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频现多业态混搭新物种
告别“平价风”时代
超市频现多业态混搭新物种
超市里,各种业态混搭,市民尝鲜人气旺 记者刘斌 摄
“他们想要促销鸡蛋,我不太赞成把这个当亮点印到DM单上的。”徐东中商超市负责人陈平和记者聊道,积淀20多年的徐东中商超市发生颠覆性转变时,想要淡化“平价”的标签。最终,闭店几个月后,徐东中商超市呈现出“餐厅+生鲜+进口食品+全渠道零售”全新业态。
20多年前,中商平价超市以“平价风”开启了首轮和洋超市沃尔玛的对垒,并顺应市场成为“平价卖场”的代表。随着零售流通体制的变革、商业格局的位移、消费需求的迭代等,以价格厮杀为主的“平价风”时代悄然远离,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业态集合的“新物种”。
迎合市场需求
“平价”商超大变身
亮相十几天的徐东中商超市里,人气爆棚。晚上六七点,还有人坐在餐饮区吃饭、喝啤酒。
从动线到区域分类、货架陈列、货品等几乎“全换脸”。最打眼的莫过于生鲜区域,占了卖场面积的七成。一家名为“哦哦海鲜“的工坊形似盒马。基围虾、波士顿龙虾、面包蟹、珍宝蟹、大小鲍鱼等一应俱全。面包蟹68元一只,波士顿龙虾79元一只,看起来比盒马开业时力度还要猛。
就餐流程处写着:挑选您喜欢的产品,称重后拿取付费条形码,统一在收银台付款,等候取餐。
蔬果区域,除了散称的菜外,大量进口水果保鲜包装好放入冷藏柜中。此外,还专门开辟了一带一路进口食品专区以及北京老字号稻香村等;引进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小家电集合店、家居生活馆等,取代以往的大路货;廉价跑量的内衣裤、毛巾、拖鞋等。
“这次的改造投入了七八百万元。”中商超市连锁公司总经理张万新说,“平价”代表着一个时代——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价格极其敏感的10年。这次的大刀阔斧,也是为了将这一“价格战”的惯性思维拿掉,迎合瞬息万变的市场。
曾与洋超市“单挑”
商品价签一天数变
徐东超市总经理袁萍自称不想把“接力棒”丢了。“第一个以平价风引领整个徐东商圈乃至武汉的超市,回忆起来依然激动人心。”
1997年10月,位于长江二桥武昌侧的徐东平价广场闪亮登场。适时正逢上世纪90年代末——武汉超市业态萌芽。中商率先开出徐东平价后,武商开出百圣量贩店,中百在唐家墩开出第一家仓储店。
开张那天,首次打出了“天天平价”口号的徐东平价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武汉三镇的市民们从各地陆续赶来,大卖场里,价廉物美的商品琳琅满目。
作为武汉市首家大型平价超市,它接连创下过一个个傲人的商业纪录:1999年,创造了32个单品全国销量第一,产生了全国第一个彩电“亿元”柜;2000年以8亿元销售创下了全国连锁企业单店最高纪录,最高日销售达到806万元……就连身处商业中心的汉口人也乘车过二桥来到徐东平价,那时候的徐东平价真是集万千宠爱在一身,一时风光无两。
2005年,沃尔玛进驻徐东,与中商平价超市隔岸对阵,首次掀起土洋超市对垒的高潮。竞争激烈到互相派“卧底”,商品价格标签一天数变。
跳脱低价,“没想到,老超市可以这么潮”
事实上,两三年前,武汉的超市就在悄悄变形,集中表现就是告别大一统的“价格泥潭”,什么地方开什么店,用各种“四不像”的混搭业态来激活流量。
2017年,武商设立武商超市管理公司,原有武商量贩网点提档升级。“武商量贩”的门脸悄悄变成了“武商超市”,卖场广播里不再唱“天天必需,天天低价”,随即换成了“优质优品,乐享生活”。
不久前亮相的中百仓储新零售子品牌——中百·鲜生活位于后湖居民区内,辐射常住人口在4万人左右。在中百·鲜生活门店内,除了常见的生鲜和商品,还特意将最好的位置留给了社区配套服务商,为居民提供洗衣、修鞋、换锁、修手机、手表维修等各种贴心服务。
中百仓储旗下的中百高校主题店——同学广场店也因“很网红”迅速GET到了学生、年轻顾客群体的点。超市不再是单纯的卖商品,更成为“社交”的场所——半数的面积经营时尚餐饮,其中不乏排长队的网红“包龙星”、口碑爆棚的“小蓝杯”瑞幸咖啡、美味又有颜值的汉堡王、港式奶茶店等。“噶事”“吃了冇”“hi classmate”等年轻人才懂的符号语言吸引大批90后、00后打卡。“没想到,老超市可以这么潮!”
