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进博会英国推介会举办 英机构期待加强合作
中新社伦敦5月26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当地时间5月25日下午,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介会在英国伦敦举办。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包玲出席推介会并表示,中国将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必将为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带来更多新的合作机遇。进博会是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窗口,期待更多更有特色的英国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刘福学表示,举办进博会,是中国推动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我们对实现进博会“越办越好”充满信心,因为中国有政策、有市场、有环境、有平台,越来越多的优质国外商品和服务搭乘进博会快车进入中国市场。期待英国机构和企业继续发挥优势,组织更多优质展客商参展参会。
英国中国商会会长、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行长方文建指出,中国银行作为进博会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招展、招商、贸易对接等工作,帮助和见证了许多全球企业通过进博会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新机遇。伦敦分行将继续为包括英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客户提供支持,为参会企业提供最精准、最优质的金融服务。
英中贸易协会公共事务执行董事贝特尔森表示,英中双边贸易持续增长,英中之间要深化合作、加强对话并开展活动。进博会为英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和支持,协会一直致力于英中企业经贸对接,将组织更多会员企业参加第六届进博会。
励展全球业务发展总监戈登说,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励展关注的重要市场之一,励展将会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也期待在未来加强与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展览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英中贸易协会、汇丰银行、Ekman Recycling Limited、Global Consolidated Contractors International Ltd、Top S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td等5家机构和企业与进口博览局签署了第六届进博会合作意向书或参展合同。
本次活动由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主办,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英国中国商会、英中贸易协会、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中远海运(欧洲)有限公司为支持单位。英国当地商协会、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共200多人参加本次活动。(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南航C919成功首航广州至成都天府航线
- 沪苏湖铁路全线箱梁架设完成 通车后上海至湖州仅需40分钟
- “贝碧嘉”袭沪:已转移安置37.7万余人 多条地铁线路将停运
- 台胞:冀望学到大陆乒乓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精髓
- 脑机接口设备植入人脑前景如何?
- 中新健康|全国爱肝日:从肝硬化到肝癌只有“一步之遥”
- 8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249元 下调110个基点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
- 违法代言保健品广告 演员潘粤明被罚25万余元
- 新疆阿勒泰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联合开展严寒天气下冰面救援演练
- 加沙卫生部门: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35386人死亡
- 浙江:东阳籍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回乡“寻根”
- 特朗普集会事件枪手为注册共和党人 政治倾向尚不明确
- 12月1日起全面开通!事关长沙住房公积金提取,最新发布
- 中国针灸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上海成立
- 在差异化绘画实践中,“静之情境”让不同维度艺术语汇相遇
- 又一家造车新势力即将登陆美股,毛利率仅次于特斯拉
- 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
- “老年旅行团”,困在低价里
- 中英高校圆桌会暨“欧洲翻番”倡议英国启动仪式举行
- 热门推荐
-
- 中国气象局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
- 《夏花》热播:都市情感剧的新审美之“花”
- 两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 布鲁塞尔“茶和天下”主题展揭幕
- 中新网评:续写正能量故事,坚定前行
- 川青铁路构筑民族经济共荣新通道
- 多国学员宁夏求取“治沙经” 助力荒漠化防治
- 赓续历史文脉 确保“文献足以征之”
- 专家称“不倡导公众长期佩戴口罩”引发关注 中疾控回应
- 尼泊尔媒体团赴玉树交流:以 “小而美”促“心相通”
- 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 “满格电力”守护新疆独库公路美景
- 中国首个水运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运营周年 进出口额1.14亿元
- 北京中心城区4月7日进入飞絮期 首个高发期预计12日起出现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上海电气探寻绿色发展路径
- 北京市PM2.5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
- 平台定价应更公开透明(百姓关注)
- 以高官回击拜登涉司法改革争议的言论:以色列不是美国旗上另一颗星
- 5月乘用车零售同比环比双增
- 专家学者齐聚太原 助推“晋祠学”基础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