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显示——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5月3日发布《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受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推动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机制模式转变和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
报告谈到,2022年,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8亿人受到严重粮食危机影响,相关数据高于2021年的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3亿人。全球经历严重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数在2022年连续第四年增加,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7个国家的人口处于饥饿边缘。这是该报告出版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数值。2022年的全球粮食不安全严重程度从2021年的21.3%上升至22.7%,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危机呈恶化趋势。39个国家约3500万人口处于紧急水平的严重饥饿状态,其中阿富汗、刚果(金)、苏丹、也门、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利亚等国的粮食不安全形势尤为严峻。此外,在42个出现或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中,有30个国家的3500多万5岁以下儿童出现消瘦或急性营养不良症状,其中920万儿童出现严重消瘦症状。这是最危及生命的营养不良形式,也是全球儿童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报告列举并分析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严重程度和营养不良状况加剧的三大驱动因素,即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
首先,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的影响已使27个国家的8390万人处于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而这些数据在2021年为21个国家的3020万人。贫穷国家的经济韧性在过去3年中急剧下降,它们现在面临较长的恢复期和较弱的应对未来冲击的能力。纵观以往几次全球重大粮食危机,经济冲击的影响已超过冲突和不安全,成为造成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且随着全球经济冲击的累积,包括粮食价格飙升和严重的市场扰乱,各国应对粮食冲击的韧性和能力被削弱。新冠疫情的社会经济影响和俄乌冲突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危机和饥饿现象,其中最贫穷国家受创尤巨,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高度依赖粮食进口和农业投入,而且最易受全球粮食价格冲击的影响。
其次,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在2022年造成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7亿人处于严重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2021年的相关数据为24个国家和地区的1.39亿人。这一状况在阿富汗、南苏丹和叙利亚3个饱受长期冲突影响的国家表现最为明显。鉴于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是全球燃料、农业投入和基本粮食商品特别是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的生产和贸易的重要贡献者,持续的俄乌冲突继续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包括扰乱黑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和贸易,导致国际食品价格在2022年上半年达到前所未有的峰值。虽然此后得益于黑海粮食倡议和欧盟团结通道倡议,粮食价格有所下降,但这场冲突仍继续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特别是严重影响依赖粮食进口的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脆弱的经济复原力本已受到新冠疫情的打击。
再次,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造成非洲和南亚部分国家或地区出现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2022年,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造成12个国家的5680万人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受影响人口数是2021年8个国家人数(2350万人)的2倍多。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包括非洲之角的持续干旱、巴基斯坦的毁灭性洪水以及南部非洲的热带风暴、旋风和干旱等。
报告呼吁,国际社会应致力于推动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机制模式的转变并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目标是更好地预防、预测粮食危机和有针对性地解决粮食危机的根源,而不是在危机发生时才对其影响作出反应。为此,需要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区域组织、民间社会和社区等采取创新方法并做出更加协调一致的努力。这些工作应侧重于更有效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前瞻性行动和应对冲击的安全网等创新办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扩大核心投资,以解决粮食危机和儿童营养不良的根源,包括使农业粮食系统更具可持续性和包容性,还需要增加对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儿童消瘦的投资。
报告还谈到,展望未来,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极端天气事件等日益交织叠加并相互影响,将继续对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带来螺旋式上升的负面影响。没有迹象表明这些驱动因素将在2023年缓解,预计气候变化将导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全球经济面临严峻前景,冲突和不安全可能会持续。根据截至2023年3月份对38个国家(地区)的研究,预计多达1.53亿人将处于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状况。预计布基纳法索、海地、马里、尼日利亚、索马里和南苏丹6个国家的约31万人将处于非常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其中近四分之三受影响人口在索马里。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报告前言中指出,人类未能在实现消除饥饿、人人享有粮食安全和改善营养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全球现有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或处于饥饿边缘,迫切需要根本性的和系统性的变革来化解这一危机。古特雷斯表示,尽管如此,取得进展仍是可能的,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来建设一个更具抵御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世界,包括通过更强大的粮食系统以及大规模投资于粮食安全和改善所有人的营养,进而消除世界各地的饥饿状况。
据介绍,报告由粮食安全信息网络(FSIN)制作,由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GNAFC)发布,后者是一个由联合国、欧盟、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组成的国际联盟,致力于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经济日报记者 杨海泉)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高培勇:高质量发展必须告别惯性思维
- 央行:外汇市场预期基本稳定 既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
- 湖南新田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户增收
- 文旅领域专家企业代表齐聚大理 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首届中国—东盟艺术展览—美术作品展在南宁举办
- (乡村行·看振兴)黑土地上的乡村博物馆:讲述乡村发展故事
- 数智医疗时代已来 中国高科技企业致力营造多元、智慧、开放新生态
- 上海举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 提供2万余个岗位
- 青海“提灯女神”的十八般武艺
- 青海西宁河湟读书节启幕:构建全民覆盖城乡一体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 美国加州霍桑市一架小飞机坠毁致2人重伤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核心信息发布:“三减三健”健康相伴
-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遇见大运河丨运河两岸的人间烟火
- 青海玉树:绿色税制助推江源发展
- 西安成小程序剧制作“重镇” 需“爆款”更需有序
- 注册制下“看门人”更须尽责
- 科学家“禾下追梦” 科技馆“稻谷飘香”
- 气象专家:湖南此次局地强降雨与“列车效应”有关
- 江苏扬州设立工匠日:以一城之名 致敬工匠助匠心传承
- 强降雨已致福建逾50万人受灾 “客家第一祠”东西横屋坍塌
- 热门推荐
-
- “植物界大熊猫”小溪洞杜鹃“现身”湖南炎陵
- 海内外学者、业界精英上海探讨可持续金融领域新研究、新发展
- 国家发改委:三方面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准备工作
- 浙江省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在杭州成立 深化产才融合
- 国家医保局:440个药品通过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初步形式审查
- 消费者如何从以旧换新行动中得到实惠?商务部回应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 巴黎地区多家华人店铺遭抢劫
- 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按下“加速键”
- ChatGPT会取代科幻作家吗?
- 山西开行首趟国内“次日达”钢铁班列
- 俄乌局势进展:美媒称拜登就援乌战斗机问题“松口” 俄禁止500名美国公民入境
- 新漫评:成立75年了,北约的手越伸越长
- 网约送餐行业全国首个全网职代会、首份全网集体合同在沪落地
- 新工具让文献检索进入AI模式
- 比尔·盖茨谈以创新之力应对全球挑战: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
- 尺素金声丨“一季报”踏春而来,关键之年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 冰淇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 台湾青年跨海来:触摸历史 收获好友 打破想象
- 2022年药品经营监管工作怎么干?国家药监局划了6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