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这些“加湿”行为千万莫做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来了。许多人明显感觉身体不适,精神疲惫、食欲下降、皮肤油腻、虚汗不断……这难道就是大家常说的湿气重?
湿气到底是什么?
中医通过对四季变换的观察,总结出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表现。六气正常情况下,对身体不会有影响,但它们出现偏差、异常的时候,就变成致病邪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之为“六淫”。
湿气是六淫邪气中的一种,既是一种病因,也是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认为湿邪致病原因可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 即外感湿邪,多数是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处所致。
◎内湿 则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虚以致水湿停聚所致。中医上常说“脾主运化”,我们脾胃就像是一个保证水液代谢的“小马达”,将吃进去的东西变成正常的能量、水液,代谢到全身运化掉。如果“小马达”工作失常,就会导致水液代谢不循常道,积聚在人体内形成病理性的水,即湿邪内生。
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而且湿邪常兼夹风、寒、热邪,会根据不同体质转化为不同湿气,寒性体质往往转化为寒湿,热性体质往往变为湿热,让调理变得更加复杂。
夏季雨水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也会相应增大,湿热相蒸,导致人体排汗不畅。再加上有些人酷热贪凉、过食生冷,冷气内外夹攻,体内容易生湿,因此,夏季养生更应注重清热健脾祛湿。
“湿气重则百病生”是真的吗?
中医认为,湿邪重着、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侵入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阻碍气机,会出现头身困重、乏力、肌肉关节酸痛、浮肿肥胖、大便不畅等问题。
那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湿气重不重呢?一般来说,湿气重的症状在头部、舌头、皮肤、大小便、精神状态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头身沉重 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导致身体沉重、四肢乏力、头重如裹(头好像被湿毛巾包住一样)、容易困倦。
◎舌苔厚腻 中医认为,正常人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灵活柔软,颜色淡红,大小适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层,干湿适中。湿气重的人舌体胖大,两侧边缘可见齿痕,舌苔表面有一层油腻状的黏液,或感觉舌面湿漉漉、滑溜溜。
◎食欲欠佳 湿邪困扰脾脏,影响其正常运化功能,会使人表现出腹胀、食欲欠佳等。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长期便溏 湿气重的人往往会出现小便混浊,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等症状。
◎皮肤油腻 感觉皮肤、头发易出油,易爆痘,易长皮疹、湿疹。
这些“加湿”行为不要做!
◎贪食生冷 从内生湿邪的角度讲,贪食生冷、油腻、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在体内累积。
◎睡眠不足 作息紊乱易干扰脾胃工作节奏,且长期熬夜消耗气血,常常出现劳倦。中医古籍《脾胃论》提出:劳倦则脾先受病。脾病则水谷运化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水湿无法运化。
◎久坐不动 运动的缺少会导致身体机能的退化,特别是肺功能下降,“肺主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失常,体内湿气代谢不出去。
◎盲目进补 过食滋补食品或常年服用清热解毒(金银花,蒲公英等)之剂,会导致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司。
这些祛湿误区要注意
◎人人都需要祛湿?当然不是。前面讲到湿气正常时,不会致病,当然也就不用祛湿。每个人体质都不一样,如果随意祛湿,反而对身体有害。特别是津液不足、血虚、阴虚之人,不适合祛湿,会导致体质变得更差或者加重病情。
◎祛湿多喝红豆薏米水就好了?祛湿同样要辨证,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状态来选择方法。红豆薏米水有一定的祛湿作用,属于利水渗湿法,但主要对湿热症状比较有效。脾胃虚寒者,长期大便不成形、手脚冰凉、喜热饮者忌用。
◎祛湿就得多吃辣?在中医上,辣椒味辛,有温散的功效,让人发汗,的确可以驱散体内的湿气,但是这里所指的湿气是“寒湿”。对于“湿热”体质的人而言,吃辣椒不仅会加重湿气,还会出现长痘痘、喉咙痛、口腔溃疡等。
一般来说,“寒湿”者身体多有阳虚症状,平时较怕冷,舌质比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稍腻,口淡,甚至有口甜感觉;“湿热”者舌质红苔黄、厚、腻,口干口苦,大便黄臭、排便不爽,尿黄。
湿气重
怎么有效祛除湿气?
