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颤患者快速增长 医疗科技创新推动房颤手术整体安全性有效性提升
中新财经6月8日电 (记者 张尼)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引发脑卒中。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房颤患者数量快速增长。
房颤为何如此危险?它的治疗目前有哪些创新支持?未来行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日前,中新网独家对话了强生医疗科技心血管及专业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曦。
“隐形杀手”房颤亟待提升认知率
“在我国,约10个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个患有房颤,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老年慢性疾病,但是它的发作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房颤也是一个隐形疾病。”陈曦告诉中新网。
他介绍,绝大多数被诊断出房颤的老人,一年的发作频率只有两三次、三四次,往往病人对疾病发作感受不明显,又怕就医麻烦,出现心慌难受就会选择“挺一挺”,没有就医的意识。
然而,房颤发病的后果却是严重的,它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其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之一就是疾病快速从心转移到脑,变成脑血管疾病。
另外一方面,房颤这一疾病还存在认知率低的问题。根据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对房颤比较了解,而表示自己了解如何预防、如何治疗房颤的比例则更低。此外,普通公众对于房颤症状认知不完全,对房颤的危害和风险认知也存在误区。例如,近八成受访者知道房颤会引发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相关并发症,但仅有不到五成受访者知道房颤会导致中风。
“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不能够解决这个疾病的问题,患者回家了以后过了半年发现又发作了,老年人再去就诊的意愿度会很低。”陈曦说。
从6小时到90分钟介入手术的“飞跃”
房颤治疗越早,治愈的几率越大,患者获益也越多。相比于20年前,如今针对房颤,在治疗手段方面,技术创新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跨越。
陈曦说,在20多年前,房颤手术大多数是需要开胸的,手术用时至少要6个小时,要把心脏打开,让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暂时停止,做完手术以后再迅速缝合,过程非常复杂,且并发症风险很大。
“但现在的心电生理介入手术通常可以把手术时长缩短到90分钟甚至更短,且患者可以在半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术。”陈曦表示,如今的创新技术可以达到用圆珠笔芯一样细的导管,让患者在半麻醉状态下完成复杂的介入手术。
据介绍,这类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有赖于创新的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它可以用三维建模的数字化手术系统,以一毫米以内的定位精度找到消融靶点位置,并使导管和心肌细胞接触,放电进行消融手术。从标测到消融,创新技术将帮助实现安全、高效、标准化的手术流程,提升房颤手术成功率。
此外,传统的介入手术需要X光不断照射整个胸部,人体会接触到大量放射线,而三维电生理标测、心腔内超声、压力导管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降低手术中的射线,实现绿色电生理,保护医患健康。
持续完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技术革新的同时,人才储备问题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能掌握这样复杂手术的医生在国内不超过2000人,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农村,中西部地区,这样的资源就更少,而全国的实际需求,我们预测至少需要6000位医生。”陈曦说。
据了解,强生医疗科技于2019年底启动了“心电生理高端技术五年专业培训计划”,旨在进一步完善中国心电生理医生专业培训体系,帮助提升该领域临床医生驾驭高精尖技术的能力,培养更多心电生理专业人才。
陈曦强调,一方面,医疗资源下沉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要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这是个高难度手术,需要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年轻的医生,从零开始学习到成长为可以独立完成这台手术,大概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一定要慢慢来。”陈曦说。
他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基层的患者首先能够拥有转诊机制,可以先到省级医院,或者是大型医院里进行救治,然后再回到县级医院进行手术后随访。
心脑共治,基层储备尤为关键
由于房颤导致的脑卒中风险会增加五倍,因此业内人士提出了房颤和脑卒中联合诊疗。
对于“心脑共治”的诊疗模式,陈曦强调,首先要明确“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对于有房颤风险的患者,在门诊进行诊疗的时候,一旦出现房颤,就要立刻进行转诊,到有房颤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治疗。
陈曦表示,大多数农村地区,以及县级医院里,没有房颤治疗能力,当地老百姓一旦发病,没有办法被转运到大的医疗机构进行脑卒中治疗,这期间有个时间窗口,也就是必须在8到16个小时之内进行取栓手术,否则就会出现脑梗。因此,需要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机械取栓手术,这个手术可以及时让患者恢复意识,这也是强生医疗科技在积极推进的工作之一。
此外,强生医疗科技正与各级医院一起关注房颤中心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建设了600多家房颤中心,今年内预计将增加到750家。随着房颤中心建设逐渐向更多区县医院延伸,将推动形成综合管理生态圈,提高公众对房颤的疾病认知,提升区域规范化诊疗能力,建立分级诊疗网络,加强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
陈曦表示,他期待未来继续与包括医疗机构、企业、媒体在内的各方一起,为公共健康教育领域不断添砖加瓦,提升疾病认知度和诊疗率。同时,强生医疗科技也将继续加强创新研发,支持专业教育,让技术进步惠及更多普通患者。(完)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法国蒙彼利埃市市长率团访蓉 再会大熊猫“圆梦”
- 首个暴雨黄色预警!四川57047人提前转移避险
- 近期有致头晕的“新毒株”?多种呼吸道感染高发!专家提醒→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乐安小竹笋里的大产业
- 青海茫崖艾肯泉正式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 网络文学“融合出海”,打造中国文化传播新名片
- 专家、舞者共聚一堂 探讨舞蹈教育与精英人才培养
- 【透视】新民调:美国青年人国家自豪感最低,认为美国在海外不占据道德制高点
-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江苏、上海、广东、海南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 5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3%,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
- 我国主产区冬小麦收获进度达4.8% 多地“虫口夺粮”夯实丰收之基
- 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5.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江海两用半潜驳“四航永兴”号完成首秀
- 菲律宾南部海域发生4.7级地震
- 浙江乌镇:计划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收入超200亿元
- 四部门:加强商务和金融协同 更大力度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
- 超强台风“格美”携风雨袭福建
- 汇聚多部金奖作品 《时间派对·梦幻马戏嘉年华》将在京开演
- 从风向标到新引擎 第二届全球数贸会“引力”何来?
- (乡村行·看振兴)“外眼”看乡村:“中国雷笋之乡”何以绘就生态共富路?
- 热门推荐
-
- 钓渔船遇大雾搁浅 福州海警局成功救助3名船员
- “还好有你们……”乘客高铁上遗落15万现金 列车长帮寻回
- (乡村行·看振兴)广西十万大山里的“吸金”蚂蟥承载着致富梦
- 巴西一城市内发生坠机事故 已致9人死亡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永新:冬日好“丰”景 萝卜喜丰收
- 探索“三聚三同”共建模式 合力打造毕节乡村振兴新典范
- 云南云县:房车开进昔宜村 乡村旅游添动力
- 前11个月广州客旺货畅 国际航班加快恢复
- 最新消息:英国首相苏纳克递交辞呈
- 莫迪:执政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印度大选中获胜
- 织金洞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毕节旅游步入双5A时代
- (新春走基层)浙江衢州传承千年民俗迎立春
- 变革时代的用户需求价值 一汽丰田全维感知
- 来海南儋州过年,这篇攻略就够了!
- 国家安全部:红头涉密文件岂能收藏倒卖
- 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匠人:保护+传承让琴声更悠扬
- 16死5伤!河南平煤十二矿“1·12”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 首届英国剑桥茶文化节举办 展示近30种中国茶
- “右转必停”!北京市104处路口增设这类标志标线
- 中秋假期北京推出462场演出 较去年同期增长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