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病,儿童能喝板蓝根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 徐婧 摄
中新网北京8月13日电 (徐婧 杜燕)近期,在江苏南京、扬州等地出现了新冠肺炎儿童确诊病例,其中不乏以家庭为单位的聚集性发病。家长要怎样为儿童进行日常防护?多大的儿童不适合佩戴口罩?双黄连、板蓝根应该在什么时候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郝静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了以上问题,并给出了疫情期间儿童防护的建议。
儿童更“易感”?日常防护怎么做
郝静介绍,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现感染性疾病。这是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中,心肺等器官、免疫功能等都尚未完善,被感染的风险更大。此外,儿童生性活泼好动且防护意识较弱,尤其在儿童与儿童接触时,更容易传播呼吸道疾病。因此,对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婴幼儿而言,新冠病毒的很多防护工作都需家长来协助完成。
家长应如何协助儿童做好防护?对此,郝静给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家长要确保个人健康和卫生。平时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出现干咳或低热等症状要尽量与孩子隔离开,并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和就医;在照顾孩子时也要格外注意个人卫生:如到家后换好衣服再去抱孩子,洗干净手后再和孩子接触等。
饮食方面,在家庭就餐时要尽量使用公筷公勺或给孩子使用独立餐具,减少因接触而感染的机会。此外,她还提示有些家长给孩子喂饭时习惯先用嘴吹一吹以降温,此类行为也要尽量避免。
接触方面,家长要注意在公共场所的防护。如确需外出,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还要减少让孩子碰触公共物品,如栏杆、把手等;坐电梯时尽量选择扶梯,少搭乘箱式电梯,减少病毒在密闭空间中传播的机会;逛超市时少碰触柜台摆放的物品,尤其要避免接触经由冷链运输的商品。
对于学龄儿童,要注意孩子之间少聚集、少打闹;在上学途中尽量两点一线,不在其他地点停留;上下学尽量选择步行或私家车,减少孩子在公共交通的停留时间。
如何戴口罩?儿童口罩怎么挑
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是新冠疫情防护的关键措施。儿童戴口罩应注意哪些事项?郝静提示,一岁以下的婴儿通常不建议佩戴口罩。因为口罩会对婴儿的通换气造成一定影响,长时间佩戴后可能出现缺氧症状,甚至造成窒息。
两三岁的幼儿也尽量不佩戴口罩,如确需佩戴,家长要及时观察,在孩子佩戴口罩时如出现憋气等情况,要及时摘取。对于以上不适宜戴口罩的婴幼儿,家长可以给孩子佩戴透明的隔离面屏用于防护,这样既能保证通气,也减少了接触的机会。
三岁以上的儿童建议佩戴儿童口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脸型大小选用不同型号,使口罩与孩子脸部贴合、具备保护作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通气性舒适性。
郝静还特别提示,如果儿童有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家长在给孩子戴一段时间(半小时到一小时)后要摘下口罩,尽量让孩子保持呼吸顺畅。如有必要,对于既往有咳喘病史的孩子,家长及时用药治疗,避免发病。
在口罩选购方面,14岁以下儿童不适宜佩戴N95口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即可。因为N95口罩的密闭性更强,孩子长时间佩戴可能会影响呼吸,进而对肺功能造成损伤。此外,一些口罩上带有的气阀装置不仅会在防护效果上大打折扣,也容易在孩子摔倒后造成外伤。
近期,很多商家推出了卡通口罩,此类口罩因特色的外观受到了家长和儿童的青睐。郝静表示,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买染色太过花哨(如带卡通图案等印花)的口罩,因为此类口罩在染色、绘制等环节中更易出现质量问题,很难判断其是否合格。建议家长购置纯色、正规的口罩。
哪些症状要留心?儿童“药箱”应配齐
作为儿童医院的主任医师,郝静每天都会接诊从各地来就医的患儿。她表示,疫情期间不建议家长带孩子“动不动就往医院跑”,因为医院是人员密集场所,出现交叉感染的几率较大。但儿童如果出现明显的发热、咳喘症状,或者婴幼儿经常出现哭闹、憋气、严重鼻塞等症状,家长应带孩子及时来医院就诊。
她还谈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呼吸道感染时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一部分新冠肺炎患者也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因此在孩子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后,家长也要带孩子及时来医院就诊。
