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控糖中医有招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传承版越剧《五女拜寿》献演 “芳华”展现青春力量
- 长江中下游汛情形势严峻 长江委持续强化防御措施
- 中秋节临近 广式月饼、点心等应节食品迎出口高峰
- 春节假期中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连续三天超3亿人次
- 菲律宾渔船起火致6人死亡1人重伤
- 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临时停火协议!将互换多名人质、囚犯
- 青海省首个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上线
- 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纪念文集《寻找曹诚英》在沈阳出版
- 浩吉铁路上的“朋克风”
- 多国市长访良渚:遗产保护启示城市治理
- 中国“新三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掀“绿色风暴”
- 《丰子恺译文手稿》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 更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积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追求
- 男子“飞檐走壁”救下坠楼7岁男童
- 77岁老人被困深山 消警联手10小时两次进山搜救
- 浙江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亮相 展“浙派八气”非遗茶生活
- 山西沁水探明史前三重环壕聚落 为认识文明演进提供新线索
-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否“武艺高强”?
- “北京中轴线” 你不知道的还有这些
- 北方多轮降雨接连登场 南方高温发展增强多地冲击40℃
- 热门推荐
-
- 业内聚焦:纷纷开启商业化,大模型公司将走向何方?
- 国庆文旅“解锁”新玩法 激活消费市场新潜力
- 千年帝陵首露真容 广州康陵遗址正式向公众开放
- 六成受访青年希望通过露营与家人朋友增进感情
- 2月23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16536万人次
- 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4.6级地震 震源深度8千米
- 第五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下周将在香港举办
- 国家统计局:外贸运行仍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向好
- 税收征管数字化高级别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 青海集中开展交通安全整治 打击易肇事肇祸交通违法行为
- 广州:经开区贡献超六成外贸进出口额
- 泰国曼谷发生枪击事件致8人受伤
- 春渐远,夏已至 立夏时节湿热交蒸养生重在“养心”
- 漫评美国防预算创新高:“碎钞机”
- 热播剧《亲爱的小孩》中“生娃救娃”科学吗?
-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动用2230余人扑救雅江、康定森林火灾
- 大兴机场新增3条春运保障公交线
- 《炫·墨》之“东北抗联篇”长春首演 展现英烈斗争精神
- 现代科技赋能国粹京剧传承与创新 数智学生带来艺术新体验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陈培莉:建立精神病专科化联盟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