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暴雷”给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多家银行接连陷入严重的风险事件,让投资者的关注焦点转向了对金融体系陷入系统性危机的忧虑。尤其是瑞信的“暴雷”事件,更加剧了市场的深度恐慌。一旦“自救”与“他救”措施皆宣告失败,或将重创全球金融体系并产生复杂的连锁效应,为低迷的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影。银行危机事件频发不得不令人深思当前美元所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具有高度脆弱性的根源性因素,需要全球政经格局与金融秩序的根本性改革与重塑来加以消除。
(一)
从美国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到欧洲的金融“巨无霸”瑞士信贷银行,曾经风光无限的多家银行接连陷入严重的风险事件,让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从资产价格的暴跌,转向对金融体系陷入系统性危机的忧虑。尤其是瑞信的“暴雷”事件,更是加剧了市场的深度恐慌,一旦“自救”与“他救”措施皆宣告失败,或将重创全球金融体系并产生复杂的连锁效应,为低迷的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影。
结合瑞信风险事件的外部环境看,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对抗通胀所采取的周期性加息举措,尤其是美联储激进的加息与缩表政策,造成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快速恶化,联邦基金利率在连续8次加息之后已陡增至当前的4.5%至4.75%区间。银行业开展资产负债表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多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较长一段时间呈现出典型的久期错配、流动性错配和风险敞口错配特征。
从诱发瑞信风险事件的内因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瑞士信贷银行经营不善累积的巨额亏损迟迟未能有效填补,造成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恶化和收缩,总资产从2007年的1.36万亿瑞士法郎收缩至2022年底的5314亿瑞士法郎,十余年间缩水六成以上;资产负债表已经失去基本的造血功能,2022年全年亏损额达到72.93亿瑞士法郎。与此同时,公司治理失序和财务内控违规诱发的信任危机,更是带来了资产价格与流动性的螺旋式负向反馈机制。2023年3月中旬,瑞信的股价缩水25%以上,信用违约互换费率连创新高,带动欧洲银行业的风险溢价整体提升,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增资则成为压倒瑞信的最后一根稻草,迫使瑞士央行介入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市场情绪才有所稳定。
(二)
结合瑞信风险事件演化历程来看,每一次的金融危机虽然都看似“这次不一样”,但也都表现出很多共同特点,是诸多内外部因素和长短期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
首先,资产价格体系对经济衰退和“宏观经济尾部风险”有着显著的反应,金融周期波动、金融机构间复杂的内在关联和流动性杠杆形成复杂的反馈结构,在外部条件变化时,极易触发系统流动性风险事件。装有大量有毒资产的资产负债表持续失去盈利能力,往往被动地诱发去杠杆过程,放大资产价格的下跌幅度,造成资产的折价急售行为,将流动性风险从资本市场外溢至整个金融系统。伴随着资产负债表的恶化,瑞信不断面临流动性抽逃,表现出银行挤兑的特征,仅仅2022年四季度存款便流出1380亿瑞士法郎;与此同时,相较于上一年度,2022年的现金及证券构成的流动资产池减少1114.3亿瑞士法郎,流动性不足问题昭然若揭。
其次,瑞信风险事件体现出银行挤兑和市场挤兑共同交织的新特征。危机事件爆发时,融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之间产生显著交互作用,促使流动性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形成“流动性螺旋”,叠加而成的负面效应远大于这两种流动性单独形成的危机效果之和。此外,瑞信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约七成的资产负债分布在国外,与其他金融机构有着广泛、密切的股权关联、负债关联、资产关联等,极易将流动性冲击快速扩散到其他交易对手,市场参与者的资产急售、流动性囤积和安全资产转移行为又放大了上述传染效应。
再次,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意味着监管套利会使传统监管指标渐趋失效。即便在危机时刻,瑞信的流动性监测指标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Net Stable Funding Ratio)和流动性资金覆盖比率(LCR,Liquidity Coverage Ratio)仍然高达203%和144%,总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比率、普通股权益一级资本也都远高于监管标准。