对于长途交通来京就诊的家长和小孩,除了常规的防护措施外,郝静建议家长随身携带免洗的消毒液和酒精消毒用品等,以便随时给孩子进行消毒,同时注意避免接触孩子的眼睛、口鼻。
此外,如果孩子出现咳嗽、鼻塞、流鼻涕或者嗓子疼,家长要及时监测其体温。如果触摸孩子的额头、手脚发烫,要及时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当体温达到38.5°C以上时及时吃药退热。对于发热的孩子,来医院就诊时,家长最好随身携带温度计和退热药,如果孩子在路上出现高热时及时退热。
目前,北京儿童医院可以通过线上预约挂号和现场自助机挂号等途径挂号。郝静建议来京就医的家长及时关注医院的公众号和“北京儿童医院”APP上发布的信息,尤其要注意疫情防控的具体要求有无变化,确保顺利就医。对于一些需要长期随诊的慢性病,还可采用线上诊疗的方式。她介绍,目前北京儿童医院可以在APP里进行线上挂号和诊疗,使用图文和视频问诊等方式,患儿在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后,线上传送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在线上开具处方,家长可以根据处方在当地买药,也可从医院邮购到家,尽量简化、方便就医流程。
双黄连、板蓝根怎么用?日常饮食要注意
疫情期间,一些家长时不时给孩子服用板蓝根、双黄连等药物“增强抵抗力”。此类中药应在何种情况下服用?儿童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郝静表示,从中医角度看,这类中成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一些饮食过量,有胃肠积滞,内热较重的儿童,如出现舌苔厚、大便干、有口气等症状,可以适量服用清热消积类的中成药,以减少内热外感的机会,但不宜久服。儿童的脏腑娇嫩,这类药物长期服用会影响其脾胃消化功能。如服用不当,不仅起不到预防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食欲下降、抵抗力下降。
尤其是在夏季,在日常饮食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健康、有营养,要防止孩子进食过多,尤其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要少吃,少吃冷藏、冷冻食物,少吃冰淇淋、巧克力、含糖饮料等,也不宜过量进食水果,避免影响孩子的胃肠功能。(完)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走进中国乡村)海南白沙:橡胶林下“种黄金”
- 语文老师办千场家庭教育公益课:让母亲和孩子找回幸福感
- 中新真探:冬天洗澡先洗头会引发猝死吗?
- 王雷获第33届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
- 瓦格纳事件后首次公布视频讲话?普里戈任或身在非洲
- 认购碳汇替代生态环境损害修复 云南首例相关案件宣判
- 直升机发生事故,伊朗总统生死未卜
- 加快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 民歌还能“出圈”吗?晚会化现象值得关注
- 本想“为美买单”却落入“变美陷阱”?警惕“美容贷”
- 春节期间,熬夜多、烟酒多、吃大鱼大肉多,怎样补救?……权威解答来啦!
- 香港“创二代”助力内地企业发展 在逐梦中相互成就
- 标普授予阿里巴巴拟发行优先无抵押美元可转债A+评级
- 中国2023·驻华大使说(下)——“从中国机遇中受益”
- 中新健康丨“50+”、慢性病、免疫性疾病 关注带状疱疹三类高风险人群
- 马里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 致至少9人死亡
- 印尼西爪哇省省长点赞中国新能源汽车 盼深化双方合作
- 斑马百科:未来五年投入10亿元,打造“少儿百科数字内容平台”
- 防治污染,让微生物“吃掉”有害气体
- 韩检方以涉嫌渎职起诉最大在野党党首,这还不是终点?
- 热门推荐
-
- C财经│【链博声音】凝聚“链博智慧” 助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 拜登:正考虑澳大利亚提出的撤销对阿桑奇起诉的请求
- 5个年轻人的互联网相亲简史
- 特朗普等涉嫌推翻佐治亚州总统选举结果案暂停审理
- 云南在湖滨带生态修复、河塘库湿地集成等领域获重要突破
- (第六届进博会)中国海油六届进博会累计签约金额突破600亿美元
- 浙江农博会见闻:科技引领 创新“出圈”
- 成都一领导酒驾肇事逃逸?当地警方通报
- 憋坏了!北京民宿搜索量暴增6倍,端午期间一房难求
- 一辆福建开往重庆的大客车发生侧翻事故 致20人受伤
- “龙须沟”变身“一库碧水” 来看十堰泗河的生态蝶变
- 中汽协:3月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为238.7亿美元 环比增长19.4%
- 女子因欠钱被男子拖行并推下扶梯?杭州拱墅警方通报
- 展现浓厚冰雪文化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冰道雪村”游乐项目开园
- 国庆假期,为何博物馆那么“热”?
- “大零号湾”机器人创新联盟成立 院士专家共话机器人创新科技
- 外媒:目击者称黎巴嫩南部至少遭受两次空袭
- 新疆托克逊县:玉米晾晒场“晒丰收”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 为牟利买卖手机号 先刑后民担责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