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古编制岗位“零应聘”,怎么破?
近日,“如何破解敦煌研究院招人困境”话题冲上热搜。据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晓刚称,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竟没有一人应试。此后,多位受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敦煌偏僻的地理位置、严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较低的薪资待遇等因素,让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
有受访者明确表示,“钱没给够、上升的途径不明确”。尽管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岗位逐年增加,却鲜少有人问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公开发声表示,人才在任何行业都是其发展的根本,考古自然也不例外。提升考古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抓人才培养。曹斌副教授还表示,希望用人单位可以放低“本科门槛”。
近年来,考古热、文博热热度攀升,“敦煌”“三星堆”等已成为新晋网红IP。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考古编制岗位却无人问津。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了我国文保人才紧缺的现状。敦煌考古编制岗位空缺、人才断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招聘要求必须要“双一流”或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年龄35岁以下。事实上,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一直是门槛较高的专业,对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而敦煌学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和敦煌学理论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从业者必须拥有对口的专业基础。
考古专业的人数较少,也是造成“零应聘”现状的原因之一。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676分考入北大,“爆冷”选择考古专业,再一次反映了高校“招生难”的现实问题。相对于高校里其它热门学科,在很多人看来,实习难、就业环境艰苦、方向专一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生选择考古专业的阻碍因素。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敦煌地处西北,位置偏远,相对许多大城市来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差距。高校毕业后,优中择优的年轻人更加向往大城市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环境艰苦、招聘门槛高,加上较低的薪资待遇,种种因素让专业人才对考古编制这个“铁饭碗”望而却步。
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发布,未来5年,山西省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有研究院工作人员认为,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要打破考古编制遇冷、人才断档的局面,找准背后原因是关键。人才为什么不愿意来?来了能不能留得下?这些细节问题仍待厘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提升,中国考古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开启一个学科发展的时代。新时期考古发展的需要则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到痛点,精准施策,在谈坚守与奉献之前,不妨先做好功课,切实考虑到专业人才的切实需求。
要稀缺人才,不仅要谈理想抱负,也要谈实际待遇。良好的发展环境,方能让考古情怀不是负担,更能让实际的待遇冲淡环境的艰苦。如若不能降低学历门槛,就要在待遇上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让付出和实际回报成正比。如提供适配的发展空间、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与职位匹配的薪资待遇等等。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破解考古招人难的问题。(文|孙岱)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京藏企业共同探讨西藏营商环境优化
- 江西省丰城市:几代血防人“死磕”血吸虫病
- 突遇踩踏事故应如何避险自救?
- 陕西:“铁路+旅游”催热“文旅夜间经济”
- 强降水侵袭赣北 鄱阳湖可能发生警戒左右洪水
- 国庆假期73.3万人次从上海各口岸出入境
- 印度喜马偕尔邦暴雨死亡人数增至71人
- 在上海,与白蚁拉锯
- 鱼跃龙腾迎新春,甲辰龙年舍得生肖酒限量发行
- 不同角色,同样本色 宝马已连续11年在中国递上可持续发展“答卷”
- 2024年春运川渝黔三地预计发送铁路旅客4800万人次
- 意大利一水电站发生爆炸 已致4人遇难
- 广东防风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 韩国警方正考虑扣押搜查尹锡悦官邸和通信记录
- 时间定了?美媒:拜登将正式宣布竞选连任美国总统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
- 西藏电力今冬为1699所高海拔学校、27万在校生实现电采暖覆盖
- 云南怒江老姆登茶从“云”中来香飘茶博会
- 河南济源多次拍到华北豹影像 数量9至13只
- 我爱我家2023全年营收120.9亿元,服务效率双提升助力稳健发展
- 热门推荐
-
- 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日阅兵首次夜间彩排
- (寻味中华 | 文博)乘“移动博物馆”一日看尽长安花
- 经营旅行社业务需要取得许可证
- 安徽黄山:百名琴童游徽州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数字赋能煤炭交易 助推全国煤炭统一市场
- 台湾青年“黄土地”上秀脚法:始于足球,不止于足球
- 河北定州:特色养殖助振兴 鸵鸟“鸵”起致富梦
- 美方应立即停止违背科学的反智闹剧
- 最帅校车!这群孩子坐着火车上下学
- 今年前11个月山西省进出口总值1595.8亿元 贸易顺差370.7亿元
- 丽江:旅游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 2022湖南旅博会启幕 科技赋能激活文旅消费新热潮
- 智库:欧洲2022年军费开支达到冷战以来最高水平
-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累计引进840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 科技合作结出产业“硕果”
- 中华遗嘱库公布“十大旧改典型案例”
- 小龙虾上脸 脸谱面膜大热
- 中疾控:家中有老又有小 应加强三项呼吸道疾病防护措施
- 评论:“搭子社交”可以有 “亲密伙伴”不应无
- 非直播业务增长显著、新驱动引擎逐步形成,斗鱼转型成效初显
- “国际马戏金牌秀”暑期驻演京城 中国杂技团揽第十只“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