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川剧老剧种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川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其表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百姓欢迎——
老剧种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阅读提示
今年以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已协同开展川剧保护传承立法调研。2024年2月,川渝两省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共同签署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形成《关于川剧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备忘录》,明确协同立法有关事项。
“逢年过节看戏是我们小时候的快乐记忆,我觉得走进戏院才像真正过年。”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在重庆大足雍溪古镇,看完川剧《拜新年》,戏迷冯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川剧里面有我们川渝两地人的乡音乡情,得想办法让娃娃们也能和我们这辈人一样喜欢,守住传统文化的根。”冯大爷说。通过创新演出形式为戏迷送上欢乐,是每一位戏曲工作者的心愿。
戏曲与文旅深度融合
先敲响的是堂鼓,然后在大锣、小锣、小鼓、大钹等乐器的欢奏声中,演员登台亮嗓。咿呀一声,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叫好声瞬间响起,震耳欲聋……
前不久,重庆大足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双城“梅花”盛典演出,活动会聚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沈铁梅,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以及程联群、黄荣华、谭继琼、吴熙等10余位川渝两地川剧名角大家。
当晚演出中,吴熙、蒋淑梅、虞佳等“梅花奖”得主带来《访友》《塔底思亲》《曹甫走雪》《打饼》等经典川剧折子戏,精美的脸谱、艳丽的服饰、高亢的唱腔,演出一开始,台下观众便接连叫好。
川剧,又称川戏,主要盛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
近年来,为传承蜀戏之脉,延续川剧之魂,重庆大足雍溪镇着力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川剧文化传承基地,挑起川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担,擦亮“雍溪里·有戏”名片,助力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建设。
川剧传承者们则结合大足本地文化编写新的唱词,通过老调新唱的形式,让川剧走进大家的生活,更好地实现川剧的“活态”传承。同时,传承者们还深挖大足石刻文化,通过川剧与石刻文化的结合,进一步推广川剧和大足石刻。
时至今日,雍溪古镇依旧人头攒动,古戏楼台依然戏腔高亢。老戏楼焕发新活力,正是该地保护传承川剧文化的缩影。
活动中,主办方还组织开展了非遗传承·川剧文化追忆、非遗传承·传统文化研学等特色活动,邀请老年票友到现场听戏、拍照打卡,追忆儿时喜欢的戏曲,邀请区内大学生深度参与本届川剧旅游文化艺术节,切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百年古戏楼里的川剧情
垫江古戏楼有180多年的历史,四合院式,上下两层,可容纳近500名观众。记者了解到,在节假日,古戏楼经常举行川剧演出。每年举办艺术节时,古戏楼都会展演10多场川剧,包括《拾玉镯》《贵妃醉酒》《八郎回营》等名段。
78岁的邓广纯和77岁的何胜银哥俩都是戏迷,从临近乡镇坐车来看戏。“春节期间,来古戏楼看了两段折子戏,不过瘾。今天喊都喊不走,还要再看一场。”何胜银对记者说,从小就在这座古戏楼看戏,对他来说川剧就是家乡的味道。
“我在剧院工作这么多年,发现要想传承发展川剧,就需要用戏将人凝聚在一起。因此我提出,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剧目,把人凝聚起来,这才是一个剧院立足于本、立足于社会的前提。”陈智林说,此前川剧院并没有现在这样的条件,一年的财政拨款除解决职工温饱外没有剩下多少创作基金,也没有办公经费,完全靠剧院自己负担。出精品是“自救”的唯一路数,有了人气,才能有资金,才能留住人。
当时,陈智林同时担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他提出了以百戏储备的方式培养川剧人才,激活院校与院团之间的联系,打造专业的“产教融合”平台,借助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创举,提高大众对川剧的认识和了解。
