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防疫也要重视防“抑”
今晚调查
调查显示,面对新冠疫情反复,心烦易怒的情绪开始在部分人群中蔓延;近六成受
访者感受到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压力——
支持防疫也要重视防“抑”
随着本地新冠疫情出现反复,市民对相关话题的关注和讨论热情持续走高。本期“今晚调查”通过掌上天津App、腾讯问卷平台发起了“疫情这两年,过得怎么样”的主题调查,迄今已分批回收有效问卷共522份;通过掌上天津App发起的“宅家or出游,你多久没出门了”“疫情反复,天津人能做点啥”系列小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87份。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面对疫情形势的心理感受较两年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也有部分受访者在解除居家隔离后出现暂时性的心理不适症状;绝大部分受访者坚定拥护和积极支持防疫政策,表现出城市文化血脉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资讯畅通 公众普遍关注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公众对相关新闻资讯保持着高度敏感,其关注和分享频率如下:
调查显示,42.39%的受访者受疫情影响较小,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事、物的看法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28.16%的受访者变得更积极了,29.45%的受访者变得消极了,两类受访者的占比均近三成,说明本市信息渠道畅通、疫情控制有效,市民的感受没有太大的变化。
心烦易怒 成为常见心态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本版针对市民心理感受已做出过多次调查。对比两年前和当下的调查结果,从疫情出现之初受访者表现出的重度担忧(63.09%),到如今受访者发现身边疫情会明显感觉心烦意乱(56.96%),大众心态呈现出较明显的变化。
与疫情出现之初相比,绝大多数人已经注射过疫苗、历经了多次核酸检测,并且有过居家隔离经验。因此,战“疫”的自信心大幅上升,心情较为平静的受访者的占比变化不大,而感到恐慌的受访者的占比则出现下降。不可忽视的是,愤怒、迷茫等负面情绪呈上升趋势,很多受访者表示,在听说疫情出现的消息后就会感到心烦易怒。
一位网约车司机的担忧与期待
王师傅是一位租赁公司车辆运营的网约车司机。年初本地出现疫情,虽然公司承诺会根据隔离时间给予合同延期,但他在家隔离的每一天都心急如焚:“合同延期阶段,车辆是重新分配(给司机的)。如果车子不好开,就赚不回租金,照样还是司机吃亏。”
疫情一旦反复,打车的乘客数量就会开始下降。王师傅说自己“跑活儿”从不“挑活儿”,原本早晨一两个小时就能“跑”出的业务量,在本地疫情期间要花费整整一个上午。他算了算账,觉得每天出车“基本挣不到钱”,但总体上“还比年初好一点,年初的三个月我得倒赔租车钱”。
相较于经济方面的压力,王师傅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健康问题。无论是公司规定,还是防疫需要,网约车司机都必须坚持佩戴口罩。王师傅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只有车上没乘客的时候才能摘下口罩透气,同时心里又会因为没赚到钱而着急上火。从春天开始,他的面部,尤其是被口罩覆盖的皮肤上长出了许多小水泡。因为担心去医院会增加感染风险,他靠清热败火的凉茶“撑着”,但很快贴着口罩边缘的水泡就都溃破了,皮肤和口罩粘在一起,每天戴也困难、摘也困难。“这两天开空调了,感觉舒服多了。等这一波疫情结束,还是得去医院看看。”他刚下了决心,马上又慨叹道:“那时候,打车的人就该多了啊!”
