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身高1米6,却想让孩子长1米9 吃药长高 没用也没好儿
不少对孩子有“身高焦虑”的家长,陷入了纠结之中。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围绕孩子身高的生意五花八门;挤进医院的家长也不少。面对孩子生长发育尤其是身高上的学问,家长需科学理性对待。
▶门诊◀
指标正常也想打针
上午9时许,首都儿研所二楼走廊,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的特需门诊旁,站满了候诊患儿与家长。人们手中拎着文件袋、影像资料,甚至还有家长拖着行李箱赶来。诊室内,陈晓波正在接诊。她边和家长沟通交流,边检查孩子身体、翻看报告单据,手底下一刻不停。
“骨龄10岁,有点大了呀……”陈晓波翻开一张骨龄影像查看,面前的小姑娘还不到8岁,长得很是敦实。“您看她能长多高?”孩子母亲满脸急切,“我1米6、她爸1米76。”
“不矮了,孩子按骨龄预测身高是1米55左右。”“啊?这么矮。”母亲皱眉,“要是打生长激素呢?”
陈晓波摇摇头,解释孩子不是生长激素缺乏,身高在正常范围,骨龄增大主要与肥胖相关,建议回去清淡饮食,减减重,多做跳绳、游泳、摸高等纵向运动,动态观察,6月左右复诊,能自己长就自己长。
据悉,小儿内分泌科主要治疗与遗传、代谢性相关的疾病和内分泌的疾病。其中生长发育类疾病占较大部分,如矮小、性早熟等。记者看到,当日近半家长是围绕孩子“个不够高”来的,“生长激素”被家长高频提及。
轮到一位父亲时,他急躁地喊着孩子。男孩11岁半,身高1米5出头。陈晓波翻看着资料,告诉男孩父亲,孩子各方面指标正常,身高主要受遗传影响,稍微差些,但也达到正常范围。打生长激素可能有不良反应,效果未必很好。
▶心态◀
怕耽误宁愿一“赌”
临近11时,陈晓波赶紧喝了几口水。上午4个多小时接诊期间内,她忙得一次也没有离开座位。“其实现在根本就没那么多有问题的孩子,都当作有问题的来了。”
医生的经验如此,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长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宁愿“更主动”,也害怕耽误了孩子。
“我们当时是去境外打的‘生长针’。”玲玲妈妈说,女儿7岁时身高不到1.1米,在同龄人中算比较矮的了。考虑到夫妻俩身高都不算高,她平时就一直注意给孩子熬骨头汤、买各种钙片来补钙。后来,她带着孩子去打了“生长针”,那一年之中,的确长高了3厘米左右。
“家长就是这样,总担心孩子错过长身体的黄金期,宁愿赌一下。”玲玲妈妈说,除了熬汤、补钙,在她老家还流行在孩子青春期时,喝一些草药来增高,“男孩子变声时就可以吃,女孩子来月经了后也可以吃。”她说,很多家长担心的就是孩子骨骼闭合,再补救也来不及了。
现实中,也确实有个别患儿“来得晚了”。接诊当天,陈晓波就遇到一个觉得可惜的案例。当天门诊中,一位女孩已经超过13岁,月经来了近一年,身高仅1.46米。妈妈称,总听人说孩子手长脚长,哪能长不高?加上儿子也长到1米7多,就忽视了对女儿身高的关注。
“这就是个体差异,赶紧查个骨龄,看看骨骼闭合情况。”陈晓波立即开检查单,“月经都来了,可能没有多少空间了。”
▶市场◀
不少产品“保长高”
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焦虑,早已被很多企业和商家瞄上。医院的相关门诊火热,线上“拔高”类产品也五花八门,宣传天花乱坠,销量大多都挺不错。
在多家电商平台输入“孩子长高”,一些针对孩子增高、长高的产品就满屏“弹”了出来。记者发现,其中大多数是钙片类产品,有些是进口“成长肽”“成长素”,更有的则是“长高贴”“摸高跳器械”。在广告宣传中,不少商家都宣传产品对于长高的“神奇”功效——例如“突破遗传”“越吃越高”……
尽管多数增高类产品不是药品,并不能直接宣传治疗效果,但记者调查发现,与效果挂钩,几乎是产品宣传的“标配”,有的还打着擦边球。“8岁到18岁,保底至少高20厘米”等话术层出不穷。
产品五花八门,宣传天花乱坠,是否真的可信或有用呢?这让不少人心里打问号。一家可“签约增高”的商家表示,只要用一个疗程5盒,就可长高5厘米到15厘米,保底长高5厘米。而这款产品并不是常见的钙片或者其他,而仅仅是“贴在脚底对应的穴位,5小时以上就可以”。另一个“国家蓝帽认证”的“生长肽”,客服在展示的资料图文中,保健食品注册批件上的批准文号和放大展示的文号并不一致。而在相关网站查询,也未能找到该款保健品的批号。
▶提醒◀
及时监测切莫焦虑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该来看医生呢?最简单的,看生长发育量表,身高位于表中最低限外的视为异常。从动态数据来看,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则可怀疑为生长发育迟缓。