“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我没有让自己‘弯道超车’。”陈智林说,作为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他并未因为自己少年成名而放下练功、演出。在促进川剧发展上,他也坚持扎扎实实,从培养人才、保留剧目做起。
推动川渝两地文化交融创新
站点、踢腿,扇子一开一合间,红脸一下变成白脸,扭头间拂帽甩带,白脸又变成黑脸……短短几分钟时间里,重庆垫江县武安小学校川剧变脸社团的学生不露痕迹地变换了5张脸谱。
2006年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感觉川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国家一级演员刘芸说,近两年,川渝两地联手推广川剧艺术,她在学校里现场演绎川剧经典剧目、分享川剧知识,发现不少青少年被中国戏曲瑰宝的魅力所吸引,学川剧、听川剧成为时尚。
垫江县武安小学校是一所只有600多名学生的乡村学校,近年来,该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联合当地民间艺人李勇将川剧中极具代表性的变脸表演引入校园作为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观众中也有不少年轻人。“今后我还会走进剧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设计专业的大一学生彭璐第一次看川剧,她告诉记者,川剧有趣、有故事,四川方言的对白风趣幽默。演员的服装和头饰,在灯光下一闪一闪,十分好看。“在古戏楼沉浸式看戏,很有体验感”。
“在新时代,川剧的传承发展最基本且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代同频共振,实现川渝交融创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就是要为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而注入新的生命力,释放新的能量,绽放新的光彩,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陈智林说。
工人日报记者 李国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为二手交易撑起信用“保护伞”
- 山西太原警方打掉一特大涉网犯罪团伙 关停虚假学校网站333个
- 快乐“香”伴全球 洽洽25周年发布会圆满举办
- 外媒:秘鲁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去世
- 广东省气象部门:预计今年“龙舟水”略偏重
- 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累计产气超80亿立方米
- 浙江省台联原副会长:两岸弘扬孔子文化有四点“共同”
- 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经济总量增速达5.4% 超全国平均水平
- 免签来厦外籍旅客同比增长19倍
- “交融与蜕变——中韩高校摄影作品交流展”在沈阳启幕
- 狮子洋大桥东锚碇填芯施工完成
- MediaTek发布天玑9300旗舰5G生成式AI移动芯片
- 【我们的家园】西藏“桃花第一村”: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
- 浙江深山粉丝何以“出山”铺就致富路?
- 山西省内高速公路受降雪影响基本封闭
- 宁夏出台20条措施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 多多跨境商家“黑五”订单翻倍 爆款卖断货
- 萨尔瓦多总统宣布成功连任
- 青海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消博会人气火热 中国消费持续恢复
- 热门推荐
-
- 【世界说】6个月、28起事件、140名受害者!美国大规模杀戮再创骇人纪录,但糟糕的一年仍在继续
- 复刻式翻拍为何仍翻车?
- 北约秘书长呼吁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达成和平协议
- 湖南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山西五台:小杂粮乡村振兴“挑大梁”
- 中国动画:承百年薪火 扬民族之风
- 人民观察|经典与创新碰撞出吉林文旅融合“新火花”
- 渝宜高铁重庆段开工 未来重庆至上海约6小时
- 安徽“科大硅谷”“牵手”25家全球合伙人抛出招才“橄榄枝”
- 韩媒:韩国金海某部队发生爆炸 至少3人受伤
- 《庆余年2》火到台湾!这些陆剧为何风靡宝岛?
- 全国家电售后服务领跑企业名单揭晓 24个省区市的52家公司入选
- 宁夏银川:外国人体验幸福“中国年”
- 哈萨克斯坦计划恢复对韩国天然铀供应
- 内蒙古:夯实乡村振兴“耕”基 挺起产粮大区脊“粮”
- 春运首日 洋山深水港水上客运安全平稳
- 国家税务总局更新发布“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清单
- 购买处方药却不需要处方?医保基金流失“黑洞”调查
- “五一”假期或现大客流 长三角交通部门增强运力
- 今年前8月中国社会物流总额216.4万亿元 物流需求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