最后,对市场公众的预期干预和管理至关重要,但是难度也前所未有。瑞信高层、瑞士国家银行和监管机构相继发布声明来稳定市场预期,不过有效性大大降低,甚至当事机构对资本实力和流动性的声明反而让市场情绪更加恐慌,造成股价进一步下跌。似乎印证了理性预期学派评价政策干预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三)
瑞信风险事件的启示。
首先,系统性流动性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此作出专门界定)是系统性风险生成重要的驱动机制,且被证明内生于金融周期,反映出银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复杂的结构关联,需要将系统流动性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监管的范畴之内,并重塑和优化现有监管框架。
其次,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脆弱特征和潜在的流动性错配问题应通过技术化的处理纳入到微观审慎监管框架,并主要依托问题金融机构内部自救纾困来消除“大而不能倒”问题。
再次,瑞信风险事件表明,巴塞尔协议III框架所应用的指标体系在监管套利的作用下明显失真,应将其与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协调并行推进。
最后,危机时刻的流动性干预与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仍显薄弱,应充分重视危机时刻资产价格与流动性枯竭负向反馈机制背后的“流动性螺旋”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流动性错配水平监测指标体系,并对最后贷款人的介入时机、方式及其经济效果进行更加充分的研究。
此外,银行危机事件频发不得不令人深思当前美元所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具有高度脆弱性的根源性因素,需要全球政经格局与金融秩序的根本性改革与重塑来加以消除。
(作者分别为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金融学系主任)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新网评:鸭脖还是鼠头,需要更信服的解释
- 美专家:美国政府处理化学品泄漏事件不透明
- 护航数字中国建设,专家共话中国算力发展
- 冬不拉+会跳舞的“小羊” 来自新疆阿勒泰的非遗
- 第8届南博会首设建筑科技馆 中国绿色基建正走向南亚东南亚
- 紧盯国际国内农业科技前沿 山西推动农业“特”“优”发展
- 阅读北京举办主题盛典 首届大运河国际阅读文化节启动
- 西藏芒康:公益电影下乡行
- 激发“进”的动能
- 中国络病理论结合现代科技创新 加快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 专家呼吁构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春运第4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19144万人次
- 农业农村部:全国冬小麦收获进度过半
- 直击河北强降雨:一日三发暴雨红色预警 20座大中型水库正预泄
- 四川凉山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 柴达木原产10种农产品获香港优质“正”印认证
- 东西问丨艾伦·鲁茨:《庐山组曲》何以见证半个世纪的中美友谊?
- 中国“Z世代”上门助浴:助老人“澡”出幸福 也“澡”到自我价值
- 学者、业界聚焦再生医学研究与转化 将打造融合创新生态圈
- 我国物流总额增速企稳回升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 热门推荐
-
-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有了“中亚媒体之家”
- 假期旅游市场热度攀升 各地特色“文旅大餐”激发消费热情
- “极上之味,让世界爱上中国味” 汉林极上亮相第26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
- 12月中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 央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 厦门首次组织市民在地铁站进行地震疏散演练
- 24日起南方地区高温将逐步缓解
- AIGC产业联盟在京成立 推动AI生成内容技术创新与应用
- 公安机关去年协同有关部门救援落水群众5800余人
- 敦煌考古编制岗位“零应聘”,怎么破?
- 淡水河谷公布2024年第二季度产销量报告
- “堵城”雅加达有个“无车日”
- 巴西瑞安商会举办庆中巴建交50周年暨三八妇女节联欢活动
- (经济观察)多城二手房价“转涨” 11月中国楼市延续回稳
- 这场影展拉开帷幕 艺术电影有哪些重要性?
- 为什么“中国德企之乡”在江南小城太仓?
- “义新欧”班列为中西贸易提速
- 国家统计局:稳就业政策持续显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 马来西亚前总理穆希丁再被指控新罪名
- 江西德兴凝聚新生代力量 助力“夜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