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颤患者快速增长 医疗科技创新推动房颤手术整体安全性有效性提升
中新财经6月8日电 (记者 张尼)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引发脑卒中。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房颤患者数量快速增长。
房颤为何如此危险?它的治疗目前有哪些创新支持?未来行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日前,中新网独家对话了强生医疗科技心血管及专业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曦。
“隐形杀手”房颤亟待提升认知率
“在我国,约10个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个患有房颤,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老年慢性疾病,但是它的发作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房颤也是一个隐形疾病。”陈曦告诉中新网。
他介绍,绝大多数被诊断出房颤的老人,一年的发作频率只有两三次、三四次,往往病人对疾病发作感受不明显,又怕就医麻烦,出现心慌难受就会选择“挺一挺”,没有就医的意识。
然而,房颤发病的后果却是严重的,它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其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之一就是疾病快速从心转移到脑,变成脑血管疾病。
另外一方面,房颤这一疾病还存在认知率低的问题。根据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对房颤比较了解,而表示自己了解如何预防、如何治疗房颤的比例则更低。此外,普通公众对于房颤症状认知不完全,对房颤的危害和风险认知也存在误区。例如,近八成受访者知道房颤会引发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相关并发症,但仅有不到五成受访者知道房颤会导致中风。
“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不能够解决这个疾病的问题,患者回家了以后过了半年发现又发作了,老年人再去就诊的意愿度会很低。”陈曦说。
从6小时到90分钟介入手术的“飞跃”
房颤治疗越早,治愈的几率越大,患者获益也越多。相比于20年前,如今针对房颤,在治疗手段方面,技术创新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跨越。
陈曦说,在20多年前,房颤手术大多数是需要开胸的,手术用时至少要6个小时,要把心脏打开,让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暂时停止,做完手术以后再迅速缝合,过程非常复杂,且并发症风险很大。
“但现在的心电生理介入手术通常可以把手术时长缩短到90分钟甚至更短,且患者可以在半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术。”陈曦表示,如今的创新技术可以达到用圆珠笔芯一样细的导管,让患者在半麻醉状态下完成复杂的介入手术。
据介绍,这类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有赖于创新的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它可以用三维建模的数字化手术系统,以一毫米以内的定位精度找到消融靶点位置,并使导管和心肌细胞接触,放电进行消融手术。从标测到消融,创新技术将帮助实现安全、高效、标准化的手术流程,提升房颤手术成功率。
此外,传统的介入手术需要X光不断照射整个胸部,人体会接触到大量放射线,而三维电生理标测、心腔内超声、压力导管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降低手术中的射线,实现绿色电生理,保护医患健康。
持续完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技术革新的同时,人才储备问题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能掌握这样复杂手术的医生在国内不超过2000人,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农村,中西部地区,这样的资源就更少,而全国的实际需求,我们预测至少需要6000位医生。”陈曦说。
据了解,强生医疗科技于2019年底启动了“心电生理高端技术五年专业培训计划”,旨在进一步完善中国心电生理医生专业培训体系,帮助提升该领域临床医生驾驭高精尖技术的能力,培养更多心电生理专业人才。
陈曦强调,一方面,医疗资源下沉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要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这是个高难度手术,需要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年轻的医生,从零开始学习到成长为可以独立完成这台手术,大概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一定要慢慢来。”陈曦说。
他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基层的患者首先能够拥有转诊机制,可以先到省级医院,或者是大型医院里进行救治,然后再回到县级医院进行手术后随访。
心脑共治,基层储备尤为关键
由于房颤导致的脑卒中风险会增加五倍,因此业内人士提出了房颤和脑卒中联合诊疗。
对于“心脑共治”的诊疗模式,陈曦强调,首先要明确“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对于有房颤风险的患者,在门诊进行诊疗的时候,一旦出现房颤,就要立刻进行转诊,到有房颤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治疗。
陈曦表示,大多数农村地区,以及县级医院里,没有房颤治疗能力,当地老百姓一旦发病,没有办法被转运到大的医疗机构进行脑卒中治疗,这期间有个时间窗口,也就是必须在8到16个小时之内进行取栓手术,否则就会出现脑梗。因此,需要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机械取栓手术,这个手术可以及时让患者恢复意识,这也是强生医疗科技在积极推进的工作之一。
此外,强生医疗科技正与各级医院一起关注房颤中心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建设了600多家房颤中心,今年内预计将增加到750家。随着房颤中心建设逐渐向更多区县医院延伸,将推动形成综合管理生态圈,提高公众对房颤的疾病认知,提升区域规范化诊疗能力,建立分级诊疗网络,加强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
陈曦表示,他期待未来继续与包括医疗机构、企业、媒体在内的各方一起,为公共健康教育领域不断添砖加瓦,提升疾病认知度和诊疗率。同时,强生医疗科技也将继续加强创新研发,支持专业教育,让技术进步惠及更多普通患者。(完)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加拿大立法设立全国和解委员会以推进与原住民和解
- 安徽举办群舒文化展 揭开江淮古国神秘面纱
- 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今天驾到早上出门记得多带件衣服
- 进出口降幅收窄 中国外贸转机来了?
- 杭州博物馆推特展 民众捐赠老物件唤醒城市记忆
- 8万名“领雁人”振翅 助力浙江乡村振兴
- 新时代,我在中国|人生必打卡之地:中国
- 高铁站里的“春运指挥官”
- 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 男子开车不慎落水 江苏睢宁民警飞扑跳河救人
- 财政部:5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4819亿元
- 厄瓜多尔发生全国停电 约1800万人受影响
- (经济观察)院士专家聚焦中国核能“三步走”:下一步是什么?
- 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发布 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
- 新漫评:美国逼近财政悬崖 上演疯狂操作
- 国庆假期将至!文旅部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平安健康出游
- 如何让培养肉产生传统肉香?国际最新研发出一种可切换风味支架
- 上海森林覆盖率已达18.81%
- 返岗复工 山西85名吕梁山护工“再出发”
- 西藏班戈县: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非遗技艺
- 热门推荐
-
- 歌舞剧《猫神在故宫》开启全国巡演
- 海南出台10项措施支持种业发展
- 云南镇雄山体滑坡已致34人遇难 10人失联
- 专家学者走进云南“珠江源头第一市” 解码“文化曲靖”
- 共富浙江观察:金融力量助力山区拓宽“两山之路”
- 北京警方持续加大对出租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
- 南非总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R女士”货船曾运输武器至俄罗斯
- 政策加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 又是波音!美联航一架飞机飞行中轮胎脱落
- 2024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在天津开幕
- 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启幕
- 2024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
- 甘肃肃州乡村“客货邮”实现民众“家门口”寄递服务
- 又见密集下调存款利率,村镇银行“小步快走”防客户流失
- 违法代言保健品广告 演员潘粤明被罚25万余元
-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欧阳友权任院长
- 印度一火箭在点火前5秒取消发射
- 外媒:伊朗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所在位置被发现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 《李葆竹中国画作品集》在兰州首发 寄语学子先学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