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健康观察)
《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2023-2024)》发布
以健康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健康观察)
日前,由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红漫主编的《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与施策(2023-2024)》(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
蓝皮书历时2年成稿,收录了25篇研究论文和报告,重点探讨了我国健康老龄化研究与施策近年来的发展热点、核心特征以及未来走向,以理性、实践视角,全面而深入地探索健康老龄化新路径。同时,蓝皮书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为主题,剖析了积极应对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具有可操作性、可落地性的政策建议。
全面、客观地认识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世界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预计到2030年,世界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4亿人,比2019年增加34%;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21亿人。
人口老龄化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底,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96亿人,占总人口的21.1%;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8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5亿人。“这种人口结构的转变需要高度重视,精心规划,认真谋划建设相应的医疗保健和社会系统,以支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享有的福利。”王红漫表示。
“我们应当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人口老龄化呢?我的观点是幸福中的忧虑和快乐中的烦恼。”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说,“我们既要看到人类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全面、客观地分析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目标和任务,不要将人口老龄化看成一种负担,更不要希望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而应当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意义,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积极向上和乐观进取的心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矛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
实践证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民生越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越优良,人们的健康状况就越好,生命周期就越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越突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可避免也不可扭转。世界上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都比较高;而经济不够发达、生活贫困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则比较低。
对此,蓝皮书提出,健康老龄化,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是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顶层战略举措,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健康老龄化,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有机结合,两者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高强说。
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强化保障措施
当前,为推进健康老龄化工作,各地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强化健康促进,提升老年人主动健康能力、强化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强化保障措施。
比如,蓝皮书收录了北京市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实践案例。北京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王小娥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坚持“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发展理念,以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主要内容的公平可及、综合连续、覆盖城乡、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关口前移,注重预防,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能力。一是聚焦老年人失能早期预防。在全市开展失能健康管理项目,截至2023年底,累计筛查重点老年人32.4万人次。
二是聚焦老年人口腔健康。在全市试点开展老年人“口福”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为6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口腔健康检查。
三是聚焦老年人心理健康。选取全市70个社区(村)作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
四是聚焦落实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187万人。
此外,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将体育健身融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照护康复、精神慰藉之中,以健康促进的服务方式,对老年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覆盖的、分层次健康服务与管理,形成“体育+医疗+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
黑龙江则大力推进老龄化中医康养模式,构建中医药特色康复标准,设立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机构,大力推进“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工作,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养老路线,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中国北方中医药养生目的地。
健康老龄化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在蓝皮书中,高强著文表示,当前,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应当研究有效对策积极化解。
有观点担心老年人医疗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健康养老行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水平。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重要的措施。”高强说,“长寿应当是健康的长寿,养老应当是健康的养老。健康养老,不仅要关心现在处于健康状态的老年人,更应当关心已经失去健康的老年人。有关服务机构应当组织老年人参加健康养老行动,努力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能力,不失能或者晚失能,尽量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使这些老年人有尊严、有质量、有心情、有乐趣地享受养老生活,以减轻国家和家庭的负担,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举措,推动健康老龄化向深度发展,既有对“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宏观部署,又有对关系千家万户的老年人健康福祉方方面面工作的具体要求。“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老龄化趋势、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之背景下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对老年人群需求的系统化、多向度考量。”王红漫表示,当前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展现了许多新的发展面貌和趋势,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管是广为人知的“9073”“9064”,还是“99”养老服务模式,都显示居家养老在其中占据主要比例。供给侧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医养和康养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与服务项目相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网的建设,成为更好满足老人居家服务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方向和着力点。
其次,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数字时代的来临高度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为探索构建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提供更多契机,不仅在工具和技术层面丰富了照护的内容、方式和手段,还在深层次的价值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新的互动。
第三,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和提供多样化服务相结合,政府、社会力量和公益组织多元供给服务,服务提供商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线上平台、线下服务、智能产品相结合,智慧养老、智慧适老、智慧康复、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等多领域多层次多场景渗透。
本报记者 卫 庶 熊 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伊朗发布调查报告 称已故总统莱希直升机坠毁系“天气原因”
- 促进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2024浦江创新论坛将举办两场全球大会
- 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川南滇北福建等地仍有分散性局地强降水
- 胡塞武装称袭击英国船只并击落美军无人机
- 强冷空气持续发威!中东部迎显著降温 台风影响浙闽沿海
- 三峡库区重庆段柑橘年出口量跃升至7500吨
- 陕西省“秦乐购·享美好生活”五一消费促进活动启动
- 中国自主品牌内燃机车“走向非洲”
- 黄山、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合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
- 【数读】南水北调这十年
- 2023 IAI国际设计节年度盛典在厦门举办
- 湖南祁阳:新农人巧用“新农具” 助农产品“出山”
- 康定斯基的“视觉音乐”
- 8代人修了半个北京城,“样式雷”给今天留下什么
- “汽车城”长春发布新线路展示汽车工业壮丽发展史
- 美国会预算办公室:6月上旬美政府面临违约重大风险
- 福建开展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
- 上海推出“高校迎新返校专区”助力开学季学生顺畅返校
- 清凉经济作引擎 湖南沅陵玩转水“魔方”
- 上海市台湾同胞第十一次代表会议举行
- 热门推荐
-
- 普京:将批准新版俄罗斯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 “农创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 应急车道到底应哪些“急”? 该如何正确规范使用应急车道?
- 中年生活方式健康或晚十年患慢性大病
- 调查: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8本
- 中国试点开放信用监管数据 便利境外来华人员移动支付
- 人工智能可否成为“作者”
- 第四届中国先进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长沙开幕
- 哈媒: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往来航班数量增加
- 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在京举办 探讨前沿技术与商业落地
- 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称打死打伤多名以军士兵
- 山西探索38种经营模式 促森林资源提质增效
- 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奏响《华沙旋律》
- 巴方官员:加沙超5500名儿童在本轮冲突中死亡
- 一季度中国五矿归母净利润大涨124.8%
- 文化中国行丨“守城人”:为后代留下长城的样貌
- 宁夏头茬枸杞迎来采收季
- 中新教育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揭牌 推动药学跨学科交叉研究
- “数字经济”成山东 “两会”热词 代表委员为打造“数智生活”献策
- 新线“首秀”、“高铁成环” 交通建设助力暑期旅游市场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