经济压力 来自诸多方面
疫情出现两年多时间,受访者是否感受到经济压力?31.39%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没有压力;30.74%的受访者表示起初没承受什么压力,但最近开始感受到家庭经济吃紧;16.83%的受访者偶尔感到经济压力,但压力仍在承受范围之内;14.56%的受访者感觉到比较大的经济压力,仅有6.48%的受访者成功扭转形势,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困局中走了出来。
调查显示,受访者的经济压力主要来自以下领域:物价上涨(45.11%)、医疗支出(42.13%)、亲友借款(39.57%)、折损折旧(39.57%)、职业危机(38.72%)、房租开支(37.45%)、赡养老人(37.02%)、还贷压力(32.77%)等。总体来看,受访者在养育子女、工作业绩要求和金融投资、人情消费等方面感受到的经济压力没有上述领域的压力显著。
居家隔离 情绪易受影响
对于居家隔离的影响,受访者担忧较多的问题包括:
此外,23.95%的受访者对于居家隔离没有任何担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乐观态度。
在经历过居家隔离之后,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对于重新回归生活秩序毫无障碍。也有部分受访者感觉不适,其中表现较为集中的包括:不想去人多的地方(37.86%),不适应强烈日光(34.63%),情绪低落、意志消沉(29.13%),容易对小事做出过激反应(28.48%),难以主动开展工作(26.21%)等。
从被隔离到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去年8月,小叶的朋友从外地来津。朋友被送到酒店隔离,她也被隔离在家里。因为当月的工资被直接砍了一半,她每天都满心怨气。到了拆电子门环时,她才第一次面对面见到上楼为她送菜、扔垃圾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大热天,人家捂得严严实实的,还反复跟我道歉,说耽误您工作了,不好意思;又说咱们都守规矩,才能保证社区防疫工作顺利进行。我特别感动,很想帮帮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今年1月,小叶在外地看到关于天津疫情的新闻,第一反应是:“我要回家!我可以当志愿者!”到家当晚,社区进行核酸大筛,她看见维持秩序的年轻志愿者们身上衣服并不厚实,于是她把家里所有能用来保暖的东西都带出来,分给了几位志愿者。等到下一次大筛,她就和志愿者们并肩战斗,帮忙“喊楼”;第三次大筛,她穿上了“大白”,负责登记居民信息。
小叶想要成为职业单口喜剧演员,在担任志愿者期间也常常发挥所长,活跃气氛。混管核酸10人一组,她会对排在第一位的居民说:“您是今天的‘小队长’,可要带领好您的队伍啊!”遇到20人一组的时候,她又会开玩笑:“您这可成了‘大队长’,20人中第一名,光荣啊!”
小叶自认为是理想主义者,通过志愿服务看见了生活更多的角落,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所在社区的环境,感受到自己对社区的感情。她说:“我出生的地方离这里(社区)很近,就隔着一条月牙河。我很愿意服务周边的新老邻居们,希望大家因疫情郁闷、因排队烦躁的时候,能因为我的玩笑、段子开怀一笑。我想做好志愿服务,起码不要让大家在需要帮忙的时候找不到人手,需要笑声的时候找不到由头。”
支持防疫 市民同心协力
在公众对于公共卫生防疫政策的讨论声浪中,53.07%的受访者支持“严格防疫、动态清零”,16.18%的受访者表示“防疫政策会不断发展完善,信赖政府和专家的决定”,16.18%的受访者支持“外松内紧、一张一弛”,8.74%的受访者对此不太关心。
截至5月25日,根据本次抽样调查的统计结果,几乎全部受访者都参与了历次全市、全区的核酸大筛检测,约一成受访者因故偶有遗漏;在本轮疫情期间,八成受访者接到过公共卫生防疫机构的短信或电话,超过半数受访者主动向社区或单位申请成为防疫志愿者。
宅家生活 心情如何放松
假设身边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半数(52.70%)的受访者坚定表示不会使用“小阳人”之类的绰号指代患者;20.27%的受访者认为这种绰号缺乏尊重,同时担心自己在情况紧急时不慎使用,造成不良影响;27.03%的受访者认为事急从权,不必求全责备。
在调节心情、缓释压力方面,出游已经很难作为市民的第一选择了。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今年的周末和小长假都会宅家度过,31.92%的受访者表示会安排家人去城市周边绿地进行户外活动,仅有14.55%的受访者表示绝大部分假期都要“出去玩”。面对疫情反复,受访者们宁愿选择睡觉、发呆、唱歌、休闲娱乐、培养兴趣、家务劳动等方式放松减压。
