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西藏“桃花第一村”: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
中新网林芝7月26日电(记者 陈文韬 泽塔雍措)“这是我去年获得的西藏自治区首届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讲比赛一等奖,我当时演讲的主题就是民族团结。”在林芝镇嘎拉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家中,主人正自豪地向记者们展示着获奖牌匾。
尼玛多吉用手指轻轻拂过金色的匾面,民族团结的光芒熠熠生辉。
7月21日,2024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被誉为西藏“桃花第一村”的嘎拉村。
“嘎拉村”在藏语中意为“白色岩石下的村庄”。如今,乘着“桃花经济”的东风,“白色的岩石”被片片盛开的桃花撒满,铺就成一条“致富路”。
念出“致富经”,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尼玛多吉细数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在旅游、农业、牧业、环境卫生等方面不断进步,村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据悉,嘎拉村202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02.3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9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7万元。
昔日的嘎拉村,村民们延续着传统生产方式,靠着政府补贴、种养殖和林下资源采集收入过日子。尼玛多吉回忆称,小时候,他的妈妈会等桃子成熟时,背着满满一筐桃子去市区卖,往往赚不了几个钱。
90年代,随着一些散客的到来,村领导班子和援藏干部萌生了发展旅游经济的想法。
如今,嘎拉村依靠党的利民惠民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连续二十届“桃花文化旅游节”主办地。2021年以来,嘎拉村累计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3余万元,户均分红近20万元。
桃花的花期通常在每年的3月到4月。为了将增收的路子走宽,坐落在318国道旁的嘎拉村还搞起了农牧民运输队,参与川藏铁路等项目建设,已实现创收1500余万元。同时,村民自筹资金50万元建成占地100余亩的观光采摘园,实现创收70余万元,流转土地100余亩、亩均租金1300元,有力拓宽了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目前,以桃花源景区为主、农牧民运输队和观光采摘园齐头并进的三大产业,让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化身“守护者”,生活的环境越变越美
嘎拉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离不开越来越爱护嘎拉村这个“桃花源”。
村民达瓦坚参说,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变强了,家家户户都定期打扫卫生,有空就在村子里转一转,哪里有垃圾就捡起来,爱护村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家。
当前,嘎拉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集中开展道路硬化、管网入地、人畜分离、户厕改造、植树造林等工程。
同时,以推广树立农牧民新风貌为契机,创新设立“绿色银行”兑换商店,采取回收垃圾换积分、定点兑换日用品、村集体资金补贴差价的方式,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回收的良好习惯。
“我们要团结在一起,保护好生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桃花源’。”达瓦坚参说。
焕发“新活力”,淳朴民风越吹越盛
嘎拉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随着乡村建设越发充实起来。
从事运输工作的达瓦坚参,也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后代的培养也有了底气。谈起两个孩子,达瓦坚参脸上止不住的自豪:女儿在林芝市一中准备上高二,学校成绩很好;儿子已经考上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离运动员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我没有什么文化,不太懂教育,但是孩子们很争气,我会一直支持他们。”达瓦坚参说。
他观察到,现在村子里的孩子们学习越来越好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发充实。如今的嘎拉村,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一起抓,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已规范运行,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全民参保登记率均达100%。
据了解,嘎拉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广泛开展“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活动,积极引导村民理性对待宗教,组建村级文艺演出队、志愿服务队,在各节庆节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系列文艺活动。
与此同时,嘎拉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工程,通过“一对一”帮教、开办夜校等形式,目前会讲、会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村民占比分别达65.79%、46.05%,较2021年底分别增加13.17、16.44个百分点。
嘎拉村因旅游而兴旺,村子的发展历程,正是民族团结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嘎拉村村民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把昔日普通的村庄变成了新时代西藏乡村振兴建设的典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走深走实,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五年,潘粤明如何成为“胡八一”?
- 专家:实施健康老龄化 需发挥全科医生职能、推进医防融合
- 一季度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
- 中新真探:自热米饭是塑料吗?
- 加拿大第三届中国老酒展将在多伦多举行
- 两岸媒体人行走天津 感受兼收并蓄的津沽魅力
- 信阳毛尖走进西班牙马德里 探索中西食材的对话与融合
- 东盟秘书长:中国为东盟成员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贡献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入境首批中亚水果
- 青海新能源发电量占比首次超50% 电力“含绿量”逐年提升
- 普京与埃尔多安通电话 讨论双边关系及合作问题
- 450万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保供能力创新高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暨机器人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委员会发起活动成功举办
- 突发!英国老牌演员汤姆·威尔金森去世
- 中国首条民航轮胎生产线投产
- 国家大剧院新春演出盛宴将启
- 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开工277个
- 巴以局势持续升级!以色列总理称作战进入第三阶段
- 亚马逊英国考文垂仓库工人举行罢工
- 苏丹突发武装冲突致约两百人死伤 联合国吁对话解决危机
- 热门推荐
-
- 以色列军队袭击加沙及黎巴嫩多地 造成人员伤亡
-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价格总体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并保持在合理区间
- 辽宁港口集团过境商品车业务持续增长 海陆大通道货源聚集效应显现
- 大连商品交易所设立首批4个焦煤品牌
- 半夜手麻醒 难道是颈椎病犯了?
- 十年来中国公路总里程增长112万公里
- 北京等多地取消景区预约 更重要的是保证旅游体验
- 青海近百名乡村工匠带动上千名农牧民创业就业
- 广西新投运一条绿电“高速” 助力新能源高效利用
- 突尼斯官员:“一带一路”已成国际合作的变革性力量丨全球政要看丝路
- 另辟蹊径突围新能源赛道,宁波“再造一个汽车产业”
- 2023厦门国际时尚周打造骑楼里的“持续好看”
- 多国旅游官员旅交会畅谈合作共拓市场
- 中国互联网协会“第三届数字人精品秀”线上展播正式开启
- 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发生冲突 已造成4人死亡
- 上任当天精简一半政府部门 米莱“大刀阔斧”兑现竞选承诺
- 四川财政厅紧急调度5000万元用于康定市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救灾
-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江西: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 科摩罗和东帝汶获准加入!世贸组织成员增至166个
- 海岛元宵换花夜 花语浪漫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