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CT检查增加患癌风险”
时本
近日,“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增加43%”冲上热搜,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之一。做CT是否会给人体带来患癌风险?这句话又来自于何处?3月12日,上海市肺科医院放射科主任史景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说法来源于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史景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做CT就会患癌,因为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即可视为安全,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额外伤害。(3月13日澎湃新闻)
假如仅从字面上理解,读者就可能掉入数字陷阱当中,以为既然多做一次CT检查就增加43%患癌风险,那么多做几次CT检查,患癌风险岂不就要接近于100%。在对癌症存有恐惧心理的情况下,这一说法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一些人甚至会将其信以为真。事实上,真相远非如此。
患癌风险和患癌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倘若混淆两者,就极易被这句话所误导。患癌率增加43%是可怕的,但患癌风险增加43%,就不值得过于担心。患癌是诸多综合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单次行为的风险通常处于很低的水平,或许最多只能用万分比来论。假设单次行为的患癌风险为十万分之一,那么,即使风险增加十倍,仍有万分之一。可以看出,做一次CT增加43%的患癌风险,这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对个人的身体影响很有限。
辐射对人体有害,但也需要根据剂量科学分析。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报告称,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时没有观察到肿瘤发生率升高的现象,这意味着100mSv是一个界限,日常医学放射检查达不到该阈值,致癌率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对于做CT检查,不能抛开辐射剂量谈患癌风险,假如总辐射量和单次辐射量均在安全范围内,做CT检查就是安全的。更何况,生活处处有辐射,比如手机和电脑屏幕可产生电磁辐射、乘飞机在高空则可受到宇宙辐射等,而一年一次或两次X线和CT检查产生的少量辐射,对人体健康几乎不会产生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任何患癌风险都值得重视,也都应该尽量避免。当前过度检查在一些医院还比较普遍,不仅医院存在超适应症做CT检查等现象,而且不乏有体检机构将CT检查纳入常规体检,作为普适性检查项目来推广。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只有严格按照适应症做CT检查,并尽量控制检查次数,才是正确的做法。
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是近年来医改的一项重点工作。CT检查收费较贵且具有一定的辐射,因此更要减少重复检查的次数,甚至应该作为医院之间结果互认的优先项目。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话题“医院检查互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登上微博热搜榜,说明民众对这项医改充满了期待。假如CT检查结果互认能够得到更好落实,不仅可以明显缓解由于过度检查导致焦虑情绪,而且看病也将变得更加便宜和便捷。
CT检查在诊断疾病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不容低估,民众切莫受到这一话题的影响,进而连必须做的CT检查也不敢做。目前医疗设备的精密度越来越高,辐射等危害也越来越小,应该理性看待CT检查的作用与风险,做该做的检查,同时避免过度检查。不妨以此为契机,让包括CT检查在内的大型检查更趋科学合理,也让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能够加速推进。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3国际茶业合作发展论坛助力中国茶与世界“双向奔赴”
- “非遗传承,匠心筑梦” 青海热贡唐卡艺术亮相天津
- 泰国北柳府一小型飞机坠毁 机上载有5名中国籍乘客
-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开幕
- 以人为本,用心为民——兴业银行信用卡构建金融消保新生态
- 17名北京鼓楼“志愿鼓手”脱颖而出
- 辽宁省发生强降雨过程 水利部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 哈萨克斯坦外长将出席第78届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
- 飓风“海伦妮”致美国至少166人遇难
- 工程病毒诱使致命病原体自我毁灭 有望治疗抗生素耐药性感染
- 龙潭长江大桥钢桥面铺装施工启动
- 字变大、可扫码 药品说明书“转型”适老化
- 富达国际调研:中国内地和新加坡的在职人员对短期未来最为乐观
- 两男子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潜逃19年后终落网
- 广东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次联合举办文物展
- 第五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开幕
- 第七届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超800亿美元
- 宁夏将13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
- 文化中国行|遇见小而美的乡村博物馆
-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柏林举行
- 热门推荐
-
- “杜苏芮”逼近 福建宁德台风暴雨预警双提升
- 一图解读:红海危机之下,中欧班列如何扮演稳定运输“担当”
- 中国信通院发布“2023云计算十大关键词”
- 要颜值也要内涵 中式草本饮料成秋季养生新潮流
- 2024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见证中国时尚力量
- 嵌入式养老值得期待
- “双节”前 广西友谊关口岸瓜果飘香通关忙
- 巴黎奥运会背后的“广东制造”
- 乡贤不“闲”——追梦家乡 情系“浙”方热土
- 首饰设计劲吹“国潮”风 年轻人“购金热”悄然兴起
- 系列短视频《听见这片海》即将收官 打造海洋文化的“福建读本”
- 中国专家推广分享中国标准 助力非洲血吸虫病防控
- 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 设计周永久会址揭牌
- 中秋假期中国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预计将达180万人次
- 西藏民航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700万人次
- 特朗普集会枪击事件枪手身份确认 为一名20岁左右宾州男性
- 西藏海拔4400多米康马县甜瓜、西瓜丰收
- (经济观察)住房“以旧换新”须算清“三笔账”
- 为家暴中的受害人织起安全网
- 秋天重在补肺 多吃点土豆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