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一碗糁汤里的沂蒙情怀
中新网临沂8月11日电 题:山东临沂:一碗糁汤里的沂蒙味道
作者:梁犇 尹君 沈森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早餐是一座城市的味道,代表着它独有的气质,就如北京豆汁、广东早茶、西安胡辣汤一样,热腾腾的一碗糁汤是浓浓的乡愁和沂蒙情怀。
凌晨时分,喝糁的顾客已经排起长队。“掌勺人”站在一口大锅前,用大勺将熬制了几个钟头的糁舀进白瓷碗中,再抓上一把牛肉片或鸡丝,肉汤的清鲜、胡椒的辛辣瞬间弥漫开来。食客们喝糁一般会配上一两根油条或一个香酥大饼,把刚出锅的食物下肚,满足感也从腹中油然而生。
关于糁,记载有很多种。糁又叫“肉粥”,是一种用骨头肉熬制的汤羹,相传是古代西域的一种早餐食品。《礼记·内则》中记载,“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其描述的制作过程与现在较为相似。而在清康熙年间编撰的《沂州志·秩》中,罗列的“糁食”则有16种之多。
关于糁的由来,还有一个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故事。相传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大书法家王羲之经常接济他们。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为了报恩,将家中留着下蛋的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鸡汤被煮得黑糊糊,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王羲之。王羲之看着送来的鸡汤,不好意思拂了人家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如今,在临沂的大街小巷,你会经常看到标有“糁”字的店铺。如果你不是当地人,那你可要注意了,这个“糁”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只有“sǎn”和“ shēn”的读法,而在临沂方言中,这个字读“sá”。据沂南县饮食服务商会会长贺洪君介绍,“sá”这个读音来源于乾隆皇帝。贺洪君说,在早期,这种特别的美食并不读“sá”,而是到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他路过临沂用早餐,想尝尝当地的名吃,地方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肉粥献了上来,乾隆一尝,感觉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粥,闻起来香喷喷,喝下去暖暖的,感觉特别好,于是赶紧问了一句:“这是啥?”由于随行官员没听清楚,也随声问:“啥?”,乾隆听成了“sá”,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种肉粥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制糁的技艺流程几经演变,最终成为承载着沂南历史、文化的特色美食,在热、辣、油、腻的味道中,也包蕴了沂南人粗犷、热情、淳朴、憨直的个性。2013年,糁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坐落于沂南县花山路上的老味道糁馆始营于1998年,20多年来坚持匠心熬制,既传承着本地人“舌尖上的老味道”,也成为外来游客“觅年味、品非遗”的首选。
国彬是老味道糁馆的经营人。他介绍,每天凌晨一点多,当整个城市还在沉沉入睡,各个糁铺的制糁人就已经开始起火烧锅,熬制当天的头锅糁。沂南人对头锅糁,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
“以前流行‘开锅糁,刮锅粥’,为的是填饱肚子,那时候一般五点半才开门营业,现在夜生活丰富了,许多夜班族、游玩的人凌晨两点半就来喝头锅糁。每天凌晨三四点,大街小巷的糁汤店里,早已人来人往。”国彬说。
国彬自小爱喝糁,多年来,糁的味道一直伴随着他。清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是他儿时最美好的记忆。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大家“舌尖上的味道”不走样,十几年来,国彬一直坚持用特制的传统大泥缸,熬制糁汤。每天他都会来到市场上,挑选做糁汤所用的牛肉。国彬介绍,做糁应选用精致牛大腿骨,敲碎,使骨髓外露,投放到传统的大泥缸中。大火煮,小火焖。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熬制,牛骨的香气被完全释放出来,汤底变得色泽乳白,香气诱人。配以十几种香料进行调味儿,出锅后,再加入肥瘦相间的肋条牛肉,这样做好的糁汤,浓香扑鼻,热辣不腻。
