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从生活圈到朋友圈,美好愿景何以成为实景?
中新网北京10月2日电(记者 邵萌)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如果透过历史的长河回望这75年,人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我们可以从时间刻度的变化里,洞见“中国之治”和人民获得感;从数据的增减里,感知发展成果和民生改善的步伐;从外国游客的镜头里,看到中国人民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一张张生活剪影里,欣赏一幅生动的“高品质生活”图景。
75年来,中国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民生答卷。
15分钟,“圈”出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在越来越多社区,幸福变得可以用时间来衡量。
从家里出发,步行几分钟就能送孩子上学;接着,去不远处的公园锻炼,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下班回家,不必再绕很远去菜市场,小超市转角可见;生病了,三五分钟就能到社区医院,还有大医院专家远程把关……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社区虽小,却一头连着基层治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能够最直接地感知居民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土屋草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从分散的小区到配套完备的社区,从“有居”到“优居”再到“宜居”,社区环境的变迁,既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写照,也折射出人民日益增强的幸福感、获得感。
为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15分钟生活圈”,集教育、医疗、休闲、养老、托育等生活配套完善的社区,正在各地从概念变为现实。
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3800多万户、约1亿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也在不断扩容,承载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社区触手可及。
15分钟,不仅代表着社区生活的便捷度,也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人居环境提“颜”增“质”,Citywalk渐成风尚,人们在整洁的街道上,在绿茵场上,在图书馆里感受城市的文脉和律动,享受着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2块钱,折射老有“善”养背后的幸福感
在山东淄博沂源县张家坡镇巨石崖村,每天一到饭点,很多当地老年人都会结伴前往村里的长者食堂,边吃饭边拉拉家常。
记者了解到,在这里,60岁以上老人只需花费2块钱,就能吃上热乎的两菜一汤,80岁以上只要1块钱。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还会把饭菜送上门。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失能、独居、留守老人数量持续增长,如何既解决老年人“吃饭”等关键小事,又能让他们快乐生活,成为社会关切的新课题。
“烧一餐吃三顿,子女不回不开荤”曾是71岁的张阿姨真实的生活写照。如今,村里建了民生综合体项目,免费乘班车去镇上赶集,去长者食堂吃饭、和老伙伴聊聊天,再去老年学堂读书、学做手工,成了张阿姨的日常。“像我这个年纪的,基本都过过苦日子,那时候觉得吃饱肚子就是幸福。现在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盼头,我特别满足。”张阿姨告诉记者。
人人都会老,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新中国成立75年来,让亿万老年人生活安心、舒心、顺心,始终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40.4万个、床位823万张,分别比2012年增长7倍、1倍多;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惠及4334.4万多老年人……
面对老龄化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以改革破局、创新破题、发展破难,书写了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的答卷。
144小时,在“China Travel”中看到美好中国
今年以来,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China Travel(中国游)”都在占领热搜。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在144小时等过境免签政策的利好下,越来越多外国游客进入中国,将镜头对准大街小巷、秀美山川和普通群众,为世界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的新窗口。
如今,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范围已增至37个口岸、54个国家;今年前7个月,中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来华旅游外国人预计可以直接拉动消费超1000亿元。
冲破信息茧房,外国游客们沉醉于中国壮阔的自然风光,惊叹于“未来”生活的便利多彩,见证着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辉映。
更让他们不约而同发出感慨的,是更宜居的城市和更有活力、更加自信、更加幸福的中国人民。正如一位外国博主在视频中说的那样:“如果你曾经去过中国或看过那些YouTube博主在过去几个月里来到这里的视频,你会看到人们是多么快乐。”
这一切,在外国游客的镜头下真实可见:凌晨的夜市热闹而有序,人们开怀畅饮,安全感拉满;手机不慎遗落,匆匆返回后发现有人守在一旁,等待失主;还有尽管语言不通也热心为游客提供帮助的普通市民……这一幕幕,不仅是彰显“中国之治”成效的闪亮名片,更是中国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生动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
无论是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大事,还是老年助餐、老旧小区改造等“关键小事”,这些年,变化一点一滴渗透进人民的衣食住行中,民生愿景一步步变成幸福实景。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顺应人民新期待的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幅高品质生活的新图景正在新时代的中国徐徐铺展。(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闻观察丨美国政治极化导致众议长选举持续“难产”
- (新春走基层)贵州民众“舞龙”闹春 祈福新年好彩头
- 昔日千亿房企走到退市边缘,老板是他
- 江西南昌:秋风送稻香 机械收割粮满仓
- 山东“万人下乡”普农技 抓好春季田管保夏粮稳增收
- 内忧外患 英国公共服务“摇摇欲坠”
- 韩国连续三天强降雨造成大面积破坏 1500多人被迫撤离
- 青海55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绿色算力产业发展
- 上海浦东首家设在产业园区的劳动人事争议联调分中心启用
- 号称学后“月入过万”的副业培训多少有诈?
- 发挥央企低碳转型“标杆”作用 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国资央企推进会在京举行
- 彤心雕珑:投资人要克制欲望 谨守“小而远”
- 证监会召开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专题座谈会
- 《为梦想不止步 2024主题演讲》即将播出
- 外媒: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
- 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开幕
- 《北京中轴线日历》颁历 展现中轴线申遗故事
- 正定:华北大地上的文化琥珀
- 高交会:前沿科技圣地 创新精神殿堂 中国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举行
- (身边的变化)嘉陵江畔的振兴“答卷”:陕西徐家坪深耕融合发展
- 热门推荐
-
- 百年敦煌学研究遇“新题”:学科发展亟需“破圈”
- 中方呼吁不要将“北溪”管道爆炸有关调查政治化
- 不断书写“中国之制”时代新篇章
- 湖南建立村庄规划部门联合审查机制 全面提升编制质量
- 乌军称在俄库尔斯克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
- 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配电不停电作业室班长王月鹏:万伏高压 带电检修
- 小城纺织有“智慧”——河北高阳毛巾纺织产业集群建设调查
- (乡村行·看振兴)江苏丰县:百亩瓜蒌结出富民兴村“黄金”果
- 填充物假!合格证假!假羽绒服你的孩子可能也在穿
- 汇丰调查:更多海外企业计划拓展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布局
- “粤菜师傅”也能评“教授”
- 王雄飞“月中霜里”岩彩作品展启幕
-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周永迪逝世,享年69岁
- 瞧,那些“逆袭”的老手艺——新匠人焕新老手艺的故事
- “诏商回归”结硕果 第四届诏商大会签约金额超百亿
- 美国特勤局局长金伯莉·奇特尔辞职
- 即日起,长三角铁路春运务工人员团体票开始线下办理
- 【寻味中华|饮食】腌笃鲜:食过方知春之味
- 台湾多个县市遭遇强降雨 台北有路树倒伏
- 跟着“职业买手”逛进博找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