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一碗糁汤里的沂蒙情怀
中新网临沂8月11日电 题:山东临沂:一碗糁汤里的沂蒙味道
作者:梁犇 尹君 沈森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早餐是一座城市的味道,代表着它独有的气质,就如北京豆汁、广东早茶、西安胡辣汤一样,热腾腾的一碗糁汤是浓浓的乡愁和沂蒙情怀。
凌晨时分,喝糁的顾客已经排起长队。“掌勺人”站在一口大锅前,用大勺将熬制了几个钟头的糁舀进白瓷碗中,再抓上一把牛肉片或鸡丝,肉汤的清鲜、胡椒的辛辣瞬间弥漫开来。食客们喝糁一般会配上一两根油条或一个香酥大饼,把刚出锅的食物下肚,满足感也从腹中油然而生。
关于糁,记载有很多种。糁又叫“肉粥”,是一种用骨头肉熬制的汤羹,相传是古代西域的一种早餐食品。《礼记·内则》中记载,“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其描述的制作过程与现在较为相似。而在清康熙年间编撰的《沂州志·秩》中,罗列的“糁食”则有16种之多。
关于糁的由来,还有一个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故事。相传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大书法家王羲之经常接济他们。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为了报恩,将家中留着下蛋的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鸡汤被煮得黑糊糊,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王羲之。王羲之看着送来的鸡汤,不好意思拂了人家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如今,在临沂的大街小巷,你会经常看到标有“糁”字的店铺。如果你不是当地人,那你可要注意了,这个“糁”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只有“sǎn”和“ shēn”的读法,而在临沂方言中,这个字读“sá”。据沂南县饮食服务商会会长贺洪君介绍,“sá”这个读音来源于乾隆皇帝。贺洪君说,在早期,这种特别的美食并不读“sá”,而是到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他路过临沂用早餐,想尝尝当地的名吃,地方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肉粥献了上来,乾隆一尝,感觉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粥,闻起来香喷喷,喝下去暖暖的,感觉特别好,于是赶紧问了一句:“这是啥?”由于随行官员没听清楚,也随声问:“啥?”,乾隆听成了“sá”,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种肉粥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制糁的技艺流程几经演变,最终成为承载着沂南历史、文化的特色美食,在热、辣、油、腻的味道中,也包蕴了沂南人粗犷、热情、淳朴、憨直的个性。2013年,糁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坐落于沂南县花山路上的老味道糁馆始营于1998年,20多年来坚持匠心熬制,既传承着本地人“舌尖上的老味道”,也成为外来游客“觅年味、品非遗”的首选。
国彬是老味道糁馆的经营人。他介绍,每天凌晨一点多,当整个城市还在沉沉入睡,各个糁铺的制糁人就已经开始起火烧锅,熬制当天的头锅糁。沂南人对头锅糁,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
“以前流行‘开锅糁,刮锅粥’,为的是填饱肚子,那时候一般五点半才开门营业,现在夜生活丰富了,许多夜班族、游玩的人凌晨两点半就来喝头锅糁。每天凌晨三四点,大街小巷的糁汤店里,早已人来人往。”国彬说。
国彬自小爱喝糁,多年来,糁的味道一直伴随着他。清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是他儿时最美好的记忆。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大家“舌尖上的味道”不走样,十几年来,国彬一直坚持用特制的传统大泥缸,熬制糁汤。每天他都会来到市场上,挑选做糁汤所用的牛肉。国彬介绍,做糁应选用精致牛大腿骨,敲碎,使骨髓外露,投放到传统的大泥缸中。大火煮,小火焖。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熬制,牛骨的香气被完全释放出来,汤底变得色泽乳白,香气诱人。配以十几种香料进行调味儿,出锅后,再加入肥瘦相间的肋条牛肉,这样做好的糁汤,浓香扑鼻,热辣不腻。
每年,国彬还和当地志愿服务组织一起为环卫工人送免费的糁汤。他希望自己做的锅糁,可以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阿姨,我们是红色沂蒙志愿者协会的,今天早晨我们搞了一个活动,请我们环卫工人喝糁。”凌晨四点钟的一碗糁,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像这样的活动,沂南志愿者已经组织了很多次。这一碗碗糁汤,不仅安慰了环卫工人的辘辘饥肠,更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热、辣、香、肥”沂南人用这四个字形容着糁的味道。“土生土长的沂南人都知道这家糁馆,小时候爷爷经常提着他的大保温桶带我来喝,可以说这家糁馆伴随了我的成长。”王凯是老味道糁馆的忠实粉丝。“喝完浑身都觉得暖乎乎的,舒服。”王凯说完端起碗猛喝了几口。
