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长蘑菇的苹果,何以引发一场科普“追更潮”?
一颗“长菌苹果”的奇幻漂流,引发了媒体聚焦。据潮新闻报道,上个月末,浙江梅雨不断。浙江德清的邓小姐发现,家里放了一个多月的苹果上,竟长出了白色的蘑菇。她在抖音上晒出图片,登上抖音热榜,那颗“长菌苹果”被网友戏称为“果菌王”。
这记无心动作,也让“果菌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许博士关注到此事后,联系上邓小姐表示想买下这颗苹果,邓小姐直接将其无偿献出。“果菌王”随后跨越2000多公里的距离,来到了昆明的实验室里。
拿到样本后,许博士对苹果做了切片观察,还在抖音上向网友实时更新起了菌丝生长情况,引发越来越多网友的“追更”。之后又有科普创作者@植物眼 专门采访许博士的导师赵琪,他的细致讲解让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又学到了新知识”。
一只苹果砸在了牛顿头上,结果让牛顿获得了万有引力的灵感,是典故;一只苹果长了蘑菇,最终让网民长了不少生物学知识,是真事。不得不说,在提升这届网友的科学素养方面,这颗“长菌苹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将苹果长蘑菇跟网友长知识连接起来的,是涉事科研人员有料且有趣的科普。他们来得正是时候的科普,让此事在“长菌苹果”自带的猎奇色彩和“千里求菌”的戏剧性之外,多了些社会价值:在他们顺势科普前,“长菌苹果”留给网友的就是个“果菌王”的网梗;在他们展开科普后,“长菌苹果”让很多网友头一次知道了“裂褶菌(又叫白参)”的存在。
毋庸讳言,对许多人来说,裂褶菌是个有专业门槛的学术名词。若只是照本宣科式科普,很多非专业人士都会兴趣索然。但在苹果长蘑菇事件上,专家科普却成功撩起了网民的兴趣、吸引了大众的关注。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科普来得够“活”。
首先,他们“万物皆可研究,只要真有价值”的科普取材思路很活。如果许博士没有秉持科研人员的敏感及时获得“长菌苹果”,很可能就错过了一个罕见的研究样本、漏掉了一个难得的科普素材。
及时将“长菌苹果”拿来研究,正好能趁热打铁,将“果菌王”网梗的热度转化为相关科普的热度,将网友的玩梗兴趣变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其次,他们“网友有疑问,科普来解惑”的科普答疑方式很活。赵琪老师和许博士在收到“果菌王”后,会实时更新研究最新进展,硬生生地把科普变成了“连续剧”。
面对网友最好奇的那些问题,如为什么白参会长在苹果上,吃起来有没有苹果味,他们都细心地做了解答。
如赵琪老师就对白参长在苹果上的问题解释道:初步判断是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有自然环境中的白参孢子掉落到苹果上,由于苹果有伤口,白参孢子在苹果木质的菌柄上萌发,随后逐渐扩散到苹果果核和菌肉中,当空气湿度和温度都适合白参生长时,就产生了子实体;对于白参有什么味道,许博士称“刚尝了一口,没啥特别的味道。”
正因为捕捉了热点,又是从网友兴趣入手答疑解惑,在话题选择、内容设计上“接地气”,互动式、场景式传播又很带感,其科普俨然长在了网友的兴趣点上,很多网友一边玩梗一边“追更”。有网友调侃,“这是果蔬界的伟大发现——苹菇”;还有网友戏称,“这是我参与程度最高的科研项目了”。在专家科普的短视频下方,也有“课代表”总结省流版知识要点。
就这样,知识以一种好玩的方式进入了许多网友的大脑。一株奇异的蘑菇,一项有意思的发现,一系列菌类知识的科普,被一颗小小的苹果串了起来,最终变成了一次带动知识普及的契机。
由社会热点话题导入,从民众生活场景说起,把“果菌王”网梗变成科普素材,把网友关注点作为科普切入点,是当下抖音上常见的知识科普图景。在其带动下,整个科普生态正变得越来越“活”,大众的求知欲也在“网络课堂”“线上课程”中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曾用这样一句话阐述人类无穷的求知欲。
很多网友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只不过,以往知识获取渠道的局限、门槛的高企,动辄将他们阻拦在知识的围墙外。渠道少、门槛高,标记了知识流动的辐射面跟知识普惠愿景之间的距离。
