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促使动物改变行为 寄居蟹学会用垃圾作壳为“家”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张佳欣
塑料废弃物及其他垃圾正在淹没世界各地的海滩。令人惊讶的是,寄居蟹已经适应了这一环境,并开始“换房”。最近,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首次发现,这种行为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现在大多数陆生寄居蟹物种正在使用瓶盖、灯泡、塑料杯等垃圾作为它们的外壳。
波兰生物学家分析了科学文献和在线视频,发现了386个甲壳类动物以垃圾作为“庇护所”的实例。这些视频展示了全球发现的16种寄居蟹中的10种,横跨从非洲到中美洲的热带地区。
“我们刚刚证实,世界各地的寄居蟹都在使用人造材料作为自己的家。”该研究主要作者、波兰生物学家祖赞娜·雅吉洛说。
研究论文作者表示:“塑料是海洋废物中最普遍的元素,会对野生动物造成有害影响。”
一生都在为“房子”奔波
找“房子”并非易事。寄居蟹在一生中要做许多具有挑战性的决定,这需要高级的认知能力。尽管对寄居蟹大脑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学家已初步发现它们与其它蟹类的区别。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它们的空间感知和探索能力更强。强大的记忆力使它们能够回忆起壳的特征,这能为它们节省时间和精力。
与大多数蟹类不同,寄居蟹出生时身体柔软。它们生活在壳中,以此抵御捕食者,对抗水流和保持湿润。选择最好的壳对寄居蟹来说至关重要,但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寄居蟹会用眼睛评估贝壳,收集有关贝壳类型、大小和颜色的信息;然后,它们用腿和钳子探索贝壳的内部和外部,确保大小合适;随着自身长大,它们会丢弃原来的壳,寻找更大的壳来寄居。
寄居蟹之间也存在“换房”的连锁反应。为了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壳,寄居蟹会按大小排列,依次与其它寄居蟹交换外壳,就像跳蚤市场一样。研究还证实,它们能够记住以前栖息的“房子”。
天然贝壳缺乏或导致“换房”
寄居蟹为何用垃圾建造“住房”仍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一种可能性是,天然贝壳的缺乏以及水生栖息地中越来越普遍的塑料垃圾迫使它们这么做。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980年至2020年间,塑料产量激增900%,每年超过5亿吨。许多塑料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而不是被回收。
研究人员认为,寄居蟹每12—18个月换一次壳,所以需要努力寻找天然的保护来源。由于腹足动物数量减少,它们选择海蜗牛壳作为“住房”的可能性也会减少。
研究团队还发现,携带更重的天然贝壳需要更多能量,而塑料相对较轻,其气味有助于吸引伴侣。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寄居蟹似乎会被塑料释放的化学物质所吸引。
数据还表明,85%的寄居蟹在“换房”时选择了塑料,通常是白色或黑色瓶盖;其余为金属、玻璃以及这两种材料的组合,各占5%左右。
人造“房子”对进化影响尚不明确
然而,塑料“房子”对寄居蟹来说可能是危险的。与天然贝壳相比,塑料废物往往更亮,并且可能与背景形成更鲜明的对比,使寄居蟹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此外,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2019年,科学家在印度洋上偏远的澳大利亚领土科科斯群岛海岸发现了4.14亿件垃圾。他们分析了这些废物对该地区寄居蟹的影响,发现超过50万只寄居蟹爬进瓶子等物品中,被卡住并死亡。
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报道,2021年,研究人员发现废弃轮胎也会导致类似结果。报道称,寄居蟹会从废弃的贝壳爬进废弃的轮胎中,以寻求庇护或食物。然而,它们最终却因为无法逃脱轮胎内部的弯曲壁而饿死。
美国趣味科学网也在报道中指出,几千年来,人类通过驯化过程有意改变了动物的行为。自然动物种群中任何意外的行为变化都可能令人担忧。塑料污染只是人们改变环境的方式之一,这是迄今为止报道最多的海洋环境污染。动物行为也受到其他形式污染的影响,包括微塑料、药物、光和噪音,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和海洋酸化。
虽然调查寄居蟹对塑料废物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某些影响及带来的后果,但它并没有表明动物将如何适应人类世。在这个时代,人类活动一直在发生变化,对地球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人造“房子”为寄居蟹铺设了新的进化轨道,还是说它们是人类世生态和进化的“陷阱”,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亮相兰州的新型动车组列车即将上线运营驶向“远方”
- 用外星人解决“鸡娃”矛盾? “莫扎特”这回折戟了
- 黑龙江:今夏平均气温同比高0.5℃、平均降水量同比多10%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闻喜绿梅园里好春光 特色产业以花骨朵助增收
- 应对“杜苏芮” 浙江多部门升级应急响应、发布红色预警
- 该不该取消网约车“一口价”
- 越共中央委员会同意越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黎明慨等人辞职
- 新华社权威快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推出
- “高原菜篮子”青海海东市: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 南京人的夏天是属于小龙虾的!
- 全国大部天气晴好 较强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
- 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开幕 释放多重信号为企业家“撑腰”
- “Z世代”画像中国|她怀揣着三代人的梦想,来到中国云南……
- 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广东海南等地部分地区将有雷暴大风或冰雹
- 报告:北京上半年日均新开26.5家餐厅 中餐品牌积极“出海”
- 茶界专家“中国红茶之都”共话“三茶统筹”促乡村振兴
- 西藏山南:“路校联手”精心培育“安全小卫士”
- 恒山脚下酒飘香:古法融今艺 老酒迎复兴
- 全球数据空间加速走向产业化
- 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0月北京平谷举办
- 热门推荐
-
- “第一袋钾肥”诞生后的65年 “中国盐湖城”寻求开拓新蓝海
- 菲律宾2月失业率为3.5% 失业人数降至180万
- 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 房地产新模式:何处破局
- 宁夏有望实现秋收“二十连丰”
- 我国近两年无霍乱死亡病例 这些途径可致感染
- 正在流行的“搭子”社交,年轻人情感需求新表达
- 争夺激烈,阵容豪华!谁拿到了朔尔茨访华团“登机牌”?
-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银发经济,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 河南多举措抢收夏粮 紧急下拨2亿元专项用于小麦烘干
-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三个月上升
- (聚焦海峡论坛)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执行长谢明辉:两岸加强交流合作大势所趋
- 治疗神经损伤创新方法问世 磁性纳米粒子创建三维“迷你大脑”
- 离开武打角色怎么突破 动作明星升级转型路难走
- 我与国家一起前行丨文化特派员:我在这里“种”文化
- 报告:积极扩大进口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 巴拿马一巴士坠崖造成至少33人死亡
- 湖南职业院校公益直播“小镜头”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 2025年春运出行总量和单日峰值或创历史新高
- 罚款500元!一男子在高铁上吸电子烟,涉嫌危害铁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