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00后”给父辈的农场带来了什么
曾经,许多农村孩子想要逃离农田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90后”“00后”给父辈的农场带来了什么
本报记者 吴越 沈思怡
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全自动育秧一体化设备……近年来,在沪郊田间地头,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新农机不断涌现,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式武器”,让种地变得“高大上”。操控这些新农机的,是一张张年轻的脸庞。
曾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如今,看准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的机遇,越来越多“90后”“00后”农二代从父母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思维更活跃,积极拥抱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也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写下了新答案。
学有所用
让农业更智能
记者第一次见到“00后”顾永豪,是在大片水稻田边。他身穿黑色夹克,旧皮鞋沾满泥土。今年24岁的他是奉贤区庄行镇群超农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合作社有500多亩农场,10万多只兔子和数不清的鸡、羊、鱼。
2021年,他回到父亲经营的合作社,一边对农场进行“科技革命”,改造无人农机,完善无人农场,打造全自动育秧工厂;一边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开展劳动教育,做观光旅游。
顾永豪出生于奉贤新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爷爷那辈起,村里家家户户都靠养兔子卖兔毛补贴家用。幼时,他常跟父亲骑着自行车去卖兔子,来回一趟接近3个小时。顾永豪8岁时,父亲办起了合作社,带动全村800多个农户养兔,在镇上念小学的顾永豪每逢周末便回农场帮忙。“可能是那些经历塑造了我农民的天性,让我对农业有深厚的感情和天然的亲近。”顾永豪说。
高考结束后,他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志愿是会计学,“想出去闯闯,总觉得学会计能赚大钱”;第二个志愿则是机电一体化,帮助农场进行智能化转型。父亲给了他两个月的时间在农场和其他工厂实习。在自家农场,他跟着机械工程博士设计给兔子自动喂料的机器人,看着养殖场实现了数字化控制。科技的力量颠覆了他对传统农业的认知,也让他看到农业的前景,所以他毅然选择了机电一体化专业。
大学毕业后,同宿舍另外4个小伙伴被顾永豪拉来一起投身农业。头一个月,大家兴致盎然。第二个月,2个同学相继离开农场。如今三年过去了,另外两个室友仍在农场工作,一个负责维护工业化养鱼片区,一个则学做农机手。然而,其中一个同学也流露出想走的意思,准备去浦东开咖啡馆。
农场难留住年轻人,是客观存在且难以回避的困境。“做农业就是要吃苦的,要晒日头、要下地沾泥,农忙时要连轴转,还要耐得住寂寞。”顾永豪说,从同龄人的角度看,在正值玩心较重的年纪却一直被“摁”在农场,有时确实会觉得痛苦。“但后来想想,任何工种都一样辛苦。连我这样有家族经验和积累的年轻人都不做,农业的未来怎么办?”
工作三年,顾永豪渐渐有了“小顾总”的派头,独立负责工业化养鱼、无人农场建设、全自动育秧工厂和劳动教育、农家乐等农文旅结合业务。其中大部分项目是他成为上海市首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养对象后,给合作社带回来的。一年培训期中,顾永豪前往全国各大高校学习农业、管理、金融知识,考察循环农业、农业产业链及品牌化建设案例。
作为“头雁”项目的培养对象,他所在的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成了上海市贴息贴费政策优惠对象,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投资建设了光伏玻璃温室,把鱼塘搬进了温室,进行内循环工业化高密度养鱼,开展了水稻种源基地建设项目,投建了2500平方米的恒温恒湿植物生产车间。手持高级电工证的顾永豪还跟着父亲对农机进行智能化改造,将占地1000亩的无人农场试点项目推进得如火如荼。今年,全自动育秧一体化工厂正式投入使用,机械臂等现代化设备让水稻种植实现从育秧到插秧的全过程无人化。“以往需要11个农民昼夜忙碌,现在只要3个大学实习生摁下机器开关就能完成。”
