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春节传递乐观情绪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7日文章,原题:“动态清零”结束后首个春节,中国消费市场迅速回暖 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措施以来的首个公共长假过半时,国内旅游热门景点被人潮淹没,出境游预订量增多,影院人气火爆。这与以往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鉴于中国卫生部门表示住院新冠感染者数量已在1月5日达到峰值,而且去年家庭的银行存款增加逾2.5万亿美元,一些经济学家预计,消费复苏将支撑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作者Stella Yifan Xie)
彭博社1月28日报道,原题:中国正像新冠病毒不再存在那样过年 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电影院挤满观众,烟花照亮夜空,中国各地尽情欢庆农历新年。这种乐观情绪对中国经济和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好消息。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随着许多人争相奔向景区、观看烟花表演并涌入餐馆和酒店,被压抑的需求正得到释放。”
中国重新开放的速度无与伦比。一个多月前,因疫情街道上曾一片寂静。如今人们似乎已翻过这一页。中国疾控中心本周发布的报告显示,在院新冠死亡病例较峰值下降79.0%。尽管一些地区的极端天气导致交通状况恶化,但许多人对新冠病毒感染浪潮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毫不畏惧。携程称,(今年春节)旅游订单总量较去年春节增长4倍。
重新开放的喜悦也和头痛的事交织在一起。在迪士尼乐园一日游期间,与家人在上海团聚的卡萝尔·龚(音)被人群淹没,在寒冷的天气中等待1小时才入园。即便如此,她仍觉得这值得,“人们开始放松并享受生活。”
2023年春节档总票房收入已超过去年同期,一些景点不得不限流。酒店消费支出同比增加8成。呈现上升趋势的消费有望引领中国经济反弹。
对几年来首次享受不受限制返乡之旅的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团聚。来自浙江省温州市的凯瑟琳·周说:“我正用这个春节弥补过去3年来错过的所有团聚。”(作者Jinshan Hong等)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27日文章 疫情前,莉娜·张(音)每年都从奥地利回到中国北方城市保定看望父母。随着开启3年来的首次返乡之旅,张做好了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准备。但对42岁的张及其家人来说,现实是一次安静且相对轻松的正常过年经历。食品店和农贸市场内人头攒动,她开玩笑说:“似乎很难被感染。”
随着假期推进,乐观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对疫情的担心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者克里斯蒂安·谢泼德等,丁玎译)
(环球时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瓣瓣同心|协同发展释活力 京津冀人才流动搭上“快车道”
- 多款生态新品发布 李杰:我们在技术上的投入上不封顶
- 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寻健康旅游产业合作新机遇
- 中国游客免签入境泰国停留时间不超过30天
- 昆明斗南:璀璨夜经济绽放“亚洲花都”魅力
- 台湾海峡中部发生3.5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Made in Singapore”在穗推广 新加坡旅游局展现狮城多样精彩
- 说“大人话”的孩子成赚钱工具
- 国际媒体人采风广元:看蜀地奇观 品蜀道文化
- 服务上海“新市民”,国寿寿险这样做!
- 海南自贸港今年全面完成封关软硬件建设
- 陈甬军:中国经济“以进促稳”重在创新引领形成新质生产力
- 逆行刀山火海的拳头尖刀——记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
- 马来西亚举办HSK中国留学就业展
- 跳出温泉池 地热产业如何“沸腾”有待各方共同探索
- 近期全国疫情日趋平稳 总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 火车票“撞座”,撞出了哪些问题
- “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东盟商界人士看好经贸合作前景
- 尼泊尔驻拉萨总领事馆举行2024年尼泊尔国庆招待会
- (八闽千姿)一尊千年黑面妈祖像,牵出两岸“乌石妈祖情”
- 热门推荐
-
- 蓝皮书称,去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益整体提升
- 甘肃嘉峪关“接诉即办”纾民困:提城市温度搭建“连心桥”
- 加拿大邮政工人展开全国大罢工
- 中国财长:积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 巴勒斯坦总统称将赴加沙 停火谈判延长1天
- 今年以来入境泰国外国游客数量超过2200万
- 清明假期北京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达2168万人次
- 驾驶“威龙”振翅海天 ——记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
- 劳动节到工地搬砖,是种什么体验?
- 【地评线】有声漫评 | 青年夜校,点亮年轻人的夜生活
- 中消协呼吁:加快完善预付式消费领域相关立法
- 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有了“施工图”
- 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
- 哈尔滨市东三环快速路通车 填补高寒地区专项建设领域多项技术空白
- 风雪再大,有他们送你回家
- 旅客突发晕厥抽搐 南航乘务组快速处置转危为安
- 年味儿渐浓 “气氛担当”年宵花销量上来了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达2.3亿人
- 第26届中国冰博会天津举行 汇聚450余家中外冰淇淋企业
- 第六届进博会英国推介会举办 英机构期待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