每年,国彬还和当地志愿服务组织一起为环卫工人送免费的糁汤。他希望自己做的锅糁,可以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阿姨,我们是红色沂蒙志愿者协会的,今天早晨我们搞了一个活动,请我们环卫工人喝糁。”凌晨四点钟的一碗糁,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像这样的活动,沂南志愿者已经组织了很多次。这一碗碗糁汤,不仅安慰了环卫工人的辘辘饥肠,更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热、辣、香、肥”沂南人用这四个字形容着糁的味道。“土生土长的沂南人都知道这家糁馆,小时候爷爷经常提着他的大保温桶带我来喝,可以说这家糁馆伴随了我的成长。”王凯是老味道糁馆的忠实粉丝。“喝完浑身都觉得暖乎乎的,舒服。”王凯说完端起碗猛喝了几口。
“我最喜欢喝头锅糁,香而不腻。我每天早上5点就来排队,为的就是喝上这头锅糁。”61岁的李效益老人说。如今,抢喝头锅糁已成为凌晨四五点钟沂南的独特风景。
对出门在外的临沂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是浓浓的乡愁和情怀。“糁喝的是情怀,是家乡的味道!时间长了不喝就想!”经常出差的王磊告诉记者,只要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喝碗糁,“舒服、踏实”。有外地朋友来,也一定会带他们尝尝这属于沂南的特色。
蒙山高,沂水长,魂牵梦绕是糁汤。糁融合了沂蒙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等浓厚地地方特色,“糁不仅是一种早餐,更是革命老区深厚饮食文化内涵的承载。这种传承了上百年的小吃,不断撩动着人们的食欲,丰盈着人们的味蕾,它是每一个沂蒙人对家乡味的深刻记忆。”贺洪君说。(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军费高企,美国持续搅乱世界(环球热点)
- 西藏边检总站执法调查支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 中国国内飞行时间最长直飞航线喀什至广州航线开通
- 湖南南洞庭清理水生物 打造湿地植物种质宝库
- 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
-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2023巡演圆满收官
- 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米林中队进驻重点林区开展靠前驻防
- 苏童越洋连线英国汉学家 畅聊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 浙江温州乡村艺术团探索城乡文化融合“新版本”
- 罗塞夫:解决世界性难题,需要拒绝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
- 中国央行“加量平价”续作1.45万亿元MLF
- 前十月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9%
- 深大城际白坭坑站主体结构封顶
- 拯救“口罩脸”,护肤有技巧
- 李显龙访华传递两大信号 期待中新关系“更上层楼”|世界观
- 国内首个极地邮轮品牌亮相
- 以军打击加沙南部 已造成逾10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 2023年中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万亿元
- 京东云技术驱动,助力京东11.11“又便宜又好”
- 拉萨铁路公安全面守护旅客平安回家路
- 热门推荐
-
- “限量版”运动鞋2折?揭秘这些直播间“猫腻”→
- 解密建阳“小白” 进一步传承弘扬茶文化
- 最新!各地公布最低工资标准
- 金观平:稳步提升交通物流运行质效
- 西藏定日县震后首个航班安全降落定日机场
- 歌曲《有你,就有世界》引共鸣 “有你文化”链接千万不同的“你”
- 乡约福建:畲乡“小庭院”书写生态致富“大文章”
- 智能制造主题论坛长沙举行 专家把脉共话产业新机遇
- 汉江支流唐河遭遇洪峰 当地紧急转移安置4281人
- 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吸引7280部纪录片参展
- 数据里看发展 今年前七月我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
- 9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拜耳集团首席执行官比尔·安德森:农业和食品加工业能够为碳中和作出相应贡献
- 公安部:对欺诈发行证券犯罪,坚持毫不姑息、一查到底
- 线下演唱会回归 北京警方:提防购票诈骗三大套路
- 浙江改革聚焦:数字化成守护绿水青山利器
- 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宁夏推介会在银川举办
- 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文物捐赠仪式在安徽艺术学院举行
- “碳”路先行|从煤炭到新能源 山西国企以改革促产业转型升级
- 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3周年、中美建交45周年论坛暨晚宴在洛杉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