但近年来,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直播平台正拆除知识围墙,多样化的知识接收渠道、轻量化的知识传播模式,都让知识更高效地流动了起来。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和《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无穷小亮”,带着600多万网友“云逛”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那寓教于“逛”的科普形式、极具网感的科普语言,就让那些古生物知识从课本里钻了出来,变得易懂可感。
而有声文字、立体动画、真人情景再现等呈现形式对枯燥严肃科普内容的具象化、灵动化呈现,评论、连麦、弹幕等交互方式带来的即时性反馈、提升的大众参与感,又涵养了抖音平台火热的知识讨论氛围。
在专家对“果菌王”的科普中,很多网友就晒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菌子,向专家请教,跟他们互动,无形中为科普增添了趣味。
在此之前,清华大学学生的账号@清年阁 经常邀请清华各个学院的状元和学霸们给网友分享学习心得、传授具体知识,也吸引大批网友“追更”,他们的短视频评论区里总是坐满了“课代表”,不少网友还给出了自己的答题方式、解题思路。这番画风,也将网民带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而用有意义还有意思的科普带动知识流动、增进知识交流,就能拓展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伴随科普“活起来”而来的,则是知识种子在更大范围内的生根发芽,更是全民知识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的持续提升。(文/仲鸣)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河南安阳举办国际汉字大会:共话“汉字世界与世界汉字”
- “七夕”是周六还能领证不?多地回应:“为爱加班不打烊”!
- 全球连线 | 中国“智造”亮相日内瓦国际发明展
- 吴上高速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成通往东盟重要交通动脉
- 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公布 《封神第一部》《无名》等获多项提名
- (上海自贸区十年)我在自贸区|陆家嘴“钱管家”:高水平开放提升投资信心
- 机构:2024年楼市供需两端政策均有发力空间
- 中演协: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739.94亿元
- 格库铁路扩能改造青海段站改工程启动
- 链上发力 船企扬帆
- “民情直通车”开到家门口,浙江衢州探索打造城市治理新样本
- 华北北部山区农田抗旱记
- 日本货币政策转向影响几何
- 韩京畿道一商业楼起火 300多人获救或自行疏散
- 改革开放之路丨大国强县看兰陵:美好生活种出来
- 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
- 美媒:纽约因移民危机支出近50亿美元 财政压力不断
- (第七届进博会)展区域经济发展潜能 “上海·普陀投资推介会”举行
- 赣港澳台青少年交流活动在南昌启动 已连续举办七届
- 国际媒体聚焦中美元首会晤:释放重要信号 稳定全球预期丨世界观
- 热门推荐
-
- 【世界说】中方代表驳斥美英代表谎言:美英等国大唱人权高调 虚伪至极
- 探访雁翅水文站:洪水中坚持水文数据监测,冒生命危险捞回测流仪
- 国家发改委回应地方债与CPI走势
- 数据中心成房地产投资新领域
- 新漫评:驴象斗气,移民遭殃,美国闹“分家”?
- 阿富汗、巴基斯坦发生冲突致十余人伤亡
- 10多个省份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 最高报销达45万元
- 美媒:美国纽约一男子因拒绝放下枪遭警方击毙
- 饲养员用铁锨驱打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致歉
- 民调预测:英国执政党将在大选中遭遇创纪录失败
- 这些年轻人为何选择回到东北
- 在长城脚下村落 美国青年感受多元中国
- 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
- 台湾青年民众戏剧工作者在沪演出《红色青春》
- 宁马城际铁路(南京段)正式进入铺轨阶段
- 云南强降雨天气“上线” 多地发布雷电暴雨预警
- 韩国国会:即日起全面禁止国防部职员和警察出入国会
- 中亚媒体参访团走进新疆吉木萨尔县
- 5月中国制造业PMI有所回落 企业信心稳定
- 买卖“人脉关系”网络平台不得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