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然指数:人工智能研究增长最快10家机构有6家来自中国
中新网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9月2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最新上线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数2024人工智能”显示,2019年至2023年,有10家机构在自然指数中的人工智能(AI)研究产出增幅最大,其中,中国占据6席,中国科学院排名居首。
根据自然指数,人工智能研究产出增幅最大的10家机构依次是:中国科学院、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马普学会、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这是时隔不到两年时间,自然指数再次聚焦有关人工智能研究的数据。该数据显示,发表在自然指数期刊上的人工智能研究以闪电般速度增长。从2019年到2023年,美国人工智能研究的份额几乎翻了一番,同期,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份额则增长了5倍多。到2023年,美国在人工智能研究上仍居于首位,其他位列前五的国家分别为中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其中,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施普林格·自然称,如果利用规模更大的Dimensions数据库,去追踪所有领域在2019至2023年期间发表的人工智能相关文章,则会发现,总的人工智能研究产出以中国为主导,有超过140万篇文章,其次是美国,发表约90万篇文章。
本次《自然》增刊还分析了产业界的人工智能研究产出,其增长也十分可观,但仍然只占自然指数人工智能总份额的一小部分。2023年,产业界人工智能产出最高的五个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日本。
该增刊认为,主要得益于产业界在经费上的巨大优势,尽管目前人工智能进展主要由实力雄厚的私营公司所推动,但学术界的人工智能研究在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术界更能以批判和冷静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并提供独立的知识来源。
自然指数主编西蒙·贝克(Simon Baker)表示,虽然自然指数期刊只代表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小部分,但它们确实表明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些关键趋势及挑战。例如,全球南方国家可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加速发展,但其代表性不足,必须找到纠正这些不平衡的方法,以确保这场技术革命惠及所有人。
另据了解,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麦克米伦教育作为国际知名教育出版机构,最近推出一款全新人工智能工具,旨在帮助世界各地的教师从其全球出版项目所提供的广泛课程系列中,找到最符合他们课堂需要的课程。
目前,这款名为“MAIA”的麦克米伦人工智能助理的工具,已可供中国的教师等用户使用。(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云冈石窟“塔庙窟”因保护调查暂停开放
- 俄驻美大使:美国驱逐两名俄外交官系“报复行为”
- 多方赋能 郁南无核黄皮质鲜肉美
- 2024 ADD数据应用场景大会暨数据应用场景大赛在京举办
- 准妈妈“阳”了 会伤及宝宝吗?
- 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上海新工厂正式投产
- 2025第十一届哈尔滨国际时装周启幕
- 10月1日火车票今天开售!车票紧张?官方支招
- 瑞典、芬兰、土耳其同意就瑞芬加入北约问题再次会谈
- 美国俄亥俄州发生爆炸事故 致7人受伤2人失踪
- 白琵鹭“做客”洪泽湖虾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 粤东海域渔船全部回港避风 滨海景区全部关闭
- 全力以赴重建美好家园
-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实施三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首尔举行
- 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安徽合肥启动
- 世界肝炎日:肝炎防治刻不容缓 提防吃出来的“戊肝”
- 《沸腾校园》让我们共情了年轻人
-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登经营利润实现高质量增长
- 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逼近430万亿元
- 汤加议会选举艾萨克·埃凯为新首相
- 热门推荐
-
- 首套中国体育文化卡牌亮相法国 卡游为巴黎奥运会增添中国元素
- 韩国联合参谋本部:除监视及警戒作战等任务外 将暂时控制部队移动
- 海内外青年律师昆明共话机遇与合作
- 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物还能吃吗
- “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在沪开幕
- 苏剑:提振消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 江苏扬州“五一”假期政府继续开门迎客 供游客停车吃饭
- 广西龙门大桥主航道桥钢箱梁开始吊装 可抗17级台风
- 8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2.5点 公路运输市场平稳运行
- 欧洲九国举行“北海峰会” 欲“抱团”开发海上风电
- 墨总统谴责美政客和媒体“虚伪”:墨西哥人在美被谋杀时,他们像木乃伊一样沉默
- 俄总统新闻秘书:对俄制裁将扰乱国际能源市场
- 咖啡热潮风靡拉萨
- 全国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9万部(件)
- 炒茶、种药……云南中小学巧打“生态”牌 赋能学生成长
- 职场也需要有人情味
- 美无底线对华科技打压,或拉拢韩国入“芯片阵营”
- 江西首台出口海外盾构机成功下线 开挖直径达9.48米
- 专家学者四川遂宁“把脉”川渝井盐遗产申遗
- 欧洲正经历“不满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