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数字影像首次公开展映
中新网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 应妮)“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数字影像16日首次在北京第十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公开展映。
“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数字影像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供图
影片以13幅全景手绘画卷为基础制作,用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长城的丰富历史内容融入其中,跨越春夏秋冬四季,生动再现中国长城2000余年的沧桑变迁。同时,影片将文化、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通过流媒体、虚拟成像和三维立体成像等前沿手段,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动起来”的中国故事,实现了三维动画与二维场景的完美融合。
“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数字影像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供图
影片以长城为舞台,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跨越山海关、居庸关、镇北台、嘉峪关等长城知名关隘,以及楚方城、金界壕、居延塞、新疆烽燧等特色长城建筑,生动地还原了齐桓公伐楚、秦始皇筑长城、白登之围、山海关大战等十余个中国故事的精彩瞬间。
身处屏幕前,历史的文化传承和如今的发展成果扑面而来,令人印象格外深刻。展现中国长城的LED屏幕全长25米,高度达3.5米,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中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
“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同名图书中英文版书封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供图
“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是继“穿越时空的中国·大运河”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又一个崭新数字产品。据介绍,相比“大运河”,“长城”影像采用了质量更高的特效模拟技术,让风沙、雨雪、海浪更加逼真细腻。3D动画使用了精度最高的动作捕捉设备,并邀请了专业演员还原搏斗、骑射等战斗动作。相关同名图书及文创产品,已成功走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发放5000万元文旅消费券!江西南昌整合百余项精品活动迎国庆
- (新春走基层)春节假期山东海阳兴起“航天游”
- 海南省气象台发布海上大风蓝色预警
- 《2024陕博日历·吉金中国》发行 展现中国早期青铜文明
- 北苑贡茶主题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
- 第二届福州地区大学城文化艺术节开幕 促两岸交流融合
- 受降雨天气影响,本期秭归脐橙收购量环比减少
- 俄乌局势进展:美媒称美乌总统或会面 俄称边境两州遭乌军多次炮击
- 深化产教融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成立
- 加沙停火协议达成,和平曙光真的来了吗?| 国际识局
- 湖北襄阳:粮食生产大市加快推广北斗智能农机
- 浙江锚定“四力” 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 中外名酒香飘山西杏花村:觅商机、拓市场
-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天津地区活动启动
- 你尝过“AI大厨”炒的菜吗?
- 大型演出市场上半年持续增长 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增134.73%
- 齐家文化命名100周年 《广河齐家坪》出版
-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 震源深度22千米
- 外媒:波音CEO卡尔霍恩将于2024年年底卸任
- 热门推荐
-
- 长三角产业联盟南上海中心“花落”奉贤 推动要素跨域流动
- 在天山脚下长大的作家,如何书写西域古城?
- “2024中国节”在日本东京举办
- 设备更新如何撬动5万亿?
- 各地打造小吃产业集群 带动大量创业就业人员加入
- 荆州通报一无人机坠落:无人机失控撞向构筑物后起火
- 餐饮老字号 吃出“新味道”
- 高甲戏《围头新娘》进京 演绎两岸跨海通婚故事
- 力促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 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在云南临沧开幕
- 浙江宁波发生一起伤害案件致2人受伤 嫌疑人被抓获
- 多国驻华使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 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 千名大学生看扬州:扬州真心实意向八方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话剧《面皮》登台国家大剧院 展现改革开放带来山乡巨变
- 全国统一大市场,到底该怎么建?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今冬最强寒潮来袭,各地气象局等部门提前部署减少冻害
- 美国警方频现暴力执法:两名警察被控绑架殴打流浪汉
- 【透视】 CNN:激进加息伤经济,美国人不再信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 浙江西湖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骨顶鸡繁育
- 对话内蒙古科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近40年守护“生命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