刚刚“嫁”给苏宁的家乐福也没有止步,几年前高调打出的“三公里比价”旗号已经撤下了。27日晚7时许,家乐福二七路店里,品鲜工坊现点现做,18头的鲍鱼2.8元一只、2两一个的鲜活扇贝4.8元一个……不少好吃佬点餐后,刷着手机在候餐区等着热气腾腾的海鲜餐上桌。
从“低价”中跳脱出来,不仅发生在商业重镇——武汉,从全国来看,永辉的超级物种、苏宁的苏鲜生以及阿里的盒马鲜生及其衍生品等不断刷新人们对大卖场、超市“可能只卖大路货”“逛得没劲”的印象。
价格不再是唯一,追求货真价实永不过时
“20多年前,沃尔玛是中商超市最直接的竞争对手。那么现在呢?”记者问。张万新说:“竞争对手无处不在,又可以说没有竞争对手,自己才是最大的对手。”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了,消费升级使我们消费者的欲望在不断增长。20年前,有个地方就能卖东西,只要东西便宜就有大量人趋之若鹜。但现在,价格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了。需要我们向消费者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
“‘平价’虽不再是时代标签,但追求货真价实永不过时。”数字经济智库新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人不再为了几毛钱耗费精力时间,但不代表价格不重要。“我买一瓶进口洗发水也希望品质既有保证,价格又能实惠。”
另外,因为移动互联网让我们与信息24小时亲密无间,超市也因此脱离了20多年前相对封闭的竞争环境,现在比价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在。单纯靠“价格”不再是吸引人气的法宝了。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零售的本质没有变化。不论是传统零售商,是土超市还是洋超市,不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新零售,他们变得自己都不知道叫什么了,但大家都在以顾客为核心,想尽办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终体现在多种场景中的零售终端依然要比拼价格优势。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零售新业态的产生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已有业态的合理成分得以保留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容纳和吸收新的成分,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业态。但是,新老零售业态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不断学习并改进自身的弱点,最终使老业态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多业态并存将是未来零售业的最可能场景。
记者孙珺 实习生陈起航 王迪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SK海力士首席执行官郭鲁正
- 国际识局:美国“三号人物”终于选出,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 广西柳州环卫车与二轮电动车发生碰撞 致2人死亡
- 2022年17州家庭收入下降 美国人对经济前景态度悲观
- 金龙贺岁战鼓迎春 山西太原1400余人同台竞技敲响奋进鼓
- 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在蓉举行 签约投资合作项目492个
- 中国A股贵金属板块周四走强 本月累计涨逾13%
- 盘活闲置“空心屋” 湘籍侨商回家乡服务乡村振兴
- 六个核桃·新疆阿克苏温宿核桃丰收节开幕 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 山西电网50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有序复工
- 记录非遗传承人故事 “他们鉴证了文明”丛书(第一辑)新书首发
- 国产商用飞机C919和ARJ21首次亮相新加坡航展
- 报告称越来越多企业将AI应用于财务管理 投资回报效果明显
- 吉林启动省级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 中国承担的首个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 从濒临枯竭到大面积人工种植,“沙漠人参”带动20余万沙区人民致富
- 江苏省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多地将出现强降雨
- 佩斯科夫:普京未计划2月24日向俄民众发表任何讲话
-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我们在逐渐拉近与好莱坞的距离
- 湖南资兴全部行政村基本实现通信联络和恢复供电
- 热门推荐
-
- 2023年,这些“友谊使者”回家了!
- 商务部: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创新提质
- 日韩首脑“穿梭外交”重启?日媒:岸田正协调5月7日起访韩
- 四川2023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33万件 同比增长30.96%
- (乡村行·看振兴)绘就文旅富民路 重庆石盘村“石”上生“花”扮靓和美乡村
- 成都航空枢纽今年春运期间预计运输旅客超1000万人次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汤建伟:建议加快新能源游览排筏产业升级
- 四川巴中: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总决赛比赛拉开序幕
- 焦点访谈:新部署 新作为
- 沪苏浙皖推进共建“信用长三角”
- 川渝联动推进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取得实效
- 阿根廷11月通胀率降至2.4% 创4年多来新低
- 年轻人在线组局 “500元”的夜校只是“流量密码”吗
- 福建3名落水基层干部遇难 包括一名25岁女基层干部
- 新疆打造冰雪产业新优势(追着雪花看新疆)
- 安徽深化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
- 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速 签订技术合同4.9万余项
- “旅游+”跨界融合激发冬季旅游“热” 新型消费服务亮点频现
- 中方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首日 上海两大机场口岸逾160人次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