顾永豪的父亲金伟丰坦言,儿子回来后,农场的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而在顾永豪看来,这是农业非走不可的转型之路。他算过一笔账,育秧一体化设备的投入近千万元,回报周期要十年或更长;无人农场的建设要改造农机,还要升级网络通信系统,技术尚未成熟前,后期投入不可估量。但合作社仍愿意去做这样的尝试,“让农业变得更智能、轻松、高效,也成为高新科技行业,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份事业”。
几年工作学习积累让他逐渐意识到,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现代生产要素,不仅包括智能化系统等,还包括农业营销、农文旅融合发展等软件。合作社的高新技术手段是否具有科普展示和教育功能?农闲时,温室大棚养殖场等空间能否发挥其他作用?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能否衍生出其他收益快的产业进行弥合?在顾永豪的设想中,农民不再是只会种地的职业,农场也应从生产地变成“农业+N”的平台。“除固有业务,我们如今还有研学、文旅、餐饮、农家乐,通过服务业赚钱,反哺农业生产和农场的现代化改造工作,创造更多元的价值。”
接替父辈
越干越有劲了
当记者驾车从月罗公路转进罗店镇束里桥村时,鲍雪梅已等候在上海宝山金蓝子新洁蔬果专业合作社门口。白皙的皮肤、淡雅的妆容、黑色帽衫搭配潮鞋,这个都市丽人打扮的“90后”姑娘竟是个农场主。大学毕业后,她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经营起占地480亩的合作社基地。凭着菜品质量优势,合作社与宝山及市域内多所大中小学签订了蔬果供应合同,按照学校需求品种采取订单模式种植,高峰时期每天仅为一所高校就要送去10吨蔬菜。
“对于土地和农场的生活,我从小就很有感情。不过,看父母忙是一回事,自己动手干是另一回事。”菜苗选育品种要把关,田里播种、采摘要安排,运输配送流程要规范,客户意见要及时反馈……对于鲍雪梅来说,每个环节都是挑战。因为客户是院校,每天必须在食堂准备师生早餐前将新鲜蔬菜送到,所以合作社通常是下午开始忙碌,将地里的菜经过采摘、整理、清洗、包装、称重后,凌晨陆续发车送货,鲍雪梅的作息也随着农场的这种运作规律而经常日夜颠倒。
“忙是正常的,但不能瞎忙。”运用大学时期学到的产品设计理念,鲍雪梅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全面改造农场。2016年,她制定了合作社标准园的创建实施方案,通过软硬件的同步提升,成功创建宝山区蔬菜标准园,随后又尝试打造绿色防控试验示范基地,运用防虫网、性诱剂、粘虫板、灭虫灯等物理手段替代农药使用。
“做农业,一定要爱护土地。”鲍雪梅认为这不是一句口号。“土地和我们一样,忙碌过后需要喘口气,不能一年干到头不休息。”趁着盛夏学校放暑假的时机,合作社会给土地“放假”,通过水灌溉的方式淋洗土壤中的盐分,调节土壤盐度,防止土地盐碱化。记者还在合作社见到了几台“大家伙”,分别是Act植物活水器系统和全自动除铁锰过滤器,都是鲍雪梅接手农场后引进的新帮手。有了它们,农场便可实现水肥一体化。
新时代蔬菜生产,“机器换人”是大趋势。2018年,合作社里建了农机仓库,买了蔬菜播种机、蔬菜移栽机、翻耕机、自动驾驶拖拉机等农机,鲍雪梅亲力亲为,率先学习农机驾驶技术。“我到考场上一看,其他学员都是叔叔辈的年纪,他们看到我也觉得新奇,说‘小姑娘你也来考这个啊’。”
这个看上去文静的女生,实则技能点“拉满”。除了驾驶农机,她还会开卡车,曾替受伤的驾驶员去批发市场拉了两个月的货。为确保送往学校的蔬菜品质,她还考出了农药残留检测员证,每天下午亲手对即将送出的菜品做好严格的采样检测。即使是委托采购的菜也会留样检测,并为供应单位附上每个菜品的检测报告。
最近,地里种植的白菜、生菜、杭白菜通过了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丰富了农场绿色产品的种类,这让鲍雪梅更加有了信心。“接手合作社9年,我没有后悔过,反而越干越有劲。”
做“女飞手”
累并快乐着
三年前,因行业环境变化,刘晓昌辞去了在教培机构的工作,在家休息了小半年。离开职场赋闲在家的滋味并不好受,感觉自己的状态“一日不如一日”,她决定去父亲的生态农业合作社帮忙。
那是她曾努力逃离的地方。和大多数“90后”姑娘一样,刘晓昌爱美、爱干净,向往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农场工作似乎与这些相去甚远。可看着父亲整日操劳,既要下地,还要做办公室的活儿,她觉得是时候挑起一些担子了。没想到,这次“被迫转型”反而让她变得更加自信、大胆。
父母经营了十多年的合作社在华亭镇乃至嘉定区已有了名气,其水稻小龙虾共养和水稻甲鱼共养模式成熟,产出的虾稻米和鳖稻米拿了不少奖。“老一辈勤劳苦干,我们年轻一代还可以用巧劲,在科技型农业和智慧农场经营方面有很多探索空间。”为了更好地接班,刘晓昌列好了需要进修的科目和内容,花了几个月时间学习、练习,顺利考取了高级农艺师证、农机驾驶证、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颁发的民用无人机操控员证书。
