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开门红”!春节市场“红彤彤” 见证消费市场旺盛活力
央视网消息: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也是居民消费旺季。这几天,中国各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商场超市人头攒动,乡镇大集年味浓厚,线上购物热火朝天。家庭餐桌热热闹闹、“购物车”满满当当,“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红彤彤的春节市场、热扑扑的年味儿烟火,见证着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
春节各大商圈人气旺年味浓
大年初五,北京前门大栅栏、上海南京路、湖北武汉江汉路、广东广州北京路等商业步行街人气满满、年味儿浓浓。
供给充足价格稳定购销两旺
龙年春节,各地集市、商超,大红的灯笼、福字、中国结将新年的氛围感拉满。各色百货、礼盒、特产摆满货架,“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供给充足。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自农历腊月初八启动“全国网上年货节”以来,网络零售额近8000亿元,比2023年同期增长接近9%。
旅游消费预定同比增长七倍
某平台发布的《春节消费前瞻报告》显示,在节前消费热潮中,“春节出游”成为用户节前搜索的热门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457%。截至1月16日,龙年春节假期国内游预订量同比2023年激增,假期旅游搜索热度已全面超越2019年同期。相关预测数据显示,年三十至大年初八的旅游消费(含酒店民宿、景点门票、交通等)预订量较去年增长约七倍,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年夜饭一桌难求预制菜热销
吃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的重头戏,餐饮市场进入春节档升温显著。各地年夜饭预定火爆,年夜饭包间一桌难求,堂食、外卖、半成品选择丰富。
“老字号”餐厅营业额增长30%
美团外卖数据显示,2024年,一些知名餐饮品牌纷纷推出了预制菜礼盒,主打高效、便捷的预制菜成了热门年货。年夜饭外卖异地订单同比2023年增长29%。假期前三天,北京重点监测的全聚德等“老字号”营业额增长达到30%。
各色美食纷纷抢滩春节档
全国各色美食纷纷抢滩春节档。餐饮品类搜索排名最多的是火锅,同比增加63%,是当之无愧的消费者最爱美食。地方菜紧随其后,快餐小吃、特色菜、西餐位列三至五名。
川菜蝉联“最受欢迎地方菜”
地方菜选择上,“辣味”包揽了前两名,川菜蝉联“最受欢迎地方菜”,湘菜位居次席,三到五名分别是粤菜、东北菜、本帮菜。
春节消费火爆带动“全年红”
新春“开门红”,带动“全年红”。2023年,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历史新高,餐饮收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渝万高铁全线首座高瓦斯隧道贯通
- 烟台港打造中国北方件杂货物流枢纽港
- 营口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 加速释放数字红利
- 西宁—阿拉木图中亚班列开行
-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在沪发布 上海龙头作用显著
- 专家学者热议《这一站,贵州》:地域特色纪录片的破圈之道
- 图览丨建交60载,中国和法国情谊为何源远流长?
- 理发师晓华走红背后,是一场从“头”开始的文旅热
-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选择是高水平对外开放
- 哈铁迎首个出行高峰 预计发送旅客41.5万人次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寿阳:以业为基兴村富民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 《金枝(全本)》:中原大地上的家族史诗
- 北京出版集团携“北京文化书系”等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
- 联合国总部降半旗为本轮巴以冲突中遇难工作人员志哀
- 如何深挖金曲价值?作词人易家扬频出“新招”
- 华交会:展商称业务已快速恢复
- 今年中国灾害频发为何还能粮食丰收?农业农村部回应
- 让传统纹样活在当代中国人的审美里!揭秘《年锦》幕后故事
- 绿色云品亮相南博会 让世界品尝“云南味道”
- 中国正在开展最后一类ODS含氢氯氟烃的淘汰和替代工作
- 热门推荐
-
- “代炒菜”悄然走红 在消费分层中把握机遇
- 各地各部门全力抢险救灾 抓紧灾后恢复
- 古都洛阳立法保护牡丹引关注
- 浙江多措并举 助力民营企业外贸发展
- 湖南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局地将有特大暴雨伴强对流天气
- 2023,我的中华文化情缘
- 台青漳州古城卖肉松:创业就是“玩”
- 哈萨克斯坦12个地区发布风暴警报
- 中国工程院院士:车联网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将加速自动驾驶到来
-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 去年平均霾日数19.1天,较前年减少2.2天
- 全国首票进口再生金属原料目的地智慧检验监管试点货物抵达江西鹰潭
- 山西大同:“冬闲人不闲”增收不打烊
- 空、天、地“神器”齐上阵 智能科技绘就现代“农耕图”
- 认清美国所谓涉疆法案的违法本质
- 【文化评析】《中国奇谭》缘何让观众眼前一亮
- (第七届进博会)中国长江经济带9省市自贸试验区将联动发展
- 酒店针孔摄像头安装工佣金上万元?律师:帮偷拍黑产装摄像头或被视作共犯
- 基层医疗“强起来” 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 至少四个热点城市已取消土地限价:更多地区将跟进
- 二十年来近24万人次通过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