梦梅、杜丽娘的扮演者;白先勇又请出了“巾生魁首”汪世瑜、“旦角祭酒”张继青,一位担纲总导演,一位专门教导沈丰英。白先勇请这两位昆曲名家收徒弟,举办传统的拜师礼。两位大师最初有点疑虑,“是否有点封建”,但白先勇坚持,就是要恢复古礼,才显得隆重庄严。
2003年11月,几个“小兰花”行拜师古礼,礼成,张继青眼眶都红了。此后,师父倾囊相授,把一生的绝活都传给了众弟子。青年演员也经受住了“魔鬼训练”。俞玖林回忆,2003年的训练使得他“肌肉燃烧”“骨骼撕裂”,走“跪步”,膝盖磨出血来;沈丰英跑“圆场”(戏曲表演动作程式,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称为圆场——记者注),跑破了十几双鞋子。
敲定了演员,剧本、服装、舞美、灯光也都忙了起来。
《牡丹亭》多年来的舞台演出总偏向女主角杜丽娘,男主角柳梦梅沦为次要。白先勇觉得,这不符合汤显祖的原意,和汪世瑜讨论,改成“生旦并重”。有些经典折子戏,演来演去一成不变,比如《惊梦》,演到两情相悦,十分收敛拘谨。白先勇建议“青春版”不妨放宽一些,汪世瑜赞成这个想法,设计了许多缠绵的水袖动作,配合优美舞蹈,把一对青年恋人的炽热爱情释放出来。
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之美,至今为人乐道。200多套戏服,都是设计者亲自到苏州挑选绸缎,寻找老绣娘,由她们一针一针绣出来的——手绣的花朵才有层次感。
“青春版”的另一个亮点是花神,在传统演出中,花神只出现两次,在“青春版”中则出场5次。花神穿上亮丽的服装,翩翩起舞,满台姹紫嫣红,时刻提醒观众:《牡丹亭》是一则最美丽的爱情神话。
白先勇说:“我们的大原则是,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昆曲的四功五法,我们谨守传统;但剧本改编、服装、舞美、灯光,则往21世纪舞台美学方向调整。我们相信,一出戏如果不适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观,就无法被观众接受,尤其是青年观众。”
台北、香港、苏州、杭州、北京、上海……2004年,白先勇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南下北上。在白先勇看来,“昆曲进校园”是推广昆曲的核心策略,“昆曲文本文雅,唱词皆是诗句,观众须有一定文化水平才能欣赏,于是高校学生便是我们最需培养的观众了”。
仅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青春版”就先后演出4次。200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演出时,大礼堂的座位1800个,学生涌进来3000个。没有座位的学生,就规规矩矩地坐在两旁走廊的小板凳上。白先勇感叹:“理工科的学生看昆曲看得如此入迷,也是一番奇景。”
当时媒体的报道,有一个标题是“青春版《牡丹亭》令戏迷年龄普降30岁”。校园巡演的轰动,白先勇认为,固然由于昆曲本身的高妙,时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1世纪初,改革开放已经历20多年,中国经济起飞,同时西方文化大量闯入中国,这批在安定环境中成长的青年学子,正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让他们猛然发觉,原来自己的传统文化竟然有这样精美的艺术、这样动人的情感。”白先勇说,这是一种集体的文化觉醒。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时,学生起码95%以上都没看过昆曲;12年后的2017年,北京16所高校38名学生,已经可以组成校园版《牡丹亭》的戏团到处巡演,连乐队也由14名学生构成。
“这些青年学生在台上表演时,脸上绽放出一种遮掩不住的骄傲、自信、喜悦。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正在表演一种高难度的艺术,他们正在传承中国文化中的瑰宝。”白先勇说。
2006年的美国之行,2008年的欧洲之行,青春版《牡丹亭》的“西行”,也都大获成功。白先勇记得,2016年,青春版《牡丹亭》赴希腊雅典演出,此前,雅典从来没有见过昆曲。演出地在一个古老的露天剧场,建于公元前6世纪,现在只剩下一排高耸的“断井残垣”。演到《离魂》一折,杜丽娘披着大红曳地数丈长的披风,一步一步走向古希腊的历史废墟,那是一幅惊心动魄的景象。
400年的《牡丹亭》,20年的“青春版”,迄今演出近500场,80万观众,其中六成是年轻人,且以高校学生为主。台上永远年轻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台下一代一代的年轻观众,这是昆曲的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不久前,88岁的白先勇入驻了一个年轻人云集的社交媒体,分享关于《红楼梦》《牡丹亭》,以及文学的故事。青春,和文学、艺术一样,从来无关岁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民航局:6月1日至8月20日全国航班正常率达77.12%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正定!
- (经济观察)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 上海加速建设创新“苗圃”
- 浙江衢州常态化为企业“亮灯” 鼓励引导高质量发展
- 上半年中国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8676亿元
- 陕西首个人用疫苗项目开工
- 普京阐述俄经济转型十大目标
- 国际识局:首相岸田演讲现场突发袭击,日本安全稳定形象不保?
- 多部中国作品在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获奖
- 辽宁锦州海风音乐节开启金秋文旅季
- 千余名福建青少年学子用英文与创意展示讲述锦绣中国
- 华东空管局空管中心严防风险隐患 高质量做好春运保障
- 第四届根特大学中国合作伙伴学术论坛在沪召开
- 迎新春系列展 天津博物馆推出古代绘画精品展
- 被指重复上市 浙江国祥IPO急刹车
- 九座车为何上了桥?湖北一景区网红浮桥坠车事故三问
- 新疆·精河2022年枸杞文化旅游节暨第五届枸杞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开幕
- 关于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公告
- “专业电竞 悦享操控”iQOO 11S正式发布 售价3799元起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热门推荐
-
- 驻美使馆临时代办:中美关系面临再正常化的重要任务
- 体重超标 当心“变笨”
- SIM卡硬钱包上线数字人民币APP 支持无网无电支付
- 印媒:印度新德里一儿童医院发生火灾 7名新生儿死亡
- 国家发改委: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 让世界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和音)
- 科普|大规模临床结果登上NEJM,他汀不耐受患者的福音来了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在海南自贸港“样板间”,企业跑出“加速度”
- 报告:202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
- 新疆这座城市,何以被苹果冠名?
- 浙江文旅观察:采茶“机器换人”,有必要吗?
- 助推全面绿色转型 江西首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试点备案获批
- 尺素金声丨近十年全国用水总量“零增长”,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 小小“会客厅” 如何激发“大V”间的“链式反应”?
- (乡村行·看振兴)赣鄱Z世代:“00后”无人机飞手 挑起现代农业担子
- 海南举办“土地超市”推介会 “货品”由“地块”拓展至“海块”
- 两部门联合部署开展2024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
- 北京拟修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宿州:9万余套棚改安置房助民“安居”“优居”
- 电动车为何易起火 这些充电习惯危险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