随着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植保无人机操作逐渐成为新型农民争相学习的新技能。刘晓昌介绍,以100亩水稻田为例,传统的人工打药方式要出动好几个人、做上几天,而运用植保无人机,50升的药箱加满就能喷洒约10亩土地,飞一次只需不到10分钟,效率大大提升。同时,用无人机打药的无接触模式也避免了对植株幼苗的破坏。
拿到这张无人机操控员证书,刘晓昌和家人都颇为自豪。在嘉定,拥有此证的无人机女飞手屈指可数,而在华亭,刘晓昌是唯一一个。在户外作业旺季,飞手凌晨四五时就要出发作业,干到上午10时,随后再从下午二三时起忙到晚上七八时。刘晓昌说,同一片田的打药时间不宜相隔太久,不然温度差异可能会对植株生长产生影响,必须“与时间赛跑”。
去年11月,镇上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除了吆喝自家合作社产出的虾稻米,刘晓昌还受邀进行无人机飞行表演。当她操作着无人机拉起“仓箱可期”的祝福标语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已完全适应并爱上了农场生活。
善于和孩子打交道的刘晓昌还在农场做起了春耕秋收季节的亲子农旅活动,两年来已举办了40多场。从构思到宣传、制作物料、布置场地,她都亲力亲为。“以前在机构工作,每天要说很多话,被绩效考核催着走,整个人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那种心累,睡再久也很难缓解。现在是累并快乐着,一觉醒来就‘满血复活’。”刘晓昌说,这大概就是做喜欢的事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来源:解放日报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黄河河南段四市启动防汛和洪水防御四级应急响应
- 这项国际赛事将在郑州举行 300百余支队伍同台竞技
- 陈赓之子谈两岸传承黄埔精神:特别要做好年轻人工作
- 漫画家聂峻:我心里还住着一个顽皮小孩
- 普京与金正恩会晤结束,5个小时,他们谈了什么?
- 新疆葡萄产业如何打造“甜蜜产业”?
- (乡村行·看振兴)百名驻村书记“秀”直播,助农牧民增收
- 中新健康丨专家建议防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关口前移”
- 辽宁公安开展集中销毁非法枪爆物品活动
- 华为:HarmonyOS注册应用开发者超过220万
- 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能源局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工作机制
- 湖南炉慈高速公路实现首个标段双幅贯通
- 中资企业建造运营 加拿大首条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投产下线
- 平遥古城旅拍方兴未艾 规范秩序促行业良性发展
- 浙江文化观察:宋六陵真的一无所有吗?
- 文化中国行丨哈尼梯田 人类农耕文明千年梯田的“活态传承”
- 中国质量协会:电视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连续三年保持稳定
- 行走雄安:从街道看雄安城市生长
- 中国—越南跨境贸易(边贸)线上智汇结算项目启动
- 美国重提“民主兵工厂”意欲何为?
- 热门推荐
-
- 火车迷见证中国铁路之变:从追“小火车”到开上“大火车”
- 甘肃定西:道地中药材成致富“良方”
- 傅莹:珍惜亚洲的长和平、经济繁荣
- 第六届进博会倒计时:百日后新老朋友再赴“进博之约”
- 鳄鱼头部鳞片如何形成?最新研究确认为机械折叠过程而非遗传机制
- 国家医保局通报江苏省无锡虹桥医院飞行检查情况
- 哈尔滨3天旅游收入近60亿元 冰雪世界开启“宠客”模式→
- 河南再发暴雪预警 多措应对极端天气和春运考验
- 藏茶、藏香、藏服走进泰国高校
- 黄河兰州段举行水上交通应急搜救综合演练
- 两岸昆曲人相聚《牡丹亭》诞生地 曲艺为媒邂逅知音
- 瑞梅铁路会昌站进入站房施工阶段
- 广西贵港通报“一小学教师粗暴对待学生”:已对涉事教师停课处理
- 天津市剧协、书协、曲协、文志协等四协会换届
- 年夜饭套餐莫成套路
- 安徽实施16项“小切口”创新改革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南京举行
- “贵州土+福建种+台湾技” 海峡两岸茶农在黔携手做一杯“干净好茶”
- 通讯:探访秦长城脚下的“绿色使者”
- 7天全力扑救 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明火全部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