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药学院发布突破性研究成果:非生殖细胞或可产生生命
清华药学院丁胜团队发布突破性研究成果:非生殖细胞或可产生生命
清华大学药学院丁胜团队研究发现三个小分子组成的化学药物可以定向诱导并培养出小鼠的全能干细胞,证明了从体外非生殖细胞产生小鼠全能干细胞进而产生生命的可能性。这一研究成果6月21日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引起关注。
对于这项研究成果,清华大学官方微信指出,“在未来,不止像小说中孙悟空身上的毫毛,动物身上的血液、皮肤等任何一处体细胞,都能通过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进而‘用药’后成为能够独立形成生命的全能干细胞。”
这项研究成果是如何发现的,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未来有哪些应用场景?就这些问题,记者对话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丁胜告诉记者,这项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全能干细胞的诱导及稳定培养,只是打开“毫毛变猴”这扇门的第一步,之后可以以它为起点做更多的研究,探索生命产生的过程,“希望围绕生命产生的起点做更多的工作。”
谈 研究意义
最重要意义是实现全能干细胞诱导及稳定培养
新京报:在你看来,这项研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丁胜:在此之前,全能干细胞是通过生殖细胞产生的,这样的一个路径是自然界存在的、进化来的系统。不通过这样的一个路径,怎么产生全能干细胞呢?我想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实现全能干细胞的诱导及稳定培养。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之后就能以它为起点,做更多的研究。
新京报:有这个研究成果做基础,未来的研究方向会是怎么样的?
丁胜:从我们的角度而言,我们要理解这个起点,通过这个起点的操作,研究生命产生的过程。我认为这个是我们应该聚焦的地方。
大家通常对再生医学、组织器官的修复这些概念很熟悉,这些是过去几十年大家很容易接触到的、很容易去想象的应用场景。我觉得这部分会有人去做,也一定会有相当多的进展,也会有它的意义。但是就我们团队而言,我们还是想围绕生命的产生和这个起点去做更多的工作。
新京报:这项研究的应用会体现在哪些地方?
丁胜:像几年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它的应用场景其实非常多,很多后来出现的应用场景也不是当时能想象到的,或者当时就能实现的。不好在早期对这么一个突破性的研究定义它能做什么,这需要整个科学界相关领域的人去发挥想象力。
应用的场景我只能举一两个例子。最简单的应用就是,研究这种全能干细胞相对于多能干细胞,在被操作、基因编辑、分化成特异的细胞方面,有哪些特色、区分度和优势。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新京报:这项研究与克隆技术有什么不同?
丁胜:克隆技术需要生殖细胞,需要卵子,而且这个技术本身是比较难的,不容易被使用。
新京报:会不会产生科学伦理问题?
丁胜:我觉得出现伦理方面的探讨是很自然的。伦理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它是有边界的。当科学技术和真正能够实现的事情边界被突破之后,肯定会涉及相关的伦理问题。人类社会不断出现着这样的场景,就是当你的认知、你的能力突破了边界,它就是会涉及相关伦理问题。伦理的边界也不是不变的,当然,有些核心的价值观是几千年来一直维持的。
首先我们当前的工作不涉及伦理问题,因为它不涉及实践操作。未来如果涉及了伦理问题,也有规范。干细胞领域从来没有缺少过对于伦理问题的讨论,应该怎么判断,如何在伦理的框架下去做科学研究,在这个领域是有相当多的经验的。
谈 研究过程
实现“毫毛变猴”需要很多突破
新京报:成功研究出这项成果的关键是什么?
丁胜:第一,要有经验的积累,这个是必须的,要有足够的经验、足够的能力、足够的认知;第二就是要有投入,需要时间、资源、人力投入;第三还要有所谓的运气。三点聚焦碰撞,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新京报:用六年时间在干细胞领域做出这样一个突破,时间是长还是短?
丁胜:我个人认为算是短的,这样的研究二三十年不出结果也很正常。因为突破式的科学发现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预测不了到底问题在哪儿,在什么时间一定会有发现。当然,中间有认知的提高,因为不断地尝试,不断地验证科学假设,会发现先前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不断去修正。但到底它和真实还有多远,其实是不知道的。它不是渐进性的问题,是突破性的问题,是不能够被预测的。
新京报:清华大学官方微信提到了“毫毛变猴”,这项研究以后真能实现“毫毛变猴”吗?
丁胜:这项研究只是个起点,是打开这扇门的第一步。未来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要经历一系列的研究。
拔一根毛发变成一个个体,是一个很形象、很接近中国文化的理解,但要实现这样的场景,中间需要实现很多突破,我们要在一些规则下去检验、去尝试,需要非常多的时间。
新京报:网上有人说这个研究成果是诺奖级的,你怎么看?
