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学家乐做中华文明“知音人”
参考消息网12月25日报道(文/杜鹃)在英国,不少汉学家和知华人士乐做中华文明的“知音人”。凭借一次次访华的体验或长期在中国生活的感悟,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
他们当中有人用自身了解中国的经历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以参与文明互鉴的行动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成为传颂中华文明音色、神韵之美的“抚琴人”。
中华文明“连接古今”
不少英国汉学家和知华人士称,中华文明的突出魅力是其数千年的连续性,既源远流长又充满活力。
在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看来,中华文明是“范围最广、历史最悠久和最多元化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连续性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技术由中国发明,后传至西方。这位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在《了解中国人》一书中写道:“在诗歌、哲学、音乐、文学、绘画等领域,中国享有‘高度的艺术文明’。”
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得主、英国知名汉学家弗朗西丝·伍德(中文名吴芳思)持相似观点。她表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迷人的文明之一”。相比其他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十分突出。喜欢研究中国历史的吴芳思发现,在中国,一些两千多年前使用的规则沿用至今。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一成不变,相反,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
1971年,吴芳思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专业并随团首次访华,1975年至197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历史,后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她自1977年起在大英图书馆工作,后担任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三十多年,直至2013年退休。
在吴芳思看来,这是一份“美妙而有意义的工作”,让她有机会从上世纪70年代起见证中国出版物数量的不断增长。她告诉记者,大英图书馆中文部的职责之一是购入关于中国的图书,除纯科学话题的图书之外,其他领域基本都有涉及,包括人文学科。
痴迷于中国唐诗宋词的英国作家蒂姆·克利索尔德(中文名祈立天)告诉记者,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是“连接古今”。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一大优势,让人们能很容易地理解写在千年前的古诗,也让中国人有机会借鉴古人智慧解决当代问题。
祈立天2022年出版了《云室: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古诗》一书,呈现他作为一名中国文化爱好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诗歌有数千年历史,是一种有历史连续性的文学体裁,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令人产生共鸣。
在祈立天看来,语言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他用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一句诗说明:“‘我见黄河水’……看到这行字,你就能立即明白黄庭坚要表达的意思。”而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经典书籍《末日审判书》问世。但由于语言原因,许多英国人如今根本无法读懂该书。
谈及自己向西方介绍中国古诗的初衷时,祈立天表示:“西方人一向认为中华文明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古诗中)蕴含的思想非常直白,很多西方人都能感同身受,比如友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领悟中华文明魅力
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文明的魅力,是英国汉学家和知华人士的一大共性。即使是一个词语、一篇诗词,也能令他们如痴如醉。
虽然已年过七旬,吴芳思仍在学习中文,只要遇到陌生汉字就会去查询、学习,“学无止境,这一过程令我着迷”。即便是琢磨一些简单词汇的组成也能令她乐在其中。吴芳思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一个汉语词汇是“猫头鹰”,因为它准确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动物的外观,“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它的样子”。
吴芳思痴迷于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明史,“这段历史为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熟悉,但对西方人而言较陌生”。她清晰地记得,1975年初到北京大学学习历史时,老师教授的就是明史。她还非常喜欢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读过《诗经》《儒林外史》以及钱钟书、鲁迅等人的大量作品。她撰写了十余部专著,内容涉及秦始皇、马可·波罗、丝绸之路等。
吴芳思告诉记者,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不仅有珍贵馆藏,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古书。例如,一本介绍普陀山游览路线的古书,虽不算知名,也称不上精致,但在吴芳思眼中“独具魅力”。“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在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工作的经历非常棒。”
年过八旬的麦克法兰似乎对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都颇感兴趣。他在《了解中国人》一书中阐释了西方人难以读懂中国的原因,但他写道,从另一些角度来看中国其实很好理解,就像中国语言一样,中国有着某些简单而古老的规则,一旦弄懂了这些规则,理解起来就不那么难了。
《了解中国人》一书介绍了麦克法兰所观察、理解到的中国文化和民众生活。在他看来,中国人常说的“和而不同”是指中华文明注重和谐,但和谐并不意味着无差别,“就像在音乐中,音符的声高不同,但彼此不会发生碰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体现在英国汉学家和知华人士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吴芳思家门前的小院里长着翠竹,门廊上摆着剪纸龙,窗台上放有象征兔年吉祥的玩偶。她还珍藏了不少中国友人赠送的戏剧脸谱、砚台、书画等礼品,书架上有许多有关中国的中英文书籍。步入祈立天家中客厅,随处可见中国风装饰,除了由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组成的背景墙,还有他亲手在大块木板上雕刻的古诗。
文明互鉴引发共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祈立天曾在中国生活、工作二十余年。根据多年来对中国的观察,他发现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许多人摆脱了贫困,同时在对外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更加自信。他说,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学习非常有必要。尽管已经回到英国生活,“我仍对中国颇感兴趣,希望帮助中西方更好地相互了解”。他告诉记者,他打算骑自行车探访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城市,沿途细细品味和研究有关这些城市的古诗,并将它们翻译成英文。他表示,想要探访古丝绸之路的灵感源自他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希望能通过翻译这些古诗让西方人理解,古丝绸之路已存在数千年,而“一带一路”是历史的延续。
