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中国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阮煜琳)“减排措施有效实施是(中国)细颗粒物(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19日在北京举办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说,特别是“大气十条”阶段,中国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气象条件则起到了一点“天帮忙”的作用。
贺克斌带领团队构建了大气污染浓度变化多驱动因素解耦方法,系统评估了气象条件变化、清洁空气行动减排措施对PM2.5和臭氧浓度变化的贡献。
“2013年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有效性。”贺克斌说,从贡献来看,“大气十条”期间,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四项措施。
当日发布的《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二氧化硫等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面下降。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5%,相比2019年上升3.5个百分点。同期,203个城市实现六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部达标,比2019年增加46个城市。
“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能源、产业、交通领域的支撑缺一不可。我们的研究发现,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并重,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稳步推进。”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表示,在煤电仍发挥供应基础保障作用,兼顾系统调节性电源作用的同时,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火电、新能源成为装机增量主体等成绩均可圈可点。
面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需求,上述报告建议,持续推进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高质量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老旧装备淘汰和排放监管能力、释放交通行业存量减排空间等。(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七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暨中国电影海上巡映活动开启
- 广东省深圳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 面对人口变化,教育资源如何优化配置
- 科技赋能农业 上海高校学生为崇明金瓜种植户破解“急难愁盼”
- 非法行医、医疗器械“以旧顶新”……8起医疗美容违法犯罪案例曝光
- 报告: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关口
- 中演协:“五一”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20.84亿元 同比增长37.17%
- 12集体量5天播完 “限定短剧”还有待探索
- “试点”到“示范” 浙江温州如何答好“两个健康”考卷?
- 2023年黑龙江文旅领域投资85.76亿元人民币
- 如何正确挑选、佩戴防霾口罩?
- 京东方预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最高增304%
- 江门台山“广东第一田”稻谷飘香 走出丰产增收新路
- 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第10000列班列发车
- 江苏出台14条措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 天津老建筑游客盈门 展现城市“诗书气”
- 中国首个电力鸿蒙化小区在深圳建成
- 中老铁路运输进出口果蔬逾8万吨 货值突破20亿元
- 3000万只蟹苗放流新疆博斯腾湖
- 博阿凯赢得利比里亚总统选举
- 热门推荐
-
- 遇见福建:客家人的多彩端午民俗
- 韩政府将派遣110余人救援队赴土耳其救灾
- 哈萨克斯坦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长:期盼中方在哈增设鲁班工坊
- 玉兔迎春 年味渐浓(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 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224亿美元
- 台湾美食家朱振藩:“食林游侠”寻味两岸
- 谷建芬作品交响合唱音乐会将带来《思念》等系列经典曲目
- 综述:内蒙古鄂托克旗带着“绒”“羊”“藻”三宝500公里谋商机
- 印尼塞梅鲁火山喷发 火山灰柱达900米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自带仙气的保亭!
- 深耕湖泊山野 看浙江乡村“咖啡红利”的秘诀
- 上海虹桥机场国际及港澳台航线复航一周年 查验出入境人员295万余人次
- 【绘梦丝路丨风动篇】追风逐日,绿色发展点亮万家灯火
- “严师出高徒”也要讲方式 教育“惩戒”如何实施?
- 云南大理海东镇突发山火 400余名森林消防紧急增援
- 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
- 中美金融工作组举行第五次会议
- 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渝车出海”
-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寒适应性如何?来看最新测试
- 当前秋冬种的进展情况如何?农业农村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