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届南博会首设建筑科技馆 中国绿色基建正走向南亚东南亚
中新网昆明7月26日电 (记者 缪超)正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首次设立建筑科技馆。26日,中新网记者探馆发现,中国绿色基建正走向南亚东南亚国家。
“为了一种美丽的鸟,我们学会改变。”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展台,该公司讲解员杨迪向老挝客商介绍,云南玉楚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为避让绿孔雀栖息地和水源保护地,中国中铁修改线路设计,为此增加投资2400万元人民币。
“这样的改变,在中老铁路上也能找到。”杨迪继续介绍,中老铁路建设毗邻亚洲象栖息地,设计者前期调查了亚洲象的分布和迁移通道,最终将线路走向避开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
“这个项目为尼泊尔既有道路改造项目,由于国别不同,相关环保要求存在差异。”杨迪说,该公司建设尼泊尔KK公路项目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与当地政府、监理共同出台施工环境评估报告;再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计划、环境保护制度、水土防治及文物保护制度等;又如,成立专门的环保管理小组,聘请5名尼泊尔当地环保工程师进行环保管理等。
本届南博会,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集中展示了他们在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基建项目。
该公司建设的巴基斯坦Karot水电站,于2022年并网发电。该公司展区讲解员康晗向斯里兰卡客商介绍,Karot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为保护当地特色鱼类,中方人员进行专门调查,并严格制定了鱼类保护措施,在为当地人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维护了当地生物多样性。
中国绿色基建走进南亚东南亚,不仅有“大写意”,也有“小而美”。
受限于地理条件,马尔代夫马累的生活垃圾必须先通过垃圾转运站进行收集,再船运至垃圾岛进行焚烧和填埋处理,但原有的垃圾转运站场地狭小、功能单一,不具备集装箱运输能力。
由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马尔代夫垃圾转运站项目2023年8月竣工,有效解决当地垃圾分类与转运难题,每日综合垃圾处理能力达150吨,每年可减少海洋垃圾排放约260吨,还为日后马尔代夫使用垃圾发电提供了基础。
耶觉村地处缅甸克钦邦其培县,有村民15户74人,因受地理条件和用电人数限制,电网一直无法架设,该村成为其培县中心区周边7公里范围内唯一一个无电村。
去年,由中国国家电投集团在缅甸实施的“无电村”光伏示范项目投入使用,点亮了耶觉村夜空。
观展过程中,老挝客商苏琳达(音译)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中国帮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希望这些帮助是绿色和可持续的。”(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江西宜丰通报医生被举报参与代孕:成立联合调查组
- 霸王茶姬回应“冰勃朗”质疑:放心喝,将继续保持健康化、透明化
- 安徽省蚌埠市延安路跨淮河大桥主墩首桩开钻
- 买家“抄底”未见清仓 多家4S店称无库存车
- 近百名孩子“变身”小医生 沉浸式体验医学夏令营
- 刷新最快纪录!2025春节档电影预售破亿
- 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美国人的信心变得越来越脆弱!
- 上海持续优化“沪惠保”方案 两年多累计赔付超11亿元惠及数十万个家庭
- 专家谈“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有效激发共建国家发展动力和潜能
- 研究说超声波结合纳米气泡技术可消除肿瘤
- “武当杰克”:我在武当学武术,用互联网分享我的追梦故事
- “中国企业为瑙鲁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 广西眼科护士扎根一线16年 曾为柬埔寨患者送光明
- “助农班列”成回程主力 燕赵“钢铁驼队”驰骋惠农
- 北京首店关闭,维密失宠?
- 中国(广东)-韩国经贸合作交流会在韩国举办
- 天津举办创新沙龙 助力打造自主可控信创产业完整链条
- 医药反腐全面启动 多家上市公司表态
- 黄河边,当代艺术在生长
- 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将开启中国港口城市巡游之旅
- 热门推荐
-
- 北京今日天空云量较多将现分散性雷阵雨 出行需防雾来“扰”
- 生三孩奖13000元!江西多地出台生育“红包”
- 触目惊心!澳大利亚一河道现数百万条死鱼
- 广东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预超40%
- 上海首批“全程网办”出入境证件寄出 出入境办证实现“一次都不跑”
- 杭州鼓励老年食堂转型 面向全体市民开放
- 进口乌克兰农产品禁令取消 欧盟内部分歧仍存
- 武汉市武昌区:千年古城焕发新生
- 草原民族元素手作走俏海内外市场
- 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
- 丰富应用场景 自动驾驶奔向“车路云”协同
- 湖北老河口“板车剧团”:唱响古老越调新活力
- 厂通路全线通车 河北大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距离缩短5公里
- 首届泛珠三角海事模拟法庭活动在珠海举行
- 科普赋能农业!广播剧《农业“芯片”之种子奇遇记》正式上线
- (新春走基层)吉林“草莓小镇”新春不打烊
- 广东“星火贷”累计发放贷款超2500亿元
- 3月25日央行开展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沈阳: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推进打造抗战历史文化名城
- “情绪消费”悄然流行背后 年轻人积极寻求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