“我最喜欢喝头锅糁,香而不腻。我每天早上5点就来排队,为的就是喝上这头锅糁。”61岁的李效益老人说。如今,抢喝头锅糁已成为凌晨四五点钟沂南的独特风景。
对出门在外的临沂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是浓浓的乡愁和情怀。“糁喝的是情怀,是家乡的味道!时间长了不喝就想!”经常出差的王磊告诉记者,只要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喝碗糁,“舒服、踏实”。有外地朋友来,也一定会带他们尝尝这属于沂南的特色。
蒙山高,沂水长,魂牵梦绕是糁汤。糁融合了沂蒙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等浓厚地地方特色,“糁不仅是一种早餐,更是革命老区深厚饮食文化内涵的承载。这种传承了上百年的小吃,不断撩动着人们的食欲,丰盈着人们的味蕾,它是每一个沂蒙人对家乡味的深刻记忆。”贺洪君说。(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安徽黄山:税惠赋能 徽州竹雕古韵焕新生
- 大连普兰店区发生3.7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和房屋毁损情况
- 上合示范区发出春节后首批TIR运输专班
- 东盟鼓励扩大以当地货币跨国结算 专家:去美元化已成全球趋势
- “湾区”牵手“老区”:穗龙两地统一战线开展交流合作
- 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文物相聚河南郑州
- 海南吸毒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降至0.4‰,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报到率排名全国第一
- “刷脸”即可挂号结算 智慧医保系统给百姓看病带来这些便利
-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李刚:数字化转型让中小企业的需求被“看见”
- 俄乌局势进展:乌防长称做好反攻准备 克里米亚储油设施遇袭起火
- 加拿大为前总理马尔罗尼举行悼念和国葬仪式
- 叙政府军称将很快对反对派武装发起反攻
- 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纠纷,“三七”比例担责可行吗?
- 国际旅行商大会重庆启幕 引全球旅行商“采购旅游”
- 报告:医疗险在互联网意健险中占比已接近七成
- 综合施策确保工业平稳运转
- 美国解冻60亿美元伊朗资金 美伊或在18日换囚
- 韩国2024学年高考今天开考 尹锡悦发文鼓励考生
- 缅怀英烈 讲好红色故事 多地组织开展烈士纪念日活动
- 11月7日央行开展192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热门推荐
-
- 强降雪致阿拉木图国际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
- 青海发现野生药用植物1636种 大部分实现种质库保存
- “519中国旅游日”天津分会场活动开启
- 让古老杂技文化既火又“活”
- 助力绘就美丽浦东新画卷《上海市健全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正式实施
- 国家防总办公室部署做好成都大运会防洪安全保障工作
- 为何“搭子”成一些00后的“特产”
-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中国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
- (新春走基层)在宁外国人体验“年俗大赏” 龙元素受热捧
- 中国央行等八部门发布“民营经济25条” 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 广铁集团开出今年暑期首趟旅游专列 530名学子集体出行
- GDP、内需、楼市 多位经济学家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
- 突发!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一市场爆炸 已致52人遇难
-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独角兽存续总量约占全球三成左右
- 天津法院审理一起“直播售假”案 主播获刑3年罚金25万元
- 清爽解渴的苏打水有“健康功效”吗?
- “震”后应急响应快 闽赣铁路扎牢安全防护网
- 作家马伯庸:美食是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
- 防汛救灾中牺牲,王宏春被追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 地震与金矿有何关联?国际最新研究称地震或助力石英形成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