团结抗疫 关注社会心理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出现两年多时间以来,社会公众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随着时间累加而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变化。如果不考虑客观存在的现实压力,单独依靠个人努力去调节心理、舒缓情绪,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疫情反复和居家隔离期间,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有退休金的老人在经济上获得了保障,但是日常看病、买菜、出行都受到影响,如果有子女陪伴开解,他们的心理紧张状态可能会放松一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时候父母要注意言行,不要让自己的压力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中青年这一代其实是承载所有家庭外部和内部压力的‘防波堤’,无论是工作不稳定、生活不稳定带来的生存焦虑,还是因受疫情影响加剧的生活压力,或是承担着防疫工作和志愿服务的压力、身心健康都在承受极限考验的人们都需要得到理解和认同,也需要彼此之间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全社会都应该努力给我们的‘防波堤’减压,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境、实际问题,缓释人们长久以来积存的身心疲惫感。”
王小波表示,天津市民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很强、配合意愿很高,无论是社区组织居家隔离,还是个别区的全域静态管理,都能得到严格有效的落实。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在支持防疫、负重前行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团结,社区内部的互助力、凝聚力、自治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社会治理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心理的因素,既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也要确保双向信息通畅;有针对性地为民众分担压力、帮助人们尽快摆脱现实困境;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优势,团结市民、共同抗疫,让城市早日恢复健康生机。
本报记者 张译丹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星空之下 海内外摄影师感受“草原浪漫”
- 强降雨袭珠三角 中山部分镇街道“成河”鳄鱼“出逃”
- 陷入上瘾焦虑和付费连环套 他们被3分钟微短剧“套”住
- 春节假期过半 多地已开启返岗专列
- 【瞰全球】违约倒计时!美国债务危机”越演越烈” 或引发经济衰退
- 首批10万件救灾物资已送达 美团驰援西藏地震灾区第二批20余万件应急物资正连夜发车
- 保护和传承沪语文化 沪语大模型“小沪”在沪首发
- 顶流冰箱贴如何硬控年轻人
- 福暖中国丨京城“花”样迎新春 赏花游园年味浓
- 孙志伟:加强房颤健康知识普及 点亮“健康中国”璀璨星光
- 创始人父女已离境?碧桂园紧急发布声明
- 刘思德委员:发挥专长,推动医卫项目落地
- 新疆军区塔斯提边防连上等兵刘居豪:“把‘小白杨’唱得更响!”
- 美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斯卡利斯宣布竞选众议长
- 博物馆里的“乐龄”生活
- 江苏率先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不动产登记服务
- 新一季《欢乐饭米粒儿》赵刚子陷左右为难
-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出版座谈会举行
- 中国—越南跨境贸易(边贸)线上智汇结算项目启动
- 泽连斯基访加拿大 特鲁多许诺追加价值数亿加元支援
- 热门推荐
-
- 推动中国与亚欧国家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 粤菜风味进伦敦:“行走的年夜饭”活动在英举行
- “北上广深”不香了?报告称大学生返乡就业比例上升
- 加沙北部一救援物资领取点遭袭致上百人死伤
- “良药”不“苦口”:年轻人爱上新中式养生
- 故宫发布参观须知及《禁止携带物品目录》旨在优化游览环境
- 传统假日焕新颜 消费迸发新活力——新疆古尔邦节假期市场观察
- 访国际小提琴家姚珏:二十余载香港情 一根弦系祖国心
- 中外客商“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寻瓷掘金
- 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再就业 劳动者被判三倍赔偿
- 织密人民财产生活“保障网”
- 湖北宜昌:绿色低碳航运促长江旅游经济发展
- 宁夏预计2027年完成治理任务820万亩
- 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沪宁段首榀箱梁成功浇筑
- 广东开展公路铁路水路地质灾害隐患拉网式大排查
- 新研究显示运动降低肝病死亡风险
- 中国病理医师年会重庆举行 院士专家交流病理研究新进展
- 唇枪舌剑,互相攻击:哈里斯与特朗普首辩,都说了啥?
- 多家新能源车企开启大规模招聘 一线操作工最紧缺
- 坚守殷墟考古一线 何毓灵建议搭数字化平台让全球甲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