⒈清淡饮食
清淡、适度、均衡饮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不可一味追求减脂而拒绝主食,也不可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增加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从内生。
⒉适度运动
动则生阳,适量运动既可以激活一身阳气的运行,亦能出汗排湿。
⒊起居防潮
环境潮湿是造成外湿的主要原因,因此居住环境要避免潮湿,保证空气流通,“风能胜湿”,室内清爽、干燥。
⒋中医中药
中医常用的祛湿方法有利湿、化湿、胜湿、燥湿等,虽仅是一字之差,但对应在每个不同体质的人身上,用药方案就会不同。
当下夏季三伏时令,为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应用具有温热助阳作用的药贴,贴敷于人体特定腧穴,达到振奋阳气、条畅气血的目的,祛除体内陈寒固冷的宿疾,提高御病能力。
由于每个人病情、体质不同,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咨询相关中医专家,辨证体质后再决定能否贴敷、如何贴敷,不要自行随意贴敷,切不可将“夏治”变“瞎治”。
据武汉协和医院公众号 原创李华蓉 范恒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陕西铁路养修工:黄河桥上“踏浪人”
- 朝鲜成功研发可控火箭炮弹和弹道控制系统(图)
- 湖北基本形成新材料产业体系
- 超强台风“摩羯”将二次登陆粤西 广东转移群众超57万
- “冷门”不冷 “绝学”有继——走近热爱、研究简牍的青年人
- 科技打开老年教育“任意门”,能否弥合银发族的数字鸿沟?
- 专访《父辈的荣耀》总导演康洪雷:一部戏的味道
- “五一”假期北京60个重点商圈入账近百亿元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走进爱达·魔都号:中国的海上新名片
- 国内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累计输水量突破8亿吨
- 首套百兆瓦级全人工地下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开工建设
-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 青海临近两县尚未接到伤亡报告
- 中方祝贺伊拉克就任“77国集团和中国”2025年主席国
- 从“养老”到“享老” 中国银发族青睐组团游
- 癸卯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 纪念孔子诞辰2574周年
- 2024冬游辽宁系列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共赴冰雪之约
- “释道者”钱宁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黄精产品远销多国 重庆“小众”产业“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 山西汾阳发现一座北宋晚期砖雕壁画墓
- 热门推荐
-
- 韩媒:韩国电影《素媛》原型罪犯因违反禁令被判刑3个月
- 特朗普最新发声:自己的“右耳上部被一颗子弹击穿”
- 网暴“面具”背后,可能是缺乏媒介素养的孩子
- 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开馆:“一眼看千年”
- 近万艘渔船解禁出海!江苏、浙江等地开启伏季休渔后“第一捕”
- 内蒙古举办赛马节 松弛感溢出草原
- 兵变,雇佣兵的宿命?
- 属于昆虫的世界,奇迹无处不在
- 商务部召开外资商协会专场政策解读沟通圆桌会
- 北京医疗专家为内蒙古“星宝”健康“护航”
- 法国童声合唱团:“如果我去中国”梦成真
- 浙江公布高考分数线:普通一段线488分 二段线274分
- 中央气象台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 阜阳市监局回应315曝光劣质梅菜扣肉:正在跟进调查
- 马丁·雅克: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方法论
- 第136届广交会已有12.5万名境外采购商注册
- 2023微博文化之夜郑州启幕 云集百余名人掀起文化浪潮
- “康妮”加强为超强台风 浙江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台湾歌手张信哲向上海博物馆捐赠12件晚清民国服装
- 新疆呼图壁第四届冰雪风情节开幕 激活冰雪经济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