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蚂蚁必须生存在蚁群中?
单细胞测序技术解密蚂蚁帝国 为什么蚂蚁必须生存在蚁群中?
看似不起眼的蚂蚁,已经在地球上存活1.4亿年,曾与恐龙共存,其历史比人类的历史更悠久。蚂蚁是亿万年生存斗争中的佼佼者,我们往往为蚂蚁社会细致的分工而惊叹。人类的行为与社会分工会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那蚂蚁的分工又是因为什么呢?近日,深圳科学家们找到了这个答案。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首次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构建了蚂蚁四种不同品级的大脑细胞图谱,揭示了蚂蚁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脑部特异化现象和不同社会品级行为模式差异的神经基础,展现了蚁后成熟过程中大脑的可塑性变化,找到调节其生殖力和寿命的关键细胞类群。
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6月16日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演化》上发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不同分工导致蚂蚁大脑结构差异
据介绍,蚂蚁在演化上的成功与其高度社会化紧密相关。一个成熟的蚂蚁帝国中,至少存在4种不同形态的分工类型,分别为:工蚁、雄蚁、处女繁殖蚁和蚁后。
通常来说,工蚁的卵巢完全退化,终身从事育幼、觅食等工作,自身没有繁殖能力。
而雄蚁活着只有一个目标,离开巢穴找到心仪的蚁后进行交配,交配后很快生命就结束了。
处女繁殖蚁成功交配后成为蚁后,蚁后长期待在巢内,专职产卵,获得蚁后位置的她寿命还会显著延长。而错过交配窗口期的处女繁殖蚁,其行为会逐渐偏向工蚁,从事部分育幼及觅食工作,而且卵巢也会逐渐萎缩。
研究团队选用了社会性昆虫研究的模式物种——法老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华大DNBelab C4单细胞建库测序平台,分析了900多个来自4种不同品级的法老蚁的大脑,构建了覆盖法老蚁社会中全部成体形态的大脑细胞图谱,并将其划分出43种不同的细胞类群。
研究团队发现,工蚁与雄蚁的大脑是极度特异化的。处女繁殖蚁和蚁后的大脑细胞组成则相对“正常”。
“工蚁是更倾向于嗅觉感知的动物,而雄蚁则更依赖视觉,这可能与其要依靠视力来寻找合适的交配对象有关。” 论文的第一作者、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启业介绍说,“蚁群内部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出现了不同结构和细胞组成的大脑,这些就像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而专门设计的一个个大脑。”
蚂蚁大脑可以功能互补
“而在整体层面,不同品级的蚂蚁大脑有不同方向和程度的特异化,彼此之间又功能互补,这使得蚁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个体’,能够同时行使生殖、育幼、觅食、防御等全面的功能。”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薇薇说。
自然界中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但能称为“超个体”的动物并不多。如狼,虽然属于社会型动物,每个个体平时生活在狼群里,但是如果把它单独拉出来,它依旧是一匹全能的狼,能自己吃饭睡觉,跟异性交配产生后代。
而蚂蚁中的工蚁却不能繁殖,作为一个生命,它其实并不完整。蚁后虽然有繁殖能力,却往往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工蚁照顾它。只有把这一窝蚂蚁凑成一个整体,它作为一个生物的所有生理机能才能齐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一窝上万只蚂蚁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像这样的生物,我们叫它“超个体生物”。
该研究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处女繁殖蚁成功交配后成为蚁后,其翅膀会脱落,寿命也会显著延长。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团队发现,处女繁殖蚁与成熟的蚁后相比,大脑细胞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视叶细胞的含量在蚁后大脑中明显降低,这与蚁后长期适应黑暗的巢内环境相关。而多巴胺细胞以及一类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的胶质细胞的含量则在蚁后大脑中显著增加。这些大脑细胞类群的变化以及神经环路的重塑,或许决定了蚁后生殖功能的极度提升以及寿命的显著延长。这也为其他动物长寿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刘传宇研究员表示:“本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蚂蚁脑部特征与其社会性的关系。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进步,未来,单细胞技术将会被应用到更多的生物学研究中,助力人类对生命的解析。”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现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生命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捷指出,这项工作提示了大脑的特异化是蚂蚁不同品级展现出社会分工和行为差异的基础。他总结道,这些彼此之间既有差异但又功能互补的大脑,支撑蚁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个体”。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组织层次,使得蚂蚁在1.4亿年的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演化成为地球上极度优势的动物类群。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际陶瓷博览会景德镇开幕 4000余家海内外采购商寻商机
- 十年磨一剑 中国专家研发新器械提升肝脏手术安全性
- 菲律宾新发现2例猴痘病例 大马尼拉地区疫情持续蔓延
- 书写中国描绘时代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举办
- 春节养生指南:什么样的饮食才健康?
- 吃水达到20米 广西北部湾港刷新油轮进港最大吃水纪录
- 驱动创新,还需完善“生态链”——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孙海鹰
- 2024年前4个月绥芬河市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7%
- 外媒:泽连斯基敦促美国批准对俄进行更深入打击
- 遇见你丨“小石头成长记”“银发夫妻”共赴热爱……重温2024这些感动瞬间
- 须鲸在水中如何歌唱?国际最新研究发现其会用一种特化的喉部发声
- 樊锦诗敦煌从业六十载:千年莫高是值得奉献的地方
- 中铁置业跻身“2024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20强
- 揭秘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有何寓意?
- 缅甸国防和安全委员会再次延长全国紧急状态6个月
- 莫斯科恐袭事件遇难人数升至137人 受伤182人
-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到来,如何度过就诊高峰?
- 《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2025)》发布 献策城乡融合发展
- 入伏时间如何确定?(把自然讲给你听)
- 北京今天最高气温将回升至30℃ 西部北部仍有雷阵雨
- 热门推荐
-
- 北京市青少年暑期赴贵州研学旅行活动启动
- 经济观察:从种子到产业 “咖啡+”迸发新消费活力
- 广西来合铁路迎大规模清筛施工
- 11月份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 云贵高原上的“机械尖兵”:争分夺秒为铁路“活血化瘀”
- 展现旺盛活力 彰显文化自信(人文观察)
- 演出购票实名制:既要“买得到”还需“退得了”
- 西安考古发现11座粮仓 属唐朝太仓遗址
- 同盾助力某城商行构建全流程智能信贷风控体系
- 25座超汛限水库泄洪 河北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超去年同期15亿立方米
- (走进中国乡村)海南白沙:橡胶林下“种黄金”
- “零糖社交”渐成时尚 “Z世代”热衷把“糖”留给自己
- 德国9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4%
- 伊朗加姆萨尔市突发爆炸事故
- 澳龙“入住”江南古镇 “稻虾共作”开启新“食”代
- 2022年这些新物种被收录,这些被宣布灭绝!
- 软体机器人迈向绿色 可生物降解人造肌肉问世
- 中国——东盟内陆开放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贵阳举行
- 国际科学家团队公布引力波背景辐射划时代发现
- 广东结束防风Ⅳ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