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0亿元到39.9万亿元——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
75年前,新中国工业几乎一穷二白,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费品类中,仅能制造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75年来,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品产量领跑全球。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大踏步走向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地位稳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如今,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汽车产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
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制造大国屹立东方、地位稳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看总量,是一条飞跃式增长的曲线——1949年至1957年,工业生产快速恢复。1958年至1978年,工业经济曲折前行。1978年工业增加值为1621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增加值在1992年突破1万亿元,2007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超过20万亿元。2013年至202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迎来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看细分,是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变化——
原材料产品产量呈几何式增长。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为47.1亿吨,比1949年增长146倍;粗钢产量10.2亿吨,增长6449倍;水泥产量20.2亿吨,增长3064倍;平板玻璃9.7亿重量箱,增长897倍;化肥产量5714万吨,增长9522倍。
消费品从供应短缺到琳琅满目。轻工业联合会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有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23年,纱、布产量分别达2234万吨、294.9亿米,比1949年增长67.3倍、14.6倍。
装备制造中高端供给显著增强。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以及磁共振、超声影像等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手机、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为15.7亿台、3.3亿台、1.9亿台、43万套,均居全球首位。
从依赖进口到遍及全球,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2023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比达58.5%,其中,汽车出口522万辆,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焊装车间,机器人精准有序操作焊接、喷涂等工序,显示屏实时更新各项生产数据和进度。“1999年我刚入职奇瑞时,工人是拿着焊钳一个一个打焊点,现在奇瑞工厂的焊接自动化率已达100%。”奇瑞智造一工厂高级经理王玉辉说。
夯实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深度渗透。
智能化转型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大约缩短30%,生产效率同步提升近30%。
新能源产业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30.3%、54.0%、22.8%。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产品高速生产,2023年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5.3%、28.7%、36.9%。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为全球5G建设提供中国方案。1G空白、2G跟跑、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脉络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学习引进+自主研发”,中国制造努力提升科技含量。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制造逐新向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7.6万家,比2000年增长9.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7.3%,比2000年提高2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362亿元,比2000年增长38.5倍,研发投入强度为1.4%,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中国为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14%。关键技术领域多点突破,推动制造业重大改造和设备更新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
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仍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还需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说。 (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英文版权输出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
- 航空轮胎跑出中国“加速度” 仿生合成橡胶是如何炼成的?
- 豆芽添加违禁物毒性大?专家称未发现致癌证据
- 94版《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追悼会西安举行
- 云南铁路首发“火把节”专列
- 官方将推出12条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 预制菜上桌,应让消费者预知
- 内蒙古巴彦淖尔今年首趟家电中欧班列开行
- (文化中国行)“让历史和文化说话”:南京的博物馆助力文教融合
- 国际识局:红灯闪烁!34万亿美元国债为美国敲响警钟
- 中消协:推动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运用
- 江苏无锡对两座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探源
- 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4.6级地震 福岛等多地有震感
- “70后”、曾随阮富仲访华,新一届越南国家主席是他
- 重庆青年民警王彦君专注案侦13年:练就细节捕捉的“火眼金睛”
- 江西九江:“彭泽鲫”何以赴京推介“游”向全国?
- 云南打造“国家咖啡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成效初显
- 首儿所:确保呼吸道疾病患儿高效安全就诊
- 王府井游客流连“怀旧街区”
- 研究发现:近半数癌症死亡由可预防的危险因素所致
- 热门推荐
-
- 西藏亚东县:“帕里牦牛”产业累计为牧民增收8000万元
- 卡西姆港燃煤电站中方车辆遭恐袭 巴基斯坦总统吊唁遇难中国公民
- 365人被判五年以上重刑 天津法院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 突发!印度发生火车相撞事故 至少9人遇难数十人伤
- “情绪消费”悄然流行背后 年轻人积极寻求自我调适
- 上海探索打造“无废城市” 处置与循环利用并举
- 借乌克兰危机抹黑中国尽显虚伪双标(钟声)
- 广西青少年艺术展演在南宁举办 聚焦青少年美育教育
- 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具有抗疲劳性能3D打印钛合金
- 守护一片沙漠星原
- “茶和天下·寻茶记”活动在日本京都举行
- 海南加快将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打造为航空区域门户枢纽
- 上海楼市“翘尾”收官:去年新房成交8万套,二手房成交金额同比涨16%
- 伊朗3名军人遭恐怖组织袭击身亡 国防部长誓言惩罚
- “中国旅游日”西藏分会场发布多个主题活动发展本地游
- 首届东坡诗文奖将于海南举办
- 走,去恭王府赏金鱼!
- 甘肃积石山地震:抗震救灾全面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 江苏扬州一高校依托鲁班工坊建设 推进“扬州工”文化海外传播与推广
- 签约超10亿美元项目 重庆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