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城脚下村落 美国青年感受多元中国
6月12日清晨,一辆前往北京慕田峪长城的大巴车上,一堂中文入门课开讲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体,“男”“女”“人”“木”等中文字体从古至今如何演变,让车上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青年学生听得入了迷。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学生欧文·利奥·奥尔森饶有兴致地学着一些字的读音。“学习中文,是进入中国文化世界的一把‘钥匙’。”奥尔森说,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出发前,脑海里“蹦”出来的关于中国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长城。“打卡”长城后,“不到长城非好汉”成了奥尔森继“你好”“谢谢”之后学会说的中文。
当天,从慕田峪长城到故宫,再到北京怀柔区四渡河村和北沟村的田间地头,感受乡村振兴的温度,参加中美青年友好会见活动的美国师生,在北京的新老地标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感受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立体的中国。
在宏伟壮观的故宫宫殿前,来自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小伙儿米格尔·安东尼奥·罗哈斯手撑石板,完成了一次倒立地板动作,让背后的红墙黄瓦与西方现代舞激情碰撞。“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创作灵感。”罗哈斯是一名资深舞者,热爱中国文化,尤其喜欢看中国功夫电影。
在美国,罗哈斯和妻子一起为当地低收入社区居民提供舞蹈和瑜伽课程。在中国寻找与此相关的合作机会,是夫妇二人此行的心愿。他们认为,舞蹈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致力于用身体“说话”,向全世界表达爱和善意。
罗哈斯第一次来中国,对很多方面都很喜欢。除了人和美食,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的“时尚”,“中国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当前的街头时尚”。走在故宫里,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随处可见。“我有一个即将满3岁的女儿,未来我也想带她来中国。”罗哈斯希望像他女儿那样更年轻的一代人,可以站在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在中国,多元包容的社区文化在不同文明交流和互鉴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这一点,在了解完北沟村的“前世今生”后,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副教授唐森深有感触。
北沟村位于慕田峪长城脚下,过去由于位置偏远、土地贫瘠,被称为“北旮旯”。后来,随着当地大力发展果林、建桥修路、发展民俗旅游,“落后村”逐渐成了“人气村”,村史馆、瓦美术馆、养老驿站、中心广场等纷纷成了“网红打卡地”。
教授社会服务学科的唐森在听取介绍后得知,北沟村每天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两餐以确保“老有所养”。她说:“这是我真正欣赏的事情。”
小村庄的“蜕变”也吸引了一些外国朋友的关注。1996年,美国人萨洋在与他的中国妻子爬完长城、沿着小路下山时,被山村幽静的风情深深吸引,便决定要为北沟村做点什么。于是,废弃的村办琉璃瓦厂进入了他的视野。
在与北沟村负责人交流后,萨洋有了主意:在尽可能保留瓦厂原貌和砖瓦元素前提下进行不同元素的融合,成了琉璃瓦厂改造的主要思路。改造而来的“瓦厂酒店”自2010年起正式营业,以往因烧制琉璃从烟囱中冒出的滚滚黑烟不见踪影,琉璃瓦碎片铺就的地面耀眼夺目。
走在两边种满核桃树的北沟村街道上,美国马萨诸塞州巴布森学院学生汉森·克里斯蒂娜·莱利用手机拍了又拍。莱利曾在中学期间来过北京,但此次是她第一次走进中国乡村。“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在长城脚下的这个村庄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莱利说:“等回到美国后,我一定要把这段经历分享给朋友们。”
瓦厂酒店的琉璃瓦展示柜里,质朴多彩的琉璃瓦吸引唐森驻足良久。“在中国的一个村庄看到跨文化融合的设计作品,真的非常惊喜。”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人,唐森很羡慕中国拥有包容且延续不断的文明发展过程。她认为,“让美国年轻人在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感受跨文化融合的实践,这非常有意义”。
已有不少美国年轻人试着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角度进一步理解现代中国。劳伦·艾伦是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学生,在参观故宫建筑群时,他提到了前两天参观过的京张铁路。“在建设领域,中国一直都在为世界提供参考,通过一些具体项目,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艾伦一路都在赞叹中国的建设成果,“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此次中国之行还未结束,艾伦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
中美青年友好会见活动是“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的旗舰活动。该计划由全国青联和全国对外友协共同倡导并组织实施,旨在落实习近平主席2023年访美时提出的“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重要倡议,推动架起沟通、理解、友谊、合作的桥梁,打造面向未来的中美青年伙伴关系,助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旅程远超我的预期。”来自美国非营利性组织卡特中心的艾米丽·布鲁萨尔此前对中国知之甚少,“身处另一个国家,我们看到的照片和听到的故事,都相对有限”。布鲁萨尔希望,未来中美能通过交流和合作,让更多美国年轻人有机会来到中国,近距离感受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从过去到现在的中国人民是如何努力工作,进而创造出这个伟大的国家”。
本报北京6月1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张诗童 于世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聚焦“新时代中国故事”:首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在北京展映
- “稳进立破”促改革|冰雪经济为何火爆?从百姓需求看如何提振消费
- 湖南开展儿童学生用品质量抽查 问题发现率8.59%
- 中国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 你杯里的茉莉花茶,很可能来自这个西南小城!
- 中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投产 制氢规模达每年2万吨
- 第二届“九州中国节·国庆文化日”在日本福冈举办
- (第七届进博会)日产高管:中国汽车产业已来到关键十字路口
- 淘宝GMV、订单量双位数增长 “用户为先”效果显著
- 2023年中国缴获境外毒品20.5吨
- 专访:“美国搞‘零和经济’不可能成功”——访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
- 贾玲减肥成功,私人教练这行火了?
- 纪念蒙古族画家官布逝世10周年作品展在京举行 代表作《草原小姐妹》等
-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 “西藏人人健康”系列公益活动拉萨启动 近260名专家志愿者进藏义诊
- 国际识局:特朗普赴“黑狱”自首,“政治迫害”还是作秀?
- 文化中国行丨博物馆牵手“新技术”!沉浸式感受“活”起来的传统文化
- “聪明”车上路需把好地理信息安全关
- 关于“跨境理财通”2.0试点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 加沙超3.5万巴勒斯坦人死亡 以色列纪念阵亡将士
- 热门推荐
-
- 谁将成为下一任北约秘书长?
- 川渝地区首座百兆瓦级独立储能电站在重庆带电成功
- 台湾农人深耕大陆乡村:市场很大,也很有潜力
- 广西打造跨境消费集聚区 推动东盟国家商品进口
- 广西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呈下降态势
- 万通创始人冯仑被限制高消费
-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打造数字经济等四大千亿产业集群
- 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点火”新能源车放量
- 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揭牌成立
- 聚焦亲子双向成长 家庭轻喜剧《欢乐家长群》定档
- 湖北汉阳建立企业诉求“红黄绿”灯预警机制 跟进监督破解办事难
- 报告:美国、中国居国家算力指数排名前二
- 探访全球最大光伏基地:戈壁荒滩上泛起“蓝海”经济
- 沪上古风端午节引关注 在玉佛禅寺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正式开钻
- 中国援纳医疗队向当地学生传授中医文化
- 江西“豫章书院非法拘禁案”重审宣判 5名被告人均表示服判不上诉
- 上海暂停笑果文化在沪全部演出
- “卢沟晓月”中秋系列文化活动启幕 与“京彩灯会”交相辉映
- 暴雨红色预警,如何有效防灾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