由此,家长应为孩子做好生长发育监测,熟知几个阶段指标——婴儿出生平均50厘米,到1周岁长到75厘米。1岁至3岁左右,每年约长8厘米至10厘米。三四岁到青春期前,每年应长约5厘米至6厘米。青春期,在3年至5年期间内,男孩约长28厘米,女孩约长25厘米。家长应三个月到半年给孩子测一次身高,及时发现生长缓慢或提前发育迹象(女孩小于8岁,男孩小于9岁),要尽早前往医院诊断治疗。
很多专业医生不推荐家长贸然尝试市面上的增高药物、器械等。要警惕短时间内增高,影响到终生的身高。如果骨骼闭合,也就基本不会再长高了。正规医疗机构会通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寻找病因,营养不好就改善营养,经常生病就改善体质,确实是生长激素缺乏,要及时替代治疗。
对于孩子的身高,应有“重视但不要过度关注”的科学态度。本来是正常的范围,家长都觉得“太矮”,这种焦虑没有必要,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面评价,不是仅仅看身高。如果家长自己1米6,希望孩子长到1米9,那是吃什么药物都办不到的。生长激素是一种药物,不能当作美容产品。不如用平和心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增强体质,多运动,动态观察更重要。
本报记者 李松林 魏婧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禁止制售纸钱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 油茶产业如何做大做强?专家和从业者湖南祁阳“开良方”
- 首届中塔职业教育论坛举行
- 博雷利“接棒”延续欧洲“访华热”
- 比旺季低75% 淡季买机票如何更省钱
- 今年前十月广东电网完成电能替代电量超332亿千瓦时
- 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32457亿美元 环比升0.62%
- 去年我国实施消费品召回逾七百次
- 浙江乡村观察:“沉睡”的土地如何“活”起来?
- 我国汽车产销首次突破3000万辆 创历史新高
- 泰国预计一季度入境游客将达600万人次
- 朱佳莉:和诗以歌 传承经典
- 春运最后一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16063.6万人次
- 建设银行实现“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线上渠道再升级
- 国际学生参访团走进山东沿黄城市 领略各地发展风貌
- 湖南东安“小瓜果”种出“甜日子”
- 受地震影响 宁夏银川老城区开展疏散及排查工作
- 中缅边境云南德宏发放首张“五星卡”
- 因路而兴 交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篇章
- 联合国前高官:取经“美丽中国”,共建“美丽世界”
- 热门推荐
-
- 重庆发布预制菜生产经营新规
- 伊朗德黑兰多地传爆炸,以军:发电厂系袭击目标之一
- 农工党党员云集浙江杭州 共论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 印尼总统佐科吁各方支持印尼主流媒体发展
- 《“丝路电商”合作发展报告2016—2023》发布
- “低空+”腾飞 迎来商业化前夜
- 突发!俄罗斯又一州进入紧急状态
- 600多件(套)展品呈现气象万千的中国非遗保护实践
- 春晚等着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成首次彩排
- 农业农村部:短期内生猪价格缺乏大幅回升基础
- 洪都拉斯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 暑期出游需求旺盛 南铁已发送旅客超千万人次
- 洪水泉清真寺:河湟地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生动写照
- 最高分辨率单光子超导相机问世 可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及天文观测等领域
- 林俊杰舞蹈片段被恶搞 律师:恶意二创者涉嫌侵权
- 国际锐评丨毛伊岛大火能否警醒美国政客?
- 乡约福建:秋季“村晚”庆丰收 山水福地风情浓
- 沪杭航班开通一个多月后“停飞”
- 一艘外轮在山东蓬莱海域搁浅 13名遇险人员获救
- 韩国法院对前防间谍司令发布拘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