丁胜:我个人觉得我们不去做期待或者做评论。这种重大的发现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旦有重大发现,后续的应用、认知,是会有很多人去做的。一定有很多人去使用它、认知它、推进它,才能够进一步想象它怎么被认可。
我当然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性的发现,确实能够使我们和领域内的人进一步做很多事情,重要性肯定是有的。得不得一个奖项的核心是研究是否确实是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重大发现,但是最终能不能得到,也有非客观的变量和因素,包括时间。
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做太多的自我想象,特别在这么早期的突破阶段。能有机会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已经很幸运了。
谈 科研
做科研一定要聚焦目标
新京报:中国目前的干细胞研究是怎么样的?
丁胜:国内对干细胞领域非常重视,科技部15年到20年前就把干细胞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曾经国家有5个方向的重大专项中,干细胞就是其中一个方向,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投入相对是比较大的。过去一二十年的积累,加上从海外引进人才,中国干细胞研究在国际上算是领先的。
新京报:你从2003年起就开始在这个领域做研究,当时为什么想进入这个领域?
丁胜:我最早是做化学合成,简单说就是创造一些分子。创造的这些分子能有什么用,是我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怎样通过分子去实现细胞的调控、实现再生。
当然再生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一百多年前就有生物学领域的大家、大师研究过这样的问题。这个尚未被解决、充满科学想象力的领域吸引了我,所以我才进入这样的一个领域。
新京报:你之前在国外研究了很多年,为什么想到回国发展?
丁胜:我先前主要是聚焦基础科学研究、科学发现和成果转化,这是我回国之前聚焦的方面。
2014年来清华,当时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做科研、做转化以外,还能够怎么实现价值。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赋能他人,让别人也能有条件有能力去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我自己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
创建一个学院,在这个过程中创建一些体系、一些机制,是一个有效的、合理的路径去实现这个目标。
新京报:回国创建药学院之后,你的身份变成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平衡这些角色?
丁胜:我觉得平衡是一方面,但是回国以后我主要的精力还是聚焦体系建立和管理,因为我回国后的目的和责任不是做科研。
科研是我感兴趣的,也是一直在做的,但是我的定位、目标不一样了,我的目标,更多是聚焦学院的管理、机制体制的探索。
不能说有多大的能量,就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聚焦。从实现目标的角度而言,完全平均分配时间和精力是不现实的,其实也是不应该的。
包括做科研也是一样,一定要聚焦科研目标,如果哪个都做,哪个都做不好,就变成一个投机的做法了。一定要聚焦地去投入,才能实现重大目标。
新京报记者 齐鑫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航天员是飘着睡觉?来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 医学专家上海开展公益科普 吁民众重视骨关节健康
- 罹患热射病后该如何维权
- 美国将于明年1月9日为前总统卡特举行国葬
- –
- 金正恩:美韩等势力欲升级朝鲜半岛局势到史上最恶劣的地步
-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执行总裁:中国在应对气候危机上的领导力和进展全球领先
- “鱼痴”父子保育长江“水中大熊猫”
- 山西2024年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
- 第一届银耳产业发展大会在福建古田举行
- 扫码支付已在国内发展普及 刷掌支付是否还有市场前景?
- 用心培土静待开花:江苏为科学家“勇闯无人区”提供“安心包”
-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芜湖铁画:以铁为墨锻丹青
- 洪森将卸任,接棒人是他?
- 技术支撑赋能 广西闯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壮乡路径”
- 世界粮食计划署:全球近4.2亿校园儿童获得学校供餐
- 山东“万人下乡”普农技 抓好春季田管保夏粮稳增收
- 打造透明书房监督孩子学习?专家:父母的不信任会影响孩子一生
- 从“打卡浅游”到“玩转黔南” 贵州黔南州文旅发展“黔景”无限
- 国际识局:入侵伊拉克二十年后,美国仍未关停“战争机器”!
- 热门推荐
-
- 暑期尾声迎学生客流高峰 广铁集团加开列车900余趟
- 2024年黑龙江粮食产量1600.34亿斤 连续15年位居中国第一
- 上海布局智能机器人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五一”假期前油价下调 加一箱油少花约3元
- “鼻吸能量棒”背后风险不容忽视
- 中新健康|反复眩晕就是梅尼埃病?如何避免老年时听力大幅受损?听专家解释
- 法国专家:美国运动员的药物滥用时间久程度深
- 严厉打击非法“代理退保”
- 专家:建议胰腺疾病高危患者50岁后定期筛查
- 江苏连云港灌河口海域两货船遇险 25人全部获救
- 朝中社:朴泰成被任命为朝鲜内阁总理
- 国家数据局:持续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 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
- 第三届赣南脐橙国际博览会开幕 签约项目投资额36.35亿元
- 渣打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前景 持续深耕长三角
- 说到美国经济 超过四成的美国人用了这个词!
- 百事公司参加2023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大会 分享循环经济践行新思路
- 2024春夏上海时装周开幕 主秀场上演“春夏天空”
- 浙大学子床板下留言“好好学习” 23年后成就励志故事
- 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将携三场大戏为申城戏曲舞台添赏心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