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仍要防中暑 救治不及时病死率达50%
立秋后仍要防中暑 救治不及时病死率达50%
虽已立秋,但对于我国部分地区来说,酷热仍未退去。目前,海口、成都、广州以及江南中南部至华南一带,仍被高温天气牢牢“控制”。
最近,一位30岁的男售楼员,连续几天跑业务、发传单,随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继而持续大汗、口渴,伴发呕吐、腿脚抽搐、四肢肌肉颤动等症状,每日尿量仅为200到300毫升,于是家人将其送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急诊科进行医治。该科主任朱立群在接诊时发现,其血压仅为90/50毫米汞柱,大汗淋漓、四肢末梢湿冷。经进一步化验检查,医生确诊其患的是热射病。
“由于今年气温高于往年,得热射病的患者人数也多于往年。”朱立群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那么,什么是热射病?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防治?
劳力型热射病致死率极高
朱立群介绍,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或在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吸热、产热、散热所构成的热平衡遭到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蓄积的“热量”超过体温调节的范围后出现的疾病,呈现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
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被称为热射病。热射病常伴发多器官功能受损,包括颅脑、心脏、肝、肾、肌肉等,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救治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50%。
“该病的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40摄氏度。如此高的体温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朱立群强调。
而根据发病原因和容易“中招”人群不同,热射病又被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
朱立群解释,前者主要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致使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年幼、年老体弱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受损的人,主要症状为神志模糊、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高烧(可达40到42摄氏度),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心衰。后者则是主动暴露于热环境中,主要发病人群为在户外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该类患者在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即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及横纹肌溶解,病情恶化速度快、病死率极高。
现场急救和日常防范有要领
如果身边人突然出现热射病症状,我们该怎么做呢?
朱立群表示,在现场救治时,要遵循“快速、有效、持续降温”的8字原则。鉴于热射病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在现场早期处置中一定要兼顾“边降温边转运”,即紧急抢救与拨打120需同时进行,当降温与转运发生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
具体来说,一是要让中暑者快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将其搬到通风阴凉处,并处于平卧位置,尽快去除其全身衣物,以利于散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中暑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内,建议将室温调至16至20摄氏度。二是观察中暑者气道是否通畅、是否有呕吐物,确保其呼吸道通畅。三是快速准确测量体温,并进行持续监测,建议每5到10分钟就测量一次体温。四是快速降温。朱立群强调,快速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热射病的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过长密不可分,发病最初3小时是抢救热射病患者的黄金时段,如果降温不及时,死亡率将明显增加。“最好能让中暑者的体温在10到40分钟内迅速降至39摄氏度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摄氏度以下。”朱立群说。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避免与热射病打“遭遇战”呢?
朱立群表示,公众一定要有防暑降温意识,工作及生活环境要保持室内通风,多用温水洗澡,倘若身体出现发热及发烫的情况,可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户外工作者不可在高温下、通风不良处及穿着不透气的衣服时进行强体力劳动;户外劳作前不宜进食脂肪含量过高、辛辣刺激的食物;要注意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措施,及时补充水分,特别是要适当进食含盐饮料,以防体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对于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来说,每天都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高质量的睡眠可使大脑和四肢都处在放松状态,对于预防热射病大有好处。此外,最好多吃生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以及含水量较高的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新鲜水果,补充水分。”朱立群提醒。
此外,专家表示,以下几类人群较易中暑,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炎热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体内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地转移至皮肤而在体内蓄积,便易中暑。二是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令机体产热加速,并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造成血管痉挛,散热不畅,造成中暑。三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会使糖分从尿液中大量排出,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加上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周围神经的变性,导致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而发生中暑。(通讯员 衣晓峰 本报记者 李丽云)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际组织高度评价中国高质量发展 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 澳大利亚华裔青年“揽”琼岛:喝老爸茶,体验海南人的休闲情趣
- 5月24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美众议院调查报告称:“足够证据”证明议员桑托斯违法
- 第32届“哈洽会”首次推出3D智能AI形象“哈哈”“洽洽”
- 内蒙古产粮第一旗:建高标准农田 种“塞外好粮”
- 端午假期北京全市公园纳客402.8万人次
- 北京推动大遗址考古 金中都首次发掘城门遗迹
- 拼多多携手科技小院 让“爱媛38号”更好吃、更赚钱
- 日本多条新干线因地震停运 石川县观测到1.2米高海啸
- 美国向中国返还两件非法流失的重要石刻文物
- 乌克兰全境拉响防空警报
- 中新教育丨广西高校就业双选会在桂林举办 提供就业岗位一万七千多个
- 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带来哪些实惠
- 00后眼中的”China Travel”丨 游西安品古韵 外籍女孩沉浸式体验汉服之美
- 甄子丹邀约拍《天龙八部》续集 张伟丽:必须来!
- “长三角商协会上海会客厅”落址 助力一体化发展
- 让历史和文物“活”起来 数字化科技留住历史记忆
- “水危机”折射美国“环境种族主义”(观象台)
- 律师谈中企出海风险:需要有效应对文化差异
- 热门推荐
-
- 2023年服贸会开幕首日:展品“搭桥” 遇见世界
- 俄乌局势进展:俄首都再遭无人机袭击 乌称一居民楼遇袭致75人伤亡
- 雅加达如何治理“糟糕”的空气?
- 拜谒“春节老人”落下闳
- 日媒: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部分设备开始运行
- “海葵”在福建省东山县沿海登陆 福建广东等地将有强降水
- 美国加州发生枪击事件 致1人死亡2人受伤
- 丽香铁路开通 “云岭天路”让香格里拉冬季游“淡季不淡”
- 青海玉树:出台十项惠农举措 助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中德整体贸易形势长期向好前景不会改变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收官
- 南非消费者信心指数攀升至近五年新高
- 浙大城市学院良渚文明研究中心成立
- 西延高铁西铜段“四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 中国气象台:寒潮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 加拿大要求中方一领事官员限期离境 中国驻加使馆回应: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
- 真相了 “朋友不会让自己的朋友死这么多人”
- 总规模300亿元 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基金成立
- 2022“璃语东西”——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开幕
- 昆虫飞行有何奥秘?国际最新研究揭晓翅膀铰链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