在英国,不仅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意识到加强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其他领域的专家对此也十分认同。
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古沛勤爵士曾向记者讲述他第一次了解中国的经历。那是在1970年,当时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历史老师告诉他和其他同学,“在你们有生之年,中国将会很重要”。
“早在50多年前,这位睿智的老师就看到了理解中国的必要性。”古沛勤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广阔的未来。
但他表示,目前中国对英国的了解远多于英国对中国的了解,“这正是我和其他关心两国关系的人试图改变的状况。英国领导层应该增加对中国的理解,还应鼓励学生们学习中华文明,而不仅仅是学习语言”。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项目总监迈克尔·普里查德告诉记者,他曾先后十余次前往中国,被自然风光、城市景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在他看来,摄影是打破隔阂、向人们展示多元世界、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良好途径。
他介绍说,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成员到中国拍摄长江沿岸的景象和人物,并把这些照片带回国内,让英国人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一百多年后,我们依然在这样做……摄影依然发挥着加强国家间友谊和文化纽带的作用。”
推动中英文化交流
许多英国汉学家和知华人士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知音人”,还是传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抚琴人”。在他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英国年轻一代开始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亲密接触、沉浸式体验乃至深入研习。
在吴芳思看来,当今世界,文明互鉴越来越重要。“人们可以从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对我来说,学习不同的文化极具吸引力。中国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仍在继续了解它。”
吴芳思热衷于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她长期为成立于伦敦的东方陶瓷学会旗下刊物撰文,曾在新冠疫情期间参与多场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的线上讲座,并以主讲人或主持人身份介绍中国文化。不久前,她还担任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英大区决赛评委。
伦敦大学学院东亚事务副校长凯瑟琳·卡拉瑟斯(中文名杜可歆)多年来致力于中文教学和培养中文教师。她对记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石……中国孩子学习英语、英国孩子学习中文,这将有助于下一代人支持两国间的相互理解。第一步是明白彼此的语言,然后是跨文化的理解。”
杜可歆回忆说,她2005年在英国刚开始教授中文时,国内具备相关专业证书的教师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同行可以交流。如今,英国大多数中文教师都取得了教育学研究生证书,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也非常活跃。
伦敦金斯福德学校是英国第一所把中文定为必修课的学校。该校校长琼·戴岚告诉记者,早在2000年,校方就作出了这一决定,主要原因是“许多英国年轻人不了解中国的精彩历史和文化。学习中文将拓宽他们的思维,扩充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这位有35年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的校长说:“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认识和颂扬不同的文化非常有益,而这不仅应该作为学校教学的内容,更应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认识并尊重不同文明的价值,相互理解和欣赏。”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收费四五千元,你愿意送宠物去减肥吗?
- “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二季正式启动 首站相约开封
- 定了?美以领导人讨论对伊报复计划 以防长:打击将“出人意料”
- 美研究:美国宾州非裔女孩因种族等因素面临教育不平等问题
- 吉林省将开展千余项活动推进全民阅读
- 西安铁路局2023年货物发送量突破3亿吨
- 诚品书店发布2022年度阅读报告:“天宫课堂”带动科普书籍热销
- (新春走基层)青鱼乡里盼新年 浙江嘉兴“鱼”见地道江南年味
- 最高享600万元研发补助 “创青春”助力青年逐浪数字经济
- 重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 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英国新一届议会开幕 查尔斯三世国王发表演讲
- 海南多地发放免税消费券 商家推出多样优惠
- 中国“健身热”持续升温
- 甘肃构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优势资源“成材到器”
- 商务部:全力保障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地区生活必需品供应
- 北京将探索建立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低空客运航线
- 向“新”发力,中国金融业助力赋能新质生产力
- “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十大发展突破”发布
- 湖南凤凰老年大熊猫“龙昇”吃蛋糕喜过重阳
- “川药首药”拓宽出海之路 带动更多四川中药材走向世界
- 热门推荐
-
- 韩国首尔一市场发生车辆撞人事件致13人受伤
- 买酱油怎么看标签信息?
- 农业农村部:努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 北京房山、门头沟防汛救灾一线见闻
- 波司登“融”概念秀闪耀法国巴黎 揭开东方时尚长卷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作战!《斯德哥尔摩公约》为你揭秘!
- 食物的嘌呤含量有规律!
- 广州国家版本馆:岭南文化遇见时代新韵
- 报告预测:到2026年底安徽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新增人才需求量超34万
- 迈向“第一人口大国”,印度“人口红利”如何实现?
- 华尔街多家银行预计美财政部未来两个季度国债净发行规模或达1.5万亿美元
- 中国青少年在国外遭遇“虚拟绑架”
- 中外记者“走读”武汉:“黑科技”触手可及
- 美媒:知情人士称,美沙或将达成“历史性”协议
- 又到观鸟时节 相约网红打卡地
- 品味“文脉华滋”,博物馆里过大年逐渐兴起
- 江苏出台14条措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 工行民企贷款余额超4.3万亿元 推动资金向民营经济倾斜
- 90后货车夫妇:生计在路上,家是远方
- 中国车谷“二次创业”推动汽车产业“增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