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览业呈现全面恢复态势
本报南昌1月11日电 (记者李婕)中国贸促会11日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国经贸类展会数量和展出面积超过疫情前水平,展览业呈现全面恢复态势。
会展业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是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23年,中国会展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国内展览市场从疫情冲击中快速回暖。”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说。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923场,较2022年增长117.1%,较2019年增长10.6%;办展总面积1.41亿平方米,较2022年增长153.3%,较2019年增长8.25%。中国经贸类展会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从区域分布来看,展会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东部地区举办经贸类展览项目数量和面积均领跑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仍是热门展览区域,2023年三大区域举办经贸类展会数量占全国比重为57.35%,总展览面积占全国比重达63.27%。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与科技类展会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居各行业展览首位。
随着线下展览市场需求回暖、展览业逐渐恢复,展览业相关经营主体的情况不断向好。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展览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与利润持续恢复,多家展览业上市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或利润大幅增长。
展览馆实际运营数量和利用率大幅提升。2023年实际运营的展览馆数量为194个,数量创历年新高,大型展览馆利用效率同比大幅提升。2023年各地加快展览馆建设步伐,新建展览馆迎来交付高潮,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新增展览馆可展览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同时,中国企业重启出国参办展,加大市场开拓力度。2023年中国贸促会共审批计划出国展览项目1240项,实际执行900项,涉及71家组展单位和55个国家或地区,亚洲、西欧仍是出国展览主要市场。2023年出国办展各项平均数据达到甚至超过2019年水平。
2024年,展览业将继续在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对线下展会需求加速释放,各类展会积极展示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持续发挥畅通经济循环、撬动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为经济复苏继续贡献力量。”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部长邬胜荣说。
这份报告是在第十九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发布的。本届论坛于1月10日—1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是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国际性的会展行业年度会议。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建设中国现代新国企,何为现代、新在哪里?
- 欧盟关于乌克兰农产品的决议于2日生效
- 名家精品汇集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
- 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全球失业人数预计将降至1.91亿
- 驼铃声渐远 青藏高原小镇变身“车窗外的宝藏之地”
- 广西分享出海故事“圈粉” 助企业“走出去”
- (两会访谈)访宁吉喆:调动一切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
- 聚焦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推一把是少年犯,拉一把成大学生
- 上市公司“年报盛宴” 中国人寿荣膺“最佳实践”
- “一带一路”在欧亚:危中有机
- 外企观两会|在华外企驳“中国经济见顶论”
- 广西柳州供水“把关人”:练就“火眼金睛” 创新技术攻关
- 宁夏:网线牵起产地与消费者 数商兴农迎来蓬勃发展
- “国际茶日”系列庆祝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不可靠实体清单有关措施答记者问
- 国内外防晒霜产品SPF值差别大
- 以色列与哈马斯被扣押人员交换协议或于本月底前达成
- 2024年前4个月云南工业“新三样”对规上工业增速贡献率达32.9%
- “解密”身边植物 中国园林博物馆自然科普空间上新
- 不肿不疼了,类风湿关节炎也别随意停药
- 热门推荐
-
- 性侵女大学生后竟说自己存在性功能障碍 法医“三招”揭穿犯罪嫌疑人谎言
- 银河系外首现“星系移民”
- 嘉昆太区域协同发展按下“快进键” 列出百项合作清单
- 山西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整治不动产“登记难”
- 合力破解赤泥绿色利用难题
- 500多名海内外裴氏后裔山西闻喜“中华宰相村”祭祖
- 巩固棉纺织业向好态势
- “5·19”,新疆兵团向全国游客发出邀约
-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课程 上海女性创新学校浦东分校揭牌
- 武汉食博会开幕 展商拥抱“数字时代”
- (经济观察)拼开放 福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 2023年上海咖啡门店数达9553家 外资咖啡企业数领跑中国
- 台风“卡努”向日本九州岛靠近 未来或影响韩国全境
- 粤桂协作助广西文旅发展
- 以军方发言人:哈马斯已失去对加沙地带北部的控制
- “深圳-新加坡-三亚-深圳”定期国际货运航线开通
- 39家企业在北京亦庄结成商业航天联盟
- 前7月广州海关关区企业对非洲进出口贸易超578亿元
- 正视历史 反思战争 日本千叶县举办和平主题展览
- 成都将失智导致的重度失能人员纳入长期照护保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