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届南博会首设建筑科技馆 中国绿色基建正走向南亚东南亚
中新网昆明7月26日电 (记者 缪超)正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首次设立建筑科技馆。26日,中新网记者探馆发现,中国绿色基建正走向南亚东南亚国家。
“为了一种美丽的鸟,我们学会改变。”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展台,该公司讲解员杨迪向老挝客商介绍,云南玉楚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为避让绿孔雀栖息地和水源保护地,中国中铁修改线路设计,为此增加投资2400万元人民币。
“这样的改变,在中老铁路上也能找到。”杨迪继续介绍,中老铁路建设毗邻亚洲象栖息地,设计者前期调查了亚洲象的分布和迁移通道,最终将线路走向避开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
“这个项目为尼泊尔既有道路改造项目,由于国别不同,相关环保要求存在差异。”杨迪说,该公司建设尼泊尔KK公路项目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与当地政府、监理共同出台施工环境评估报告;再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计划、环境保护制度、水土防治及文物保护制度等;又如,成立专门的环保管理小组,聘请5名尼泊尔当地环保工程师进行环保管理等。
本届南博会,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集中展示了他们在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基建项目。
该公司建设的巴基斯坦Karot水电站,于2022年并网发电。该公司展区讲解员康晗向斯里兰卡客商介绍,Karot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为保护当地特色鱼类,中方人员进行专门调查,并严格制定了鱼类保护措施,在为当地人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维护了当地生物多样性。
中国绿色基建走进南亚东南亚,不仅有“大写意”,也有“小而美”。
受限于地理条件,马尔代夫马累的生活垃圾必须先通过垃圾转运站进行收集,再船运至垃圾岛进行焚烧和填埋处理,但原有的垃圾转运站场地狭小、功能单一,不具备集装箱运输能力。
由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马尔代夫垃圾转运站项目2023年8月竣工,有效解决当地垃圾分类与转运难题,每日综合垃圾处理能力达150吨,每年可减少海洋垃圾排放约260吨,还为日后马尔代夫使用垃圾发电提供了基础。
耶觉村地处缅甸克钦邦其培县,有村民15户74人,因受地理条件和用电人数限制,电网一直无法架设,该村成为其培县中心区周边7公里范围内唯一一个无电村。
去年,由中国国家电投集团在缅甸实施的“无电村”光伏示范项目投入使用,点亮了耶觉村夜空。
观展过程中,老挝客商苏琳达(音译)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中国帮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希望这些帮助是绿色和可持续的。”(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区校携手文化、科技双向赋能 助“大零号湾”形成创新生态
- 一曲女兵版“农家军歌” 长篇小说《从军记》分享会成功举行
- 模拟发生7.0级地震 内蒙古消防开展实战拉动演练
- 翟善清: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 俄媒:一直升机在俄罗斯布良斯克州坠毁 致2人死亡
- 韩国公调处尝试对尹锡悦进行强制问讯
- 中国央行称降准仍有空间
- 海南文昌顶格处罚“观看火箭发射遇到虚假宣传”投诉涉案公司
- 全国首条自贸区中欧班列9年累计开行1335列
- 三亚机场高位运行状态预计持续至元宵节
- 美驻韩使馆发提醒!白宫回应韩国局势,拜登将听取简报
- 助力中国国际教育发展 英文测试走上“数字化”之路
- 民间文艺:扎根田野,投入时代
- 回不去的天堂:谁偷走了叙利亚的十二年?
- 陈亚新:数字技术创新进入联合、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 以色列法医: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死因系“头部中弹”
- 新疆阿克苏至阿拉尔高速公路按下建设“快进键”
- 第二届中日韩碳中和论坛成功举办
- “95后”社区民警 平凡岗位上绽放青春“警”色
- 曼谷湄南河沿岸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灯光秀
- 热门推荐
-
- 广东海警破获一宗走私冻品案 案值约4000万元
- 广东多地实施停课停产等措施应对超强台风“摩羯”
- 6月兰州现制现售食品合格率高
- 端午“遇上”丰收节 民众乐享中巴风情
- 第三届蔡志忠漫画奖在广州揭晓
- 西藏首个跨境电商海外仓在尼泊尔运营
- 广东侨乡信宜杨桃鸭:海外游子美味的乡愁
- 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
- 俄媒:莫斯科遭无人机袭击 建筑物损坏,暂无人伤亡
- 多国学者昆明共话植物生物安全国际合作
- 毕加索艺术生涯回顾展在滇开展 半数版画首次对公众展示
- 杨丽萍执导舞台剧《荆楚映象》将在杭州上演
- 暴雪寒潮大风三预警高挂 东北地区内蒙古等地有暴雪
- “艺术三绝”如3D打印 中外文旅达人逛青海西宁藏文化宝库
- 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 深化文明互鉴
- 中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在山东青岛启动
- 中国专家探索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 可预警肿瘤进展
- 武汉铁路:2月21日计划停运部分列车
- (乡村行·看振兴)村规约束、正向鼓励 山西吕梁小山村增颜值、提气质
- 专家:从主体、内容和渠道三方面多维度构建文化遗产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