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的真相: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肿瘤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肿瘤
防癌的真相(大健康观察)
本报记者 王美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19日 第 09 版)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在我国,最常见的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等。
日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诺辉健康联合举办防癌科普活动,聚焦癌症防治知识,倡导高风险人群早防早治。
癌症为什么会发生
有人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癌细胞”,这是危言耸听吗?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每个人体内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发生了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这些异常细胞有发展成癌细胞的潜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指出,致癌因素十分复杂,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大部分癌症是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
“大家不用过分担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免疫监控系统。”詹启敏强调,尽管每个人体内都有“前癌细胞”产生,但这些错误细胞会被修复、纠正或被消灭掉,发展成恶性肿瘤的情况是极少数。
“癌症发病率升高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是年龄的增加。如果活得足够长,每个人都可能得肿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说,统计显示,癌症的发病率在四五十岁以后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因此年龄增加是患癌最重要的因素,随着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癌症发病率的提高也难以避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知。
如何预防癌症
癌症能预防吗?“当然可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癌症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王贵齐指出,通过远离烟酒、规律起居、合理膳食、保持健康心态等,就可以预防1/3的肿瘤发生。同时,有些癌症例如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在早期不仅可以治疗,还可以治愈。此外,通过规范化诊疗和多学科诊治,也能提高其他1/3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从来就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肿瘤。”王贵齐强调,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缓慢的过程,就国内高发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来说,从身体正常到出现癌前病变、早期癌,最后发展到有临床症状的中晚期肿瘤,整个过程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如果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及时做筛查进行预防,能在很大程度上远离肿瘤。
防癌怎么抓住“无症状期”
出现什么症状应该去做肿瘤筛查?
“几乎所有的肿瘤早期都没有典型症状,在我们自认为很健康的时候,就要主动进行早筛早诊,及时发现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王贵齐强调,高风险人群更需要重视早筛早诊,如果有肿瘤家族史,到40岁时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主动做进一步的检查。例如,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有:饮食重口、多油低纤维,抽烟、经常饮酒、缺乏锻炼、超重和肥胖、年龄大于40岁、有肠道炎症史、有大肠癌的家族史等。
“当有症状再去就诊发现肿瘤,往往有50%的人失去了根治性治疗机会。”张凯说,要想获得根治性手段,就应该在无症状健康期去发现并治疗,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或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主动参加筛查。
“若有家族史,患肿瘤的概率会高一些。有5%—10%左右的患者会因家庭遗传而有这方面的缺陷,而90%以上的患者是因后天饮食起居的习惯、情绪管理不好等引起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指出,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重要的致病因,它存在于感染者的胃液、唾液、粪便中,可通过口、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水源等途径传染,因此要大力提倡公筷公勺,“即便在家吃饭,也应使用公筷公勺,每个人最好用自己的固定餐具。此外,筷子的清洁、消毒、防霉也很重要,建议每三个月更换一次。”
什么癌前病变需重视
“为什么很多肿瘤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重要一点就在于‘晚’字。”王贵齐指出,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患者生存时间越长。
有的患者每年都进行体检,等发现癌症时为何仍然到了中晚期?张凯指出,一些常规的健康体检难以发现早期肿瘤,因此要定期进行更有效的防癌体检。目前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这六大肿瘤,包括宫颈癌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大部分都有确切的筛查手段和适宜技术。比如肺癌,可以选择胸部低剂量螺旋CT,乳腺癌可以选乳腺触诊+钼靶+超声进行筛查。
哪些病变是癌前病变?“很多人说息肉就是癌前病变。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隆起的物质,可能是有炎性的,也可能是肿瘤性的。”王贵齐指出,肿瘤息肉分良性、恶性,若是炎症息肉,它发生肿瘤的概率很低,可以不做切除;若是肿瘤性的病变,尤其是进展的腺瘤,它发生癌变的概率非常高,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
一提到胃镜、肠镜检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方便、不舒服。“先要明确一点,并不是胃肠道不舒服的人就都要去做胃镜、肠镜。现在我们有非常有效的分层技术,可以通过初筛先来判断是否需要去做胃肠镜。”王贵齐介绍,比如有问卷调查,有便潜血检测、基因检测等无创技术,这些老百姓居家就可以检测,不需要到医院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如果初筛发现确实是高危人群,这时候再去医疗机构进行胃肠镜的精筛诊断和治疗。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八部影片半数撤档 春节档为何出现罕见“撤档潮”
- 陈氏太极在巴西的师徒情
- 山西通报近期两起有限空间安全事故
- 第22届东博会将首设新质生产力专馆
- 第十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展示活动在京启动
- 各项数据增势喜人 中国经济彰显强大韧性和潜力
- 青海:增强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
- 生态环境部: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 国家疾控局:关于新冠病毒EG.5变异株相关科普问答
- 虚拟财产分割走上法庭,折射哪些问题
- 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临时预算案以避免政府“关门”
- 首批5.5G商用百城名单公布
- 河北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小县城端上国际“大餐桌” 山东“农字号”产品走俏海外
- 2023年中国光热示范电站逐步进入稳定发电期
- 2023年广交会设计创新奖颁奖仪式10月24日举行
- 天津自贸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全面深化合作
- 限购谢幕:漫长的告别
- 浪漫流星雨开启“星”年剧场
- 浪潮信息彭震:加速智算系统创新,切实解决大模型算力难题
- 热门推荐
-
- 辛弃疾祖籍地与出生地、终老地首次携手 探“名士文化”传承新径
- 修正药业荣获“吉商公益示范企业”称号 修涞贵获得“吉享卡”待遇
- 认购碳汇替代生态环境损害修复 云南首例相关案件宣判
- 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不变 年内预将再加息
- 皇岗、福田口岸将迎来新一轮出入境客流高峰
- 阿塞拜疆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哈萨克斯坦坠毁 俄航空部门最新声明
- 巴西累西腓举行灯光秀庆中国龙年春节
- 在希腊教中文:搭建语言桥梁 推动中希文明交流
- 化解护工行业痛点,需要怎样的“处方”?
- 故宫艺术公开课公益读书活动闭幕 四个月十多场直播阅读总量上千万
- “2023冲绳中国音乐节”10月举办 导演蔡国平“剧透”幕后故事
-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日本政客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答记者问
- 首届金熊猫奖揭晓 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获最佳影片奖
- “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引领者”
- 上半年我国消费和投资有何新特点?权威解读→
- 爱尔眼科:打造可持续眼健康公益模式 以科研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 中国南方航空C909首航广州至文莱航线
- 养老诈骗六大套路曝光
- 手抄报成为家长作业 你会选择网上代画吗?
- 日本千叶县河流检出致癌物 